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現】
2008年5月26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作出商評字(2008)第5115號爭議裁定書,維持解百納商標歸張裕所有。此舉重新點燃了長達6年之久的解百納之爭。中糧酒業、王朝公司和長城公司不服該裁定,紛紛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不服判決後,多家公司再次上訴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要求判令爭議商標屬於不當注冊,並由商評委在60天內重新裁定。
至2011年1月18日,持續8年多的「中國葡萄酒行業知識產權第一案」才終於塵埃落定。
解百納到底是專屬品牌還是一個品種?這場爭奪背後,是高達3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市場份額。
幾經回合:案件態勢步步升級
早在1937年,經當時「中華民國實業部商標局」批準,張裕正式注冊了「解百納」商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裕在1959年、1985年和1992年又分別三次向國家商標局提出「解百納」商標注冊申請,於2002年「解百納」注冊成功。
然而,自張裕獲得該商標後,2002年6月,威龍、長城等葡萄酒企業聯合向商評委提交撤銷注冊申請書。1個月後,國家商標局認為「解百納」是紅葡萄酒原料品種的名稱,撤銷了該商標。2008年5月26日,商評委商評字(2008)第5115號爭議裁定書又將「解百納」商標所有權判屬張裕。
此後,中糧長城、王朝、威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不服判決又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
2010年4月13日,「解百納」商標之爭再次過堂,但是北京市高院未當庭宣判結果,讓懸念繼續。
2010年6月21日,張裕集團收到了北京市高院下達的行政終審判決書:駁回了長城公司、中糧酒業公司和王朝公司關於判令張裕「解百納」商標屬於不當注冊的上訴,由商評委再做裁定。
2011年1月18日,張裕A(000869.SZ)公告稱,經調解,張裕集團許可中糧公司、中糧煙臺公司、中糧華夏、中糧長城、王朝公司及威龍公司等6家公司無償、無限期使用「解百納」商標,但「解百納」商標所有權仍歸張裕集團所有,除經張裕集團許可使用的子公司和6家企業之外,其他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不得再使用「解百納」商標。張裕已與上述6家企業簽署《商標使用許可》。持續8年多的「中國葡萄酒行業知識產權第一案」終於塵埃落定。
爭論焦點:誰的解百納?
2010年1月26日,當解百納之爭陷入新一輪取證之際,威龍作為原告方,這一次卻放棄了向高院起訴的權利,退出了和長城、王朝聯手的陣營。威龍的退出,無疑加強了張裕方的實力。事實上,在「解百納」問題上,葡萄酒企的重新站隊,也促成了商標界和學術界的兩派觀點。
在商標界,中國律師知識產權委員會商標協會主任馬翔認為,按照大陸商標法相關規定,直接表示商品主要原料的名稱不能注冊為商標使用。
而中華商標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葆霖卻說,「商標法保護的是公平競爭,人家幾十年創下的一個商標,而且從未間斷使用過,你幾十年沒有用過,到這個牌子有了聲譽了你來用,本身就是一種侵權,不能成為解百納通用化的根據?!?/p>
在學術界,圍繞「解百納」是品種還是獨創品牌也有兩派觀點。
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的教授羅國光指出,由於赤霞珠、品麗珠、蛇龍珠這三個葡萄品種釀製的葡萄酒特點相似,故稱為「解百納」型葡萄酒。解百納是全行業共有的葡萄酒品類名稱。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技術委員會主任王樹生也表示,解百納是國際公認的葡萄品系名稱。
對此,葡萄與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卻發文稱,「將赤霞珠、品麗珠和蛇龍珠三個品種統稱為解百納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怪袊r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也認為,截至2007年底,在收集保存的葡萄品種資源中,尚無名稱為「解百納」的品種或品系。
看似複雜難分辯、撲朔迷離的解百納之爭,實際其爭論焦點再簡單不過:解百納到底是一個品種,屬於通用名稱,還是企業的獨創品牌?這直接關係到解百納屬於行業共有資源還是張裕私有?
戰爭結局:誰是贏家?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儘管各大葡萄酒企身陷「解百納」漩渦,但8年來,其推出的各類解百納產量卻大幅增長。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陸99%以上的葡萄酒廠都有生產「解百納」系列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葡萄酒行業三分之一的銷量都靠「解百納」貢獻。而中國釀酒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大陸葡萄酒銷售規模約為150億元,其中解百納的市場份額就高達30億元。這場爭奪背後,其實是高達30億元的市場份額。
據王朝上海公司一位賀姓總經理稱,解百納葡萄酒在王朝的地位僅次於老幹紅,排在前三位,價格從50~70元不等。長城和威龍也有大量的解百納產品。
又有數據表明,從2002年至2008年,張裕在解百納的品牌宣傳上共投入3億元左右。然而,市場回報是明顯的。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信息,2008年上半年,該機構對28個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張裕的解百納產品占大陸市場份額的77%。
在新食品從事葡萄酒業多年的資深人士郭曉霜看來,多年解百納紛爭,無疑共同做大了大陸葡萄酒市場;而在高達30億元的解百納市場中,占據市場份額最大的張裕成了最大贏家。
果真如此嗎?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辦公室主任何繼紅表示,2009~2010年度全球葡萄酒行業增速趨緩,所有的目光聚焦中國,進口酒運營者及品牌數量大幅增多,目前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品牌已經達到1000多個。當大家都為了這場戰爭消耗到精疲力竭的時候,國際競爭者已悄然進入,又有誰能說清,戰爭最後誰是贏家呢?這一場戰爭還未結束,另一場戰爭已然開始了。
爭奪背後:放大視野看同類利益戰
對於品牌的擁有者而言,最有利的情形是,在消費者的心目中,自己的品牌成了某個品類的代名詞。競爭對手可以生產相同品類的產品,但只能使用其他的品牌。吉普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很多人將吉普視為越野車的代名詞,他們以為只要是越野車都可以稱之為吉普。其實並非如此,吉普只是越野車的一個品牌,歸克萊斯勒公司所有。由於吉普品牌有著傳奇的歷史,且吉普一詞讀起來順口易記,從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樣的誤解。這種誤解對於克萊斯勒而言極為有利,當然也就為競爭對手所不樂見。只是由於吉普品牌已足夠強勢,競爭對手無可奈何。而對於其他品牌來說,如果也想在自己所在領域維持與吉普所享有的類似的地位,就必然會受到競爭對手的挑戰。
解百納在中國高檔幹紅葡萄酒市場的地位,類似於吉普在越野車中的地位。只是長城、中糧等大陸葡萄酒大鱷不甘於解百納為張裕集團所專有,於是他們淡化解百納作為一個商標的顯著性,力圖使其從一個專有的商標退化為一個品類的通用名稱。
在張裕解百納之爭中,儘管眾多競爭對手百般挑戰,但張裕集團對解百納商標的所有權仍然得到了裁決部門的維護,這應該與張裕集團多少年來在解百納商標維護上所付出的努力不無關係。相反,如果在商標注冊申請獲得核準之後守著商標證書安心睡大覺,而未能對商標進行持續的付出和耕耘,保持其獨立性和顯著性,並讓商標獲得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那麼商標退化的風險就會產生,從而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
不管怎樣,這場8年抗戰總算結束,解百納之爭也給商業管理人士留下了深思和玩味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