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作者* [美] 賈雷德·戴蒙德
譯者* 江瀅、葉臻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落日余暉,徘徊于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下,這里沒有居民只有游客,你會作何感想?
瑪雅的神廟掩映在綠樹間,但輝煌只屬于過去,你于此處只適合憑吊。它的文明如何灰飛煙滅?
《崩潰》的作者美國教授Jared Diamond想說的是,文明的崩潰緣于對生態資源的無限掠奪。比如復活節島,島民砍光了島上的樹,脆弱而封閉的生態鏈就此斷裂,島民或死或逃;比如瑪雅,人口的劇增導致自然資源難以為繼,僅僅連續幾年的旱災,輝煌的文明頓然毀滅。
這本書的副題是——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Jared Diamond在書中設定了一個崩潰模式,人口激增、環境惡化及戰爭等5個相互關聯的條件都a有可能將一個社會引向崩潰。本書無意講政治或者經濟,它講的是生態,是環保。
喜歡這本書,因為它不僅關注逝去的文明,還對現實國家的生態問題詳加審視。比如盧旺達種族屠殺,作者拋開表面的種族仇視,直接找到了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爭奪有限資源這個最本初的原因。Jared Diamond在說到中國的環境狀況及國家政策時,說它是“一個搖擺不定的巨人”。
當我把這些想法與幾個中國朋友分享,他們大多不以為然。人們通常把環保問題后置于政治和經濟,或者說,很多人迷信于現代科技,執著于科技進步必能解決環保問題。我在不久前還跟一個朋友爭辯,她說環保是一個偽問題,或者,那些把環保放在嘴上的人,舌頭后面都有一個私人團伙的利益。我跟她說,生態先于政治和經濟,并把這本書推薦給她?,F代社會已經超級巨大,當然不會像復活節島和瑪雅文明那么容易崩潰。但是超級巨大的社會必然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更為廣泛和深刻,這個社會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穩定嗎?
其實我們的憂慮無處不在,遠非我們口頭上那么坦然。電影《2012》再次釋放了這種情緒。每一個民族的意識深處都潛藏著末日情結,在一些憂郁氣質的人那里,末日感極具審美意義。地球毀于火山噴發或者極度寒冷,每一種假想的起點都是自然對人類掠奪性使用資源的反動。
當我正在閱讀《崩潰》的時候,日本發生了九級地震。更為不妙的是,強大而自信的人類在核設施破壞面前顯得無能為力。核能之成為一種能源,通體閃爍著人類向自然更深處掘進的科技乃至人性光輝。那些放射性元素本來以與人類無礙的形式存在,但是人們仍然執著地打開了潘多拉匣子。利用核能本身充滿了人類的理性,但是這一行為對自然而言過于深刻,于是自然在某一個瞬間忽然露出了猙獰的森森利齒?!毡竞穗娬镜姆派湓磦兒螘r才能重回籠中?而已經產生的放射影響又到何時才能完全消除?忽然間,自然的一次反動成了全球各國的最大政治。
當然我們無需把本次日本核能的失控想象成一種崩潰的開始,但是現實卻以如此劇烈的形式為本書作了一次注腳。
@三聯生活周刊v: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好像你已遠去/你聽起來像在悲嘆,一只如鴿悲鳴的蝴蝶/你從遠處聽見我,我的聲音無法企及你/讓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靜無聲?!欞斶_《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世界上10家最美的書店】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感謝 @潮旅行 投稿)
尋路的中國
文*沁蕓
關于中國模式的有無,多年來人們莫衷一是。以致有人套用那句名言說,“少談些模式,多談些問題?!痹诮掇q論“中國模式”》中,丁學良說,可以認為有一個中國模式存在。他說,這個中國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幾十年的摸爬滾打中—— 用鄧小平的話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逐漸形成的。對于既有的中國模式,丁學良在指出其成功之處的同時,也認為其問題多多(弱勢群體被剝削、腐敗嚴重等等),無論如何,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中國模式需要升級換代,即應該從“小眾的市場經濟”走向“大眾的市場經濟”,以使整個國家財富的運作和分配定向于“以民為本”——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更多人分享改革的成果”。書名有“辯論”兩字,不過書中絕少意氣用事的指斥,也全然不靠提高音量來表明自己真理在握,在平和的語調下,理性的力量才真正顯露出來。
何偉的《尋路中國》讀到一半,我已然成為他的粉絲。這位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的人是個美國駐京記者,開著從一家還未真正市場化的汽車公司租來的切諾基,“偷偷”游歷了長城橫亙的中國北方城市和鄉村,也深入到中國南方的工業城鎮。他寫中國人正在經歷的經濟變遷、中國人“恐怖”的駕駛習慣,以及一些地方的悠久歷史等等,然而,他更多的筆墨花費在一個個普通人身上:租車行的老板、風水先生、城鎮里的打工仔、鄉村的干部和農民等等。細致入微的觀察,同情悲憫的眼光,幽默風趣的筆觸,讓我們與他筆下的人物在時代大潮里同悲共喜。實際上,《尋路中國》并非沒有宏大關懷,它和丁學良的著作一樣,也試圖深度觀察中國模式的得失面,思考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路在何方。
《尋路中國》
作者*彼得·海斯勒 (Peter Hessler),
中文:名何偉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3月9日
《辯論“中國模式”》
作者*丁學良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