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院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突出醫療保險方向,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競爭、跨學科特征明顯和就業難等問題,使得理論人才需求與實際就業之間的矛盾沖出較大。醫學知識結構的復雜性、高校師資的院系獨立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等原因成為主要的原因,需要針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問題及形成機制,從學制改革、體制調整、師資培養和戰略統籌等方面采取措施,改進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醫療保險;培養模式;醫學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66-03
醫學院校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方面,主要側重于醫療保險方向,但由于師資隊伍短缺和醫學知識的復雜性和跨學科等問題,導致醫學院校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競爭力尚未達到實際人才需求,根據人才培養中的瓶頸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積極改進措施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人才培養的競爭問題嚴峻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身已經有110余所高校在招生培養,涉及到財經、政法、師范、理工、(中)醫藥和各類綜合院校,一些民族院校和自學考試也相應開設了該專業。在院校(包括自考依托)層次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遍布于民辦院校(包括獨立學院)到地方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從理論上,不同的高校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方向上應該充分體現自己的特色,學生就業方向也應有所差異,但事實上,大多數高校的專業方向和特色并不明顯,在四年制在校培養時間和公共基礎課程較多的限制下,真正能夠體現出院校特色的情況還比較少,由此導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生源和就業上形成較大的直接競爭。再加上公共管理學、保險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專業的競爭,導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專業人才培養的競爭,還加大了師資人才的競爭,當前設有醫療保險方向的相關醫學院校已經近20所,對于大部分醫學院校來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部分高校用醫療保險專業)處于人才緊缺狀態,尤其在吸引數量較少的保險精算、保險方向的金融相關專業人才和社會保障高層次人才方面,缺乏明顯的優勢。高層次師資人才隊伍的瓶頸問題,又加劇了醫學院校在醫療保險方向上的人才培養的師資緊缺問題。
(二)專業的多學科交叉特征明顯
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層面,包括了勞動方向和社會保障兩個基本的方向。而社會保障方向有包括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根據中國的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又包括社會養老、社會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以及在基本保險基礎上的社會補充保險,各類保險還有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的商業性保險,如商業健康保險等。因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非常明顯,這為突出本科層次的培養特色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的同時,也為各院校建立自己的專業方向特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但在現實上,大部分高校還僅局限在勞動與社會保障的通識學科知識的教學階段,即使是醫學特色明顯的醫學院校,擁有在醫學背景基礎上的進一步專業方向分化理論可行性,但在完成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以及畢業就業所需要的指定選修課程以外,已經沒有充足的時間安排特色課程的系統教學,這也導致了醫學院校專業方向特色的凸顯難度。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就業方向的多元化,也為本科學生的教學培養增加了難度,從廣東醫學院 [1]、江蘇大學 [2]、東南大學[3]和鄖陽醫學院[4]等院校醫療保險方向學生的就業看,就業方向包括了社保部門、保險公司、醫藥機構、各類企業以及國家機關和考研等,滿足不同就業方向的知識培養需求,其綜合統籌協調的難度也很大。
(三)人才理論需求與實際就業問題矛盾突出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專業,培養方向也是門類眾多,即使是醫療保險方向,又分別側重于社會醫療保險、健康保險和保險精算、保險營銷等多個方面。隨著中國社會保險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民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從理論上醫療保險方向將會形成巨大的需求空間。但在實際就業上,當前的大部分畢業生并未走向理想的社會保險機構、政府機關和醫療機構,而是面向企業或保險公司,即使在保險等金融機構,多數從事低端的保險營銷業務和前臺業務。人才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甚至就業難問題,也影響了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問題。
盡管醫療保險方向具有理想的就業方向和人才需求空間,但醫療保險本科人才龐大的理論需求與現實的就業難的矛盾,已經在逐漸挫傷著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整體就業形勢不景氣的環境下,必將會進一步加劇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問題,當然也為醫學院校積極改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形成了較大的推動力。
二、影響人才培養的制約瓶頸及形成原因
(一)醫學專業知識的復雜性和在校培養學制沖突原因
由于醫療保險涉及到醫療診療方案和費用結算的多個方面問題,要求醫療保險方向建立在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基礎之上,但是醫學知識的系統培養,即使達到專科層次,也至少需要三年的在校培養和臨床見習,而當前各醫學院校的醫療保險方向只設置了四年的在校培養時間,這必然會導致醫學知識教學與學制之間的嚴重沖突。這個原因是相對客觀的,即使學校提供了充足的師資和教學資源,也難以在完成基礎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完成學科門類和知識范圍較大的醫學知識課程。
自1985年開始招收衛生管理專業以來,醫學院校特別強調醫學知識的培養,在該專業的招生培養早期也是按照五年制安排的,后來國家在專業調整和學制改革后,將醫學院校的管理和人文專業調整為四年,而醫療保險方向盡管比衛生管理等專業多出保險學和精算學課程,但并沒有適度調整在校培養的時間,由此造成了學習課程數量增加與實際學年制的沖突,進而導致了學生醫學知識結構的欠缺。
(二)高校內部院系之間的體制性獨立制約了人才的聯合培養
隨著地區范圍內的院校重組,特別是醫科院校與綜合院校之間的兼并,為實現醫療保險方向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師資整合優勢。原國家衛生部部屬和著名的省屬醫科院校基本與地方著名綜合院校進行了合并,這幾乎為醫療保險方向優秀人才的培養理論上掃除了師資短缺的障礙,但在事實上是大部分高校內部的院系之間按照相對獨立的體制進行運作,師資的院系津貼差距較大,教學任務之間也是相對獨立,醫療保險方向需求的師資問題并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即使在獨立的醫科大學內部,高校的管理層和決策者的戰略意識不到位,醫療保險所在的人文或管理學科未得到充分的重視,不僅使醫學師資沒有得到加強,經濟類和精算類的師資仍然處于事實上的緊缺狀態。加上醫療保險方向招生規模較小,在較重的教學課時與科研任務壓力下,大院系師資也不愿意承擔醫療保險方向的教學任務。這進而又逼迫勞動與社會保障承辦院系加大本院系師資所能承擔的課程,除了簡單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概論課程以外,醫學院校仍然無法明顯實現提高學生醫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
(三)醫療保險相關部門的用人機制制約了學生的就業
盡管中國醫療保險事業進入了較快的時期,全民醫保局面基本形成,國家醫保機構、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醫療機構以及商業保險公司、金融理財部門都急需醫療保險的專業人才,但政府部門和國家企事業單位受限于編制問題,在其他相關專業的競爭下,真正醫療保險方向的專業人才并沒有得到對口利用,相反當前很多從事醫療保險工作的人員,要么來自于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要么來自于醫療衛生等專業,甚至一些機構工作人員的專業并不相干。這既有醫療保險崗位對醫學知識的特色要求,也有國家和單位的用人體制機制問題,加大了理論就業空間與實際就業崗位之間的沖突,為高校醫療保險方向的高素質生源的招生和人才培養增加了難度。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自己被迫轉到專業非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
三、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一)將在校培養由現在的四年制調整為五年制,突出醫學背景特色
由現在的四年制調整為五年制,既是醫療保險方向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也是突出醫學背景的必然要求。安徽醫科大學在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上通過五年制的重新回歸,加大醫學知識技能的培養力度,成功實現了提高學生素質和就業競爭、滿足就業崗位需求的培養目標。當前還沒有醫學院校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上實施五年制教學改革,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體系缺乏系統性,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什么都了解了一點,什么也沒有學會”,這必然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將現在的培養時間調整為五年,既可以與其他醫藥學等專業同步,也有助于加大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醫學知識培訓。在具體課程設計上,前三年可以按照全科醫生的基本要求安排教學計劃,并安排半年的臨床實習。后兩年安排專業課學習,并安排半年的專業課實習,主要是社保部門、保險公司和機關事業單位輪換。濰坊醫學院在早期的管理專業上就是按照這一模式進行安排的,當時的學生培養效果非常明顯。醫療保險方向也應該積極借鑒安徽醫科大學和濰坊醫學院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新調整,加大醫學背景知識的培養,提高學生醫藥知識水平,畢竟學生將來從事的崗位,時刻與醫學知識密不可分。
(二)加大醫學背景師資隊伍的在職培養力度
由于醫學院校的醫療保險方向對師資隊伍的需求,要求具有以醫學知識為背景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這在實際的考研過程中,難以通過考生自發的專業方向選擇達到該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而醫學院校要結合自身師資隊伍的醫學背景特點,從醫療保險方向人才培養需求角度,鼓勵具有醫學基礎知識的教師選擇相關方向進行深造。當前在研究生層次,尤其是博士以上的層次上,僅有少數高校具有培養醫療保險專業的博士點和博士后工作站,有針對性的鼓勵教師考取跨學科的研究生或進入博士后工作站,能夠有助于解決本校師資的短缺問題,也能夠減少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成本。
另外,對于已經是高層次人才的學科單一型師資,要采取進修和國外學術訪問的途徑,積極推動教師完善醫療保險方向本科人才培養需求的知識。在師資隊伍專業型與復合型上實現結構的合理調整,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學科體系結構。
(三)增設醫療保險相關課程的公共選修課
針對院系之間體制相對獨立問題,鼓勵教師開設公共跨學科選修課,激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就業方向,有選擇的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這也是在四年制實際培養模式下的一個可行途徑。國家在教學模式改革上,已經由原來的固定課程設置轉變為學分制,并鼓勵推出供學生選修的跨學科選修課。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公共選修課方面,發展速度還相對滯后,指定選修課和必修課的規定范圍太窄,已經影響了學生對各種學科知識的需求。醫學院校,特別是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高校,在醫療保險方向的培養方面,應該加大相關課程的公共選修課,鼓勵教師開設跨學科公選課程,激勵學生選修其他院系相關課程的選修。這對于解決高校內部院系之間相對獨立的體制問題、滿足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訴求,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四)從專業發展戰略角度,統籌規劃相關教學培養資源
醫學院校或并入綜合高校的醫學院校普遍存在重視醫藥學科、輕視人文管理的現象,這可能與科研壓力、師資隊伍和學生招生規模以及辦學經費壓力等問題有關。因而就要求醫學院校,甚至是并入的綜合高校的高層決策者從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和醫療保險人才培養的角度,統籌規劃教學培養資源,進一步重視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急需的醫療保險人才的培養,推動中國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事業所需人才的素質。在具體措施方面,一是鼓勵本校其他院系相關教師積極參與醫療保險方向的人才培養,鼓勵跨學科科學研究,從教學和科研上支持醫療保險方向的人才培養;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經費傾斜,改善醫療保險人才培養的師資素質和教師隊伍的專業結構;三是加大教學硬件設施建設,完善教學手段和支持平臺。同時,醫學院校還要通過各種社會資源,積極推動各相關機構高素質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或者做客座教授舉辦學術講座,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實踐知識與技能。醫療保險事業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做好國家的醫療保險事業首先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是醫學院校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醫療保險方向人才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之,醫學院校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上,既有其人才特色優勢,也面臨這眾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從戰略發展的角度進行統籌規模,并從師資培養、年制改革和課程設置等具體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夠真正實現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為中國醫療保險事業建設輸送優秀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晟,覃偉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醫療保險方向)畢業生就業狀況淺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0,(3):331-332.
[2] 詹長春,周綠林,王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完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6).
[3] 曹乾,張曉,翟成凱.中國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缺陷與改進路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2):10-12.
[4] 胡忠培,李向榮.公管(醫保)專業畢業生靈活就業趨升的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9,(4):286.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in Medical College
WU Chuan-jian,DING Yuan-lin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Medical college highlights the health insurance feathers to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training,but the prevalence issues such as employment competition,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making larger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ory personnel demand and actual employment.Complexity structure of medical knowledge,and institute’s independ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employment system be the main reasons,and ne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to resolve the training problems,usually from the school studying years,structural adjustment,teachers training and strategy,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Key words:medical insurance;developing model;medical college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