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我72小時,我會在香港買些什么?身為一名深受港臺文化影響的“死文藝青年”,我每次總是搬回一堆堆的原版圖書、CD、DVD、雜志、印刷品,樂此不疲。連在時裝店流連太久,也覺得是種罪過。在過街的“嘀嘀嘀”聲浪中穿梭在一家家的“文藝店”間(這些店大都隱匿在不同大廈的二三樓隱蔽角落),唯一能休憩下來的時間,大概也只有呆在咖啡館或電影院里的片刻。
銅鑼灣駱克道的阿麥書房倒閉是最可惜的事,再也沒有一間如此有氣質的文藝書店讓我魂牽夢縈。所幸還是有很多書店在電子書的洪潮下堅守,比如銅鑼灣波斯富街的有好書店,以手作、旅游類圖書為主,店內還設有咖啡休閑區。油麻地的Kubrick則是影癡必去之地,書店、咖啡館、小型藝術影院三位一體,在Kubrick呆上一個下午,落地窗外看到的風景恍如港產片一般美好。
來香港怎么能不買雜志?尖沙咀彌敦道上的Tomato Books代理了絕大部分市面上難得一見的日本雜志,大愛和風的同學怎能錯過?中環環球大廈233號的捷刊則是雜志人黃源順、令狐磊的心頭好,店長是一位年逾古稀的伯伯,卻對店內所有雜志無比熟悉,只要你拿起一本《PURPLE》,他就默不作聲地遞給你一本《COLORS》——這功能像不像神奇的“豆瓣猜”?
買唱片的話一般會去信和中心,負一層的“鋪頭仔”與馳名的“SKY MUSIC”是各大唱片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大明星也喜歡親臨這幾家小店作旋風式簽售。信和內還有不少二手唱片店,只要在里頭呆上半天,一定可以翻出不少驚喜,我就曾經從中覓得楊千華星年代的絕版珍藏唱片。
此外,位于尖沙咀河內道的K11的購物藝術商場也值得一去,它們每年會選出部分本地杰出青年藝術家,為其提供策展、市場推廣等配套服務,協助藝術家持續發展其藝術生涯。K11或許就是香港這城市的縮影:藝術及文化的發展能在市場自由運轉中成長,并借用市場力量讓本地創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