摘 要: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該專業的核心和專業主干課程。針對當前中國高等院校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學存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視角,提出改革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材、優化考核方法及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的教學改革建議,目的在于為社會保障領域培養具有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69-02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是高等院校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主要研究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保管、投資運營、保值增值、監管等的運行機制、制度規范及其規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億萬民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運營和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制度成敗的關鍵。目前,高等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社會保障相關行業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原有的教學體系難以滿足社會保障行業對該專業人才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教學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應用能力和技能水平,為社會保障領域培養具有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實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需求。
一、社會保障基金發展概況
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起源于19世紀末的歐洲工業社會,1601年英國女王頒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一詞由此產生,它標志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階段,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總量也隨之增多。2011年9月財政部發布2010年度社保基金決算狀況:2010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和生育保險基金等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17 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完成預算的111%;總支出13 3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預算的98%;收支相抵,當年結余3 761億元,年終滾存結余21 4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 ①
隨著中國社會保障的日趨發展與完善,為了培養相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部分高校相繼設立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這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日趨成熟。
二、高校《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方法單一。目前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課程教學中,教學形式基本局限于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視課堂教育,輕視社會實踐教育。雖然這種依賴現代科技手段的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得到視覺上的享受,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樣不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及創造性受到制約。使學生只了解和掌握有關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論知識,卻不熟知社會保障基金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籌集、投資運營管理;創新意識差,導致用人單位抱怨,造成高校社會保障專業的畢業生中看不中用的局面。
2.教材種類匱乏。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過程中,各高等院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也不斷成熟和完善。有關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種類少,可選擇性小。教材內容或過于簡單,訓練習題空洞,可操作性不強;或過于冗長,理論性太強,內容陳舊。總之,缺乏適合高等院校學生使用的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際操作的教材。
3.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可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學過程中,當前高校對學生考核的內容、形式比較單一;考核的標準也不明確。考核內容主要是基礎理論知識,形式上以閉卷考試為主,輕視了實際應用和操作的環節,不利于學生技能的提高。為了確保學生實踐能力達標,學校應健全、完善相關的考核制度。
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該是一個思想、學識、情感和感受的互動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傳授知識和接受教育。教學中應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突出教學主體;注重聯系實際,突出時效性;講究教學藝術,加強情趣性;關注學生心理,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因此,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建議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加強課堂的案例分析、安排課堂討論、情景模擬。
1.啟發式教學。由于當前《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內容較單調乏味,為了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貫穿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先提問后講解,使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思考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讀、分析、判斷和研究,闡明對某一問題的具體認識,從而使學生了解、掌握并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使學生能夠熟悉的掌握具體的社會保障基金征繳、保管、投資運營等方面的內容,也為了使學生及時掌握實際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及趨向。首先,教師課內外收集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在課堂上可就相關的理論知識,選取社會上較為突出的現象和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的現實問題,請學生討論;其次,對其討論意見作出相關的評述與總結。這樣的互動溝通不僅可以迅速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而且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重要的是案例教學可以令學生身臨其境地處理問題、提出方案,有效地訓練學生靈活應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情景模擬。根據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較強的操作性的特點,可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模擬一些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在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首先,教師可以收集一些經典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錄像資料供學生觀摩、研究和討論。其次,教師可以假設某種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過程,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操作。比如,可以組織一場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操作流程,從政府、管理者、投資者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角度模擬整個操作的運作過程。在模擬教學中,講解的內容會變得很直觀、具體,易于掌握和吸收。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現實社會保障基金的關注和敏感度,使學生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及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體現,也是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選擇好教材是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工作。在已有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中,更多結合國外發達國家有關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經驗。目前,使用較多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材有林義編寫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和呂學靜編著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我們選擇林義編寫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為指定的教材,是認為教材內容體現了科學性、實用性、前沿性和理論性的有機統一,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理念是:隨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也逐漸凸顯其重要作用。書本內容主要是結合這一主線展開,前后貫通,既易于教師把握重點和要點,又容易讓學生理解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
此外,教學活動不僅要選好適合學生的教材,也應選好適當的參考書。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了《社會保障學》、《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用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等,補充了教材中缺少的內容。這對提升本專業人才培養素質是一種有益的舉措。
(三)優化考核方法
以“分”為本、僵化的課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不科學的,其既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而且,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課程考核方式改革作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落腳點,大力進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閉卷考試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筆者認為,要改變以單純閉卷筆試為主的傳統理論課考核方式,盡量減少機械記憶的考題,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論述題的比重,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綜合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力。同時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主要通過課堂提問、小組陳述、課堂討論和辯論等形式進行測定,比重為總成績的10%~20%左右。這樣,通過閉卷使學生掌握好基本理論,通過平時考察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完善其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注重基本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2.重視課外實踐與課程論文。除了課內的考核,教師還應注重課外的考察。鑒于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一方面,教師可以積極聯系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相關部門,如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組織學生到現場了解國家以及地方的社會保障基金相關運行制度使同學們有了更深層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課堂授課情況組合同學就相關熱點話題進行辯論和專題研究,甚至可要求學生在本課程結束之后就自己對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興趣問題進行研究,提交課程論文。
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考試變成刺激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年度報告(2004/2005/2006)[EB/OL].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網.
[3] 周飛舟.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版,2006,(29).
[4] 楊峰,王艷花,員曉哲.對目前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2,(7):81.[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