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是教育成本領域面臨的新課題。從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原則、測算對象、測算項目和測算依據等四個方面,對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在理論上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生均標準成本;測算原則;測算對象;測算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313-03
高校生均標準成本也稱高等教育標準成本,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同類高校在同等辦學條件下,培養一名達到國家規定的平均教育水平的人才所必須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高校生均標準成本(以下簡稱“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對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和學生家長等均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的出臺,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目前,一些教育成本學者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生均標準成本測算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空白,學者們對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在某些問題上的認識還沒有達成一致,諸如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原則、對象、項目、依據等許多重要問題仍不清晰,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并達成統一的認識,是生均標準成本測算的前提。
一、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原則
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少學者直接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則作為生均標準成本測算的原則,而忽視了高等教育成本和生均標準成本的區別。兩者的區別在于:高等教育成本反映一定時期內高校為培養每名學生已耗費的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教育資源的價值,是高校為培養一名學生實際發生的費用,其對應的計算方法為核算;生均標準成本反映一定時期內高校必須為每名學生提供的或每名高校學生必須耗費的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教育資源的價值,是高校為培養一名學生應該發生的費用,其對應的計算方法為測算,兩者定義及計算方法的不同必然導致依據的原則不同。筆者認為生均標準成本測算應遵守以下原則:
1.嚴謹性原則。生均標準成本的標準用量不是各高校實際發生或擁有的數量,而是由《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規定的符合基本辦學要求的必需的用量,是使受教育者達到一定質量最基本的支出。因此,在對標準用量取值時,應采用《基本辦學條件指標》中規定的生均占有量。
2.分類測算原則。不同性質的學校,不同層次以及不同專業的學生,因為其生均占有量標準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生均標準成本,所以應分類進行測算。目前,《基本辦學條件指標》中只是列出了不同性質學校學生的生均占有量標準的差異,并沒有規定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學生的生均占有量標準。按照分類原則對生均標準成本進行測算時,應按學校性質分類測算,并逐步過渡到按學生層次分類測算,最終實現按專業分類進行測算。
3.相關性原則。該原則可理解為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范圍與培養受教育者發生的費用密切相關。那么,與高校教育活動無關、不能由受教育者承擔的費用,就不能納入測算范圍。
4.地域性原則。由于不同地區之間物價水平(如工資水平、房屋建筑物單位造價成本等)存在差異,在確定標準價格時,不同的地區可采用不同的價格,以使生均標準成本符合當地居民收入水平和經濟支付能力。由地區間價格差得出的不同地區間的生均標準成本也可以略有差異。
二、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對象
在企業中,成本測算對象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按此思路,在確定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對象前,有必要明確一下高等教育的產品。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目前教育成本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高等教育產品是學生的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具有生產性質的投資,其產出是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增進。(2)高等教育產品是高校的學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高校是培養、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實際動手能力、擁有正確價值觀的學生,學生就應該是高等教育的產品。(3)高等教育產品是高校向學生提供的教育服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高校是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學生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的提高與完善正是接受教育服務后所產生的結果。
筆者認為,學生是家庭、社會、高校共同的產品,將其單純作為高校的產品,顯然不合適;而學生自身知識的積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主流價值觀念的形成同樣是家庭、社會、高校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將其只列為作為高校教育的產品,無疑是夸大了高校和高等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的產品只能是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學生只是高校產品的接受者。
但是,同企業直接將產品作為成本測算對象不同,高校的成本測算對象并不是它的產品——高校教育服務。從每個學生所承擔的成本即為他所接受的高校教育服務這一方面考慮,筆者傾向于將高校教育服務的承載者即學生作為成本測算對象,而且從可操作和易量化的角度考慮,將其作為測算對象也是可行的。在這里,學生是一個方便計算高校教育服務的載體。還應注意的是,根據分類測算原則,在實際測算時,我們不能將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對象直接定為一個省份或者一個學校的學生,這樣反映不出不同學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師資、教學儀器設備等資源耗費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綜合性大學和理工、醫學、文史、財經、農林、師范院校之間,每個學校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之間以及在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都明顯存在。為體現這種正常、合理的差異,必須細化生均標準成本測算對象,在具體選定時可按照以下順序逐步確定:A省份,B院校性質,C專業類別,D學生層次。
三、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項目
1.應該納入測算范圍的項目。高校在職人員支出。在職人員指高校專業技術崗位人員,管理崗位人員和工勤技能崗位人員。其成本測算內容主要包括:在職人員的薪金,具體指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社會保障支出,具體指五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目前,高校在職人員還未完全實施社會保障制度,但這項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也可避免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下在職人員退休后成本無法補償的問題。
固定資產折舊。高校固定資產指與教學活動相關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高校的固定資產一般分為六大類: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其他固定資產;對應地,固定資產折舊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折舊和設備折舊。
公用支出。包括公務費和業務費。公務費是指高校在日常管理活動中發生的支出,如辦公費、水電費、取暖費、郵電費、交通費、差旅費、會議費、物業管理費、接待費等;業務費是指高校為完成教育事業任務所發生的消耗性費用,如實習費、招生費、畢業就業指導費、資料印刷費、教學實驗材料消耗費、體育維持費、網絡使用費等。
學生事務支出。主要包括學生活動費、學生醫療保險等支出。
科研支出。主要是高校為完成所承擔的科研任務以及所屬科研機構發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支出。科研支出是否應該計入生均標準成本,尚存爭議。筆者認為,將科研支出納入成本測算是合理的,因為高校科研活動的增加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對提升高校的教學水平、構筑高校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與教學活動共同構成了高校兩大重要活動,兩者關系密切有時還難以區分。但是科研支出與在職人員支出等項目全額計入生均標準成本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具體哪些科研支出應計入,比例又如何確定,確實是非常復雜的問題。由相關專家對高校科研投入的影響效果和教學投入的比重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的結果,教育部、財政部制定的將科研支出轉化為生均標準成本的規定比例為30%。
2.不應納入測算范圍的項目。離退休人員各項支出。由于高校統籌養老制度的不完善,目前高校離退休職工的離退休金由財政單獨撥款,不足部分由高校來補足。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大多數高校都需要對離退休人員額外補助一部分。筆者認為,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金與當期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無關,而是以前教育成本的積淀,所以不應納入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同理,離退休人員的其他各項支出,如醫療費、撫恤和生活補助等均不能納入成本測算范圍。
對學生的資助支出。主要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等。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學校向學生提供資助,是通過向學生收費,并按一定比例提取 “轉移支付”給學生的,與學校提供服務無關,所以不應計入生均標準成本。筆者認同這種觀點,認為對學生的資助支出以不納入成本測算為宜。
其他支出,包括:后勤支出,高校為在競爭中增強自身優勢,必然會選擇后勤社會化改革,這就意味著后勤服務部門已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與學校沒有直接的財務關系,其支出不屬于高校教育事業活動支出;校辦企業的支出,很明顯校辦企業以營利為目的開辦,與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無關;賠償、捐贈支出以及自然災害損失,這類支出屬于高等學校非正常性支出,與學生培養無關,也不應該計入生均標準成本。
四、生均標準成本的測算依據
測算依據是生均標準成本測算最直接的取舍來源,是測算結果合理性的重要保證,但在已有文獻中,該問題并沒有引起學者的普遍關注。筆者認為,要測算生均標準成本,必須要以國家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為依據,這樣才能使測算出的生均標準成本有理可依,有據可查,而不是脫離現實、沒有實際意義的數據。
一般來說,測算生均標準成本通常需要以下資料作為測算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發[2004] 2號);《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價格[2005]1008號);《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育部辦公廳,教高廳[2004] 21號)。其他依據需要根據測算選定的不同地域,查閱相關地區的文件資料,需要當地物價部門出具的教育成本監審價格,同時也需要各高校提供大量真實的內部會計信息、資料和社會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
五、小結
生均標準成本已成為關系國家教育政策制定,高校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對此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只是對生均標準成本測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隨著理論分析的深入和實際測算的實施,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還需要理論研究者和財會實務工作者更深入地進行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同孝.大學生培養成本[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同孝.高等學校學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 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 李捷.高等學校教育成本及其測算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
[6] 康莉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7] 周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論和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2.
[8] 張霞.安徽普通高校生均成本的數學模型[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