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使用我國2000年人口普查省級人口預期壽命數據和2009年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數據,對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發現是:在我國,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受教育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為約0.019,健康指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約為0.067,而且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處在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關鍵詞]人力資本 經濟增長 受教育水平 健康指數
一、引言
在關于經濟增長的研究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在舒爾茨系統地論述人力資本問題后得到普遍關注,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在分析經濟增長的問題時,盡管分析的具體思路不同,但無一例外地論述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外大量文獻對次進行了研究,Lucas(1988),Becker(1990)就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并創立了一個規范的分析框架。McMahon(1998)通過研究得出,如果一國或地區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則教育投資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Barro(1991)對98個國家的典型研究發現,學校學生的入學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呈正相關關系。Mayer(2001)提供了健康與經濟增長存在時間跨度為30年的因果關聯的有力證據,并得出健康對人均收入作用的彈性為0.8—1.5。Arora(2001)利用發達國家近200年增長的歷史數據回歸發現,長期經濟增長的30—40%可以用健康等人力資本來解釋。Romer(1990)也強調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投入,同時,Nelson and Phelps(1966)也宣稱,初期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會使勞動力有創造性思維,從而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能力。國內也已經有大量文獻研究,張車偉(2003)、魏眾(2004)利用微觀數據得出健康對工資等收入有較大影響,羅凱(2006)使用我國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以及對應時點的其他社會經濟指標的省級水平數據研究發現,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聯,預期壽命每延長1歲,GDP增長率相應提高1.06—1.22%。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2006),利用1985—2000年中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驗數據實證分析了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存量以及人力資本的形成要素教育和健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是,教育資本對產出彈性為0.57,健康資本對產出彈性為0.26。王艷超(2007)通過分析1978—2004年數據,對我國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表征教育總量水平的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呈顯著的正向作用。康祥來(2008)對江蘇省的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經濟增長與教育發展水平之間關系進行實證驗證,結論是,高等教育對于蘇南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而蘇中和蘇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對經濟增長作用顯著。以上研究與本文的研究發現是相互支持的。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在控制了各省資本和勞動力以及地理位置的情況下,分析了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時發現我國物質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之和為1,即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處在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二、模型與數據說明
新古典增長理論及隨后的內生增長理論都將人力資本視為經濟增長的一大源泉。Mankiw and Romer and Weil(1992)較早將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但采用將人力資本從索洛剩余中分離出來的間接估計方法。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2006)把人力資本直接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Bloom and Canning and Sevilla(2001,2004)在前者基礎上,把Mincer工資方程模型與總產出函數結合起來,在研究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同時直接估計各種人力資本在其中的貢獻。
經典的總產出函數形式為柯布-道格拉斯模型,該函數隱含假該函數隱含假定要素的邊際回報率將趨于下降,由于人力資本的回報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相對穩定,且不隨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的變化而發生系統的改變(Bils and Klenow,2000;羅凱,2006),因而在人力資本引入模型時,采用指數型的函數形式,與物質資本和簡單勞動的函數形式不同。同時,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方面,因此,建立的包含人力資本的新增長理論模型為:
其中分別代指總產出、全要素生產率、資本存量和勞動人口,分別指代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
由前面的理論模型(1)可推得其對數值形式的方程式,由此建立計量模型:
其中表示省份的名義GDP的對數值,分別代表省份的物質資本存量和勞動力數量,分別指代省份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指代是否為東部省份,是一組虛擬變量,為隨機誤差項。本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健康指數分別對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進行詮釋。
本文所收集的數據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人口普查數據,包括各省人口預期壽命,勞動力數量;第二類是;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數據,包含有24個省市21572個樣本被調查者的受教育水平,自我評價健康狀況,體重與身高平方的比值(BMI);第三類是,引用計算數據,主要是各省物質資本存量數據。
下面對模型需要的部分指標做進一步說明。首先來看平均受教育年限,它是教育人力資本存量的常用度量指標,反映一個地區教育的發展程度。常用公式為:
平均受教育年限=
受教育年限的一種常見定義為:文盲、半文盲=0.5,小學=6,初中=9,高中=12,大專=15,大學=16,碩士=19,博士=22
其次是健康指數,本文采用將自我評價健康指狀況、BMI和人口預期壽命按一定權數整合得到各省的人口健康指數,其中自身評價的健康狀況是在CFPS中讓被調查者與同齡人相比得出的,分為健康、一般、比較不健康、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五檔,CFPS中BMI最高和最低的10%都被認為是不健康,中間40%被認為是健康的,其余被認定為一般。
最后是資本存量,本文借鑒張軍等(2004),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物質資本存量:
其中涉及的變量及參數的選取也參照了張軍等(2004)中做法,選取的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則直接采用《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平減各年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經濟折舊率選取為9.6%,基年資本存量引用張軍等(2004)中2000年的物質資本存量的計算數據。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包含北京、山西、貴州等24個省在內的2009年的一組截面數據。
三、回歸結果和結論
本文用EVIEWS6.0對這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結果為:
下面我們對這些結果進行歸納和簡要的討論:
(1)教育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受教育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為約0.019,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經濟增長越快。
(2)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也有顯著租用。健康指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約為0.067,健康指數越高,經濟增長越快。
(3)=1.001,物質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之和為1,即我國當前經濟處在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總而言之,大力發展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同樣,投資于國民健康,提高國民健康指數,一方面可以使人口壽命延長,增加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即提高勞動邊際產品價值,相當于增加勞動力需求。因此,投資于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都有助于經濟增長。再加之,當前我國處在產出規模報酬不變階段,中央政府應利用這個契機,大量投資人力資本,提高我國競爭優勢,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車偉:《營養、健康與效率22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證據》,《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3—12+92
[2]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經濟研究》,2004年第2期:64—74
[3]羅凱:《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中國分省數據證據》,《經濟科學》,2006年第4期:83—93
[4]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18—34+34+171
[5]王艷超 :《中國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導刊 》,2007年第8期 :15—18
[6]唐康來:《教育發展、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基于江蘇省的數據》 ,《經濟經緯》 ,2008年第6期:94—96
[7]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35—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