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響產業區域間轉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過SPSS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方法來研究影響我國省際間制造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過分析發現,固定資產投資是影響產業省際間轉移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就業人員數和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勞動力狀況也可以初步解釋我國制造業在省際區域之間轉移為什么存在粘性。
[關鍵詞]產業轉移 SPSS 因子分析 區域粘性 制造業
一、背景
中國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制造業的發展增強了中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但是我國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存在著區域差異,制造業的區域內轉移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決定產業在區域間轉移的根本因素是利益的驅動,理性的企業經營者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和回避經營風險,使得企業在空間上進行轉移,而同類型企業在區域間的大規模轉移,就形成了產業轉移。可見產業轉移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行為,雖然國家政策在某些方面,希望推動一些產業的轉移,但是政府意志并不是決定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哪些因素影響制約著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產業轉移面臨的問題
在分析哪些因素影響我國產業轉移之前,首先要分析清楚目前我國產業轉移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來研究影響我國制造業區域間轉移的關鍵因子。
1.我國產業轉移面臨的粗放型問題
由于政績考核等原因,被轉移區域的政府官員只看經濟利益,對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產業一樣照單全收,只重視資金轉移和項目的數量,忽視了技術、管理能力和人才的引進。這種只重視規模和數量,忽視本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需要,一味承接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做法是一個誤區。
2.我國產業轉移面臨的勞動力問題
我國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力分布不均勻問題。不僅表現在勞動力數量上,還表現在勞動者素質方面。目前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都涌向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數量則不如東部沿海地區那么充足。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是勞動者素質存在巨大差異。首先是由于東中西地區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存在差異,東中部地區的教育水平比西部地區普遍高一些,勞動者素質也相對高一些。加上中西部地區高素質人才向東部沿海地區的流動。使得東中西地區的人才分布存在巨大差異。
3.承接產業轉移的中西部地區配套能力和市場化程度低
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要落后一些,交通運輸能力也沒有東部地區發達。由于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準制定等的機構。產業集群還具有規模經濟和外部性。而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有限,產業鏈缺損、斷裂嚴重,致使許多轉移來的企業在當地找不到配套的企業和相關服務機構,獲得高品質、低成本的原材料、中間產品、勞動力以及相關的會計、金融服務等。中西部地區相關產業配套能力的落后,嚴重阻礙了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
中西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低。由于政府的行政職能過強,非市場化運作過多,市場發育不完善,企業經營的各種費用偏高,經營手續繁瑣,使交易成本增加。另外市場化分工不足。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大量東移,流動人口較少,使得市場容量較低,產業轉入地的產品需求市場縮減。
4.我國存在著產業轉移粘性
現行的產業轉移理論說明,只要不同地區的產業間存在比較優勢,就會出現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的產業轉移。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就屬于制造業的高梯度地區,中西部地區屬于低梯度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制造業相比中西部地區存在比較優勢,但是實際上在我國并沒有出現理論預期的那種大規模產業轉移現象。主要就是由于我國產業轉移面臨的勞動力問題,中西部地區配套能力和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導致了我國產業轉移尤其是制造業轉移的粘性問題。
三、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制造業轉移的關鍵因子分析
本文將運用SPSS軟件,對影響區域間制造業的各個因素做關鍵因子分析。首先是選取對產業轉移有影響的指標。考慮到對我國省際間產業轉移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有以下一些:固定資產投資、就業人員數、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居民消費水平、煤炭儲量、公路長度、土地面積、市場成交量、長途通訊、資本規模、發電量和建設用地。這些數據選取的是我國31個省2010年數據,來自《2010中國統計年鑒》。
將以上數據導入SPSS中,提取的因子個數是特征根大于1的。KMO檢驗的值為0.723,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的值為0.000,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滿足條件,可以用因子分析法,SPSS運行結果如表格1所示。選取的前三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0.640%,達到要求,SPSS運行結果如表格2所示。
碎石圖,如圖1所示。給出了12個特征根的變化情況。前三個變化非常顯著,從第四個開始變化不顯著,在第三個特征根那里出現了拐點。所以選擇3個因子是比較合理的。
圖 1
表格3是因子1、因子2和因子3的負載值表。為了凸顯出因子的實際意義,采用方差最大旋轉法,這是一種正交旋轉法,使得公共因子的負載向正負1或0靠近,有利于解釋公共因子的實際含義。
a. 3 components extracted.
表格4是旋轉后的負載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對固定資產投資、就業人員數、資本規模、發電量有較大影響。因此把因子1命名為“產業規模”因子。因子2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和居民消費水平有顯著影響。因此把因子2命名為“勞工福利”因子。因子3對煤炭儲量的影響顯著影響,因此把它命名為“資源”因子。
四、結果分析
由前面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在選取的12個對省際間產業轉移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中,可以歸納出三個因子,它們分別是“產業規模”因子,“勞工福利”因子和“資源”因子。一個省的自身產業規模會產生一個極化效應或者擴散效應,對產業轉移產生影響。如果是自身產業規模與其它兩個因子,即資源和勞動力情況相適應,那么就可能產生極化效應,吸引其它省的產業向本省內的轉移。如果自身產業規模與資源和勞動力情況不相適應,那么就可能產生擴散效應,本省內的產業向其它省轉移。而“勞工福利”對產業轉移也有影響。當勞工福利好的時候,如果是工資報酬高,那么會增加企業經營的成本,但是同時,如果消費水平也高,就會增加市場需求,對居民日常消費品的制造企業來說,是轉移的動力。另外一個因子是資源。一個地區的資源儲備量豐富與產業轉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孫莉.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整的思考[N].經濟論壇,2005,(21):17-19.
[2]吳漢嵩.我國產業轉移的區域性與突破[J].江蘇商論,2009,(02):133-13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