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之太貴,藏之太累。在儲藏條件、鑒定標準和流通管道模糊、缺位下,盲目跟風投資和收藏茅臺並非理性選擇。
茅臺酒火了,貴比黃金。在2011年4月10日舉辦的「貴州省首屆茅臺酒專場拍賣會上」,一瓶漢帝茅臺酒拍出了89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而在此前半年中,悄然躋身拍賣場的茅臺酒多次拍出百萬天價。由此,不少人開始鼓吹,投資茅臺酒是一個新的理財管道。
然而,在被拍賣界稱為「國內茅臺酒最大藏家」的張靖看來,「不可把茅臺酒當投資品對待。」
飲之太貴藏之太累
天價茅臺酒和當年的「蒜你狠」、「薑你軍」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這個循環,一直要到價格停止上漲為止。歷史上,荷蘭著名的鬱金香泡沫中,一株鬱金香的價格,在最高的時候相當於阿姆斯特丹河畔的一棟豪宅。
從收藏與拍賣的角度來看,物以稀為貴。茅臺酒基酒生產週期長達一年,需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這意味著茅臺酒的稀缺性使其難以在短期內擴大產能,而茅臺酒的主要消費市場對價格的敏感指數並不高,於是造成茅臺酒永遠是供小於求的局面。而這種脫銷的終端市場,最終帶動了收藏市場。比如,1958年的茅臺酒,無論是陶瓶裝,還是瓷瓶裝,都是比較稀罕的。因為當時自然災害多、消費水平低、生產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存世的茅臺酒應該為數不多,甚至極少。但是,一瓶茅臺酒價格高到百萬元左右,還是有些讓人不好理解。
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果從現在開始,每年收藏幾瓶茅臺酒,未來升值空間一定很大,這是收藏茅臺酒的誤區。事實上茅臺酒的保存需要比較嚴格的條件。這條件是什麼?有人說,需要恒溫恒濕。有人說,不能太冷,不能太濕。這恐怕連茅臺酒公司本身,也只知道茅臺酒最近幾十年是如何保存與運輸的,並不知道茅臺酒怎樣才能「存百年越千年」。
茅臺酒不是奢侈品投資風險大
儘管張靖收藏茅臺酒不論年代,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從收藏茅臺酒這件事上獲得了什麼經濟收益。
文物與藝術品收藏的最大問題是鑒定,茅臺酒收藏的最大問題也是鑒定。茅臺酒如何判斷年份,如何辨真假、好壞等,過去沒有積累,現在沒有研究,如果一哄而上,辛苦的是收藏者,吃虧的也是收藏者。
張靖表示,投資茅臺酒比收藏茅臺酒的風險來得更大。收藏是出自個人喜好,有一個廣泛的收藏圈,對藏家來說,品到美酒是比買賣更值得關注的事情;而投資茅臺酒很可能面臨著沒有管道、對於防偽和防揮發沒有經驗等問題,甚至很可能收藏了30年的茅臺酒,因保存不慎裏面沒剩幾滴,那就一錢不名。
茅臺董事長季克良說,「老百姓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比較富裕的時代,消費水平確實比以前提高了。但是,我從來沒有把茅臺酒定義為奢侈品,因為我們1000元左右的價格,遠遠比不上動輒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紅酒和洋酒,就現在中國百姓的消費水平而言,只要不是天天喝,是消費得起茅臺酒的。」
季克良說,「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不要把茅臺酒價格提得很高,這麼好的酒就要讓老百姓都能享受才對。」
「十瓶茅臺一半假」 投資者需「醒酒」
其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茅臺酒,從品嘗的價值來講並不高。
真正懂酒的人知道,老茅臺酒的揮發在80%以上,其實我們就是要剩下的10%~20%沒揮發的。如果有接近20%的沒揮發,這就屬於保存得比較好的。
張靖說,「茅臺酒的價值並不像某些其他收藏品類,也不是越老越貴,而是看品種,物以稀為貴。這種1980年底生產的『醬茅』比上世紀70年代更加名貴、稀有。」當年收藏茅臺酒時,並沒有想到今天茅臺酒價「一飛沖天」的局面。「主要是自己喜歡喝白酒,尤其是茅臺酒,白酒所包含的文化和歷史,比國外的洋酒更豐富。」
張靖表示,「對普通市民或收藏愛好者來說,茅臺酒並沒有什麼保存價值,因為大多數市民家中缺乏恒溫、恒濕等保存白酒的條件。市民要謹慎收藏投資高檔白酒,不要跟風炒作。」不知專家此番忠言,可否為盲目的茅臺酒收藏者「醒酒」?
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盧伯雄表示,以前專門收藏高檔白酒的人不多,專門收藏空酒瓶的倒是有一些,此外,還有的專門收藏酒標(各類酒的商標)。
由於CPI高企,加上房地產領域調控政策日趨嚴厲,社會上的閒散資金急需找到新的投資管道,而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茅臺酒成為炒家的目標。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高檔白酒不易保存、假貨多,不適宜收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