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疇理論是當今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兼容了經典范疇和家族相似范疇觀的優點,它所體現的原型效應為基本層次范疇和多義范疇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用其分析漢英句式變化的現象,將這些變化置于認知語言學的框架內進行認知解讀。
原型范疇理論 家族相似性 邊緣成員
一、范疇化理論
范疇和范疇化理論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家和語言學家所關注的論題。范疇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是人腦利用符號系統將混雜的世界轉化為有序信息的過程,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類的心智過程(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也是構建范疇的基礎。簡單來說,世界如此之大,人們如何利用語言來有效認識世界呢?這就要對無窮的事物根據一定性狀進行組合分類,這就是范疇化。陳忠將其定義為:人們對客觀對象進行分類的認知過程叫做范疇化。從其歷史發展來看,范疇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1.傳統范疇理論
以Aristotle(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傳統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由客觀事物的基本特征決定的。判斷某事物是否屬于某范疇,可以用充要條件界定。范疇的歸屬是由概念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它包含以下基本假設:范疇是由充分特征和必要特征的合取定義的;特征是二元的;范疇有著明顯的邊界;范疇的所有成員地位相等。這一理論在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提出新觀點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統治地位。隨著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范疇理論受到新的語言學理論的挑戰。
2.原型范疇理論
20世紀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通過對game的研究,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以及隸屬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Family Resemblance)。范疇中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就像同一個家族當中的不同成員,在某個方面表現出相似性,卻不完全相同。
近幾十年來,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語言學界得到廣泛重視,在許多語言學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有的成員比其他成員享有更多共同特征,不同成員依靠家族相似性彼此相聯系,比其他成員享有更多共同特征的成員就成為該范疇的典型和核心成員。故Rosch(羅施)及其合作者在20世紀70年代又發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論,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論”,即同一概念范疇中的成員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條件,但需要有一個能反映本范疇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員作為原型,與該原型接近的稱為典型成員,缺少原型特征的稱為非典型成員。原型范疇理論最有價值的貢獻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內部結構上,提出了范疇具有“核心”和“邊緣”即“典型”和“非典型”這個事實上。
認知語言學家對“原型”的解釋有:指范疇內典型代表,Rosch(羅施)認為原型是與同一概念的成員具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實例,這個典型代表對于識別范疇起重要作用。“每一個類別,都有較為典型的成員,也有較為非典型的成員,典型的成員具有該一類別所有的屬性,而非典型成員則僅具有部分屬性”。這些成員之間存在著一種漸次重疊、連綿漸進的關系,這種關系,即“連綿性”(continuum)。“連綿性與原型,其實是一物的兩面”。由于承認有“原型”和“非原型”之存在,而且“非原型”是以不同程度出現的,所有很多范疇的內部成員之間,呈現的形態是漸次重疊而漸進的,是呈連綿狀態的。
3.原型范疇理論與語言學研究
雖然國內對于原型和原型范疇理論的研究較之國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來,卻也有了不少成果。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原型理論應用到了英語學習和教學中,使得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概念領域的范疇化原理具有普遍性,也適用于語言范疇。在語言的所有層面,包括所有的語言單位,都存在原型效應。范疇化不僅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語言學家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范疇理論探討對于當代的語言學研究無疑具有革命性影響。范疇已成為認知語言學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疇化理論和范疇理論則是認知語言學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認知語言學看來,語義范疇是人類認知和概念化的結果,是人類概念范疇在語言上的反映,而概念范疇又是人類認知的最基本因素。人類之所以能夠認知世界,語義范疇或概念范疇的相似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語義范疇和概念范疇是對外在世界的反映,外在客觀世界中事物的相似性確保了事物在其自身發展中的漸變性、一致性和相對穩定性,而這種漸變性、一致性和相對穩定性確保了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是一種轉瞬即逝無法把握的過程。Taylor認為語言學研究涉及范疇:“……一是語言學家為了描述他們的研究對象——語言,需要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對其進行范疇劃分,比如:句子被分為合乎語法的和不合乎語法的。”
從范疇化理論的歷史發展來看,原型范疇理論是在對傳統范疇理論的批判、借鑒、吸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現代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內容。本文將用原型理論對漢英句式變化作嘗試性的解釋。
二、原型范疇理論對漢英句式變化(舉例)的解釋
1.原型范疇理論對漢語中受英語影響句式的解釋
幾百年來,由于西學的東漸,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下列句子為例:
(a1)法網女單海寧攬下三連冠,我對這個獎杯很熟悉。
(a2)法網女單海寧攬下三連冠,這個獎杯對我來說很熟悉。
(a3)法網女單海寧攬下三連冠,這個獎杯對我很熟悉。
(b1)(你)去也白去。(劉英凱《英語形和傳統觀照下的漢語意合傳統》)
(b2)即使你去了,也不會有什么結果。
(c1)你能保持整潔我們就讓你使用這個房間。
(c2)我們可以讓你使用這個房間,如果你能保持整潔的話。
(d1)我覺得這醫院不好。
(d2)我不覺得這次決定會遺憾。
(a1)、(a2)都是漢語的習慣表達法,都體現了漢語的表達習慣特征。(a2)體現了漢語句子“人稱”為主的特點,(a3)體現了“主題突出”的特點。而在英文中,“物稱”的句子比比皆是,如:“The city witnessed the outbreak of the armed up-rising.”(a3)是受英語“物稱”為主的句子(The cup is familiar to me.)影響而來的句子。可以說,(a1)是受英語影響直譯而來的句子,也體現了英語“物稱”句式特點對漢語的影響和漢語對其接受力。
(b1)是漢語典型的“意合”的體現。沒有任何顯性連接詞,讀者卻能意會得之。(b2)卻是受英語影響,對“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公式化的翻譯,而這種句式也漸漸為人所接受。對于顯性連接手段從英語的借鑒使用,到了更進一步的程度就有了句(c2),即完全運用英語的語序,放棄了漢語“先因后果”、“先假設后結果”的邏輯表達習慣。
(d1)體現了漢語表達習慣,體現了漢語的委婉和東方人的委婉含蓄和不表露個性。根據距離相似性原則,當說話人與否定詞距離越近,所表達的主觀否定意思越強烈。正如經典例子,“She is displeased”表達的否定意思比“She is not pleased”強烈,也可從距離相似性上解釋,“dis”已與“pleased”融為一個詞,否定意義強,而“not pleased”是兩個單詞,距離相對遠,否定意義較弱。所以漢語“我覺得……”表達了相對弱的否定意義,也突出了漢語的婉轉和不表露過分強烈表露個人主觀意見的特點,與英語的表達“Idon’t think…”比較,則體現了西方“重個體,重競爭,好爭斗”等特點。(d2)則是受到英語影響后的表達方式。
由以上例析,可以將漢語的句式和表達方式特點概括為:(+人稱+主題突出+意合+委婉+……)。這不是對漢語句式特點窮盡的概括,但當把漢語句式看作一個范疇時,具有(+人稱+主題突出+意合+委婉+……)等特征或其中之一特征的成員都可看作是其句式中的成員,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綿體,都具有其中的某一個或一些特征。所以當新的句式(a3)、(b2)、(c2)、(d2)進入句式時,它們都可看作是這個范疇內的邊緣成員,句(a1)、(b1)、(c1)、(d1)都可看作是漢語句式中的原型,原型和邊緣成員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綿體,都屬于漢語句式這個范疇。
2.原型范疇理論對英語中受漢語影響句式(舉例)的解釋
Cultural adoption is a two-way road.(文化采借是個雙行道。)(劉英凱,1994:68)英語受到漢語的影響也俯拾皆是,現舉例如下:
(e)—Would you like to go dancing tonight?
—It all depends.
—You mean with who?
(f) Professor Smith allowed Helen and I to do a make-up.(俞杰《英語的變異》)
(g)Women have outgrown the jumping-on-a-chair-at-the-sight-of-a-mouse
era.(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h)He told me to go buy some fruit for him.
對于例句(e),這里引用劉英凱(1994:68)的話:whom代替who,顯性的賓語連接手段就只能靠人意會得之,這顯然是西方形合特點就范于意合特征的適例。這顯然也適用于例句(f)中的I作賓格的情況。
對于例句(g),何善芬指出,“隨著英語的發展變化,前置定語的范圍正在擴大,以長串的名詞短語和短語復合詞作前置定語的現象日趨普遍,其特點有向漢語接近的勢頭。”這也是英語末端重心現象向漢語句首重心傾斜的一個例子。
例句(h),“go buy”動詞沒有連詞連接而連用。現代漢語句法特點之一是動詞連用,故漢語動詞的使用頻率遠比英語動詞高。這體現了漢語句子的“竹式”結構。因為漢語重意合,所以,句子常常以語義、語序為連接手段,以意義的完整為目的,通過多個動詞的連用,按時間先后順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像竹竿一樣層層鋪開,表現出典型的“竹式”結構。而英語則屬“樹狀”句法形態,其句子往往以豐滿的形態變化制約句子的格局,規定句界(同上)。“Go and buy”的表達方式則是典型的英語表達方式,嚴格地用連詞“and”規范了句式組合程式,“go buy”則是英語受漢語“竹式”結構影響而來的結構。
由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同樣做出一個不完整的英語句型特征概括(+形合+末端重心+……),并將具有這些特征或特征之一的成員作為英語句式中的原型,而受漢語句型的影響而來的句式則視為其邊緣成員。
三、漢英句式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思維認知的變化和發展
一種語言當中范疇的總體規模總是隨著認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當初的原型中分化出來的枝,而到今天這些枝反而占據了主導地位,當初的原型核心卻隱退或消失了。這里可以把原型理解為漢英語言中原有的句式,而枝則為受到影響后進入使用的新句型。可見,這些句型的地位是處于動態變化的,其邊緣成員的地位不是恒常不變的,而可能隨著人們的認知、使用和社會的變遷,而“占據主導地位”,即變為范疇中的原型。
范疇的變化跟相關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認知思維密切相關。如:陳忠用了“絲事通”一詞進入“翻譯”范疇為例對此做了說明:“絲事通”起源于1840年前后中英兩國絲綢貿易的發展,語言溝通就最先發軔于絲綢貿易領域,所以就被用來稱“英語翻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同樣的,漢英句式的變化也可反映當今社會文化的交流及東西思維方式的交融。毋庸置疑,當今地球村的世界背景為各國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所有文化都“獻出它的一份,而且每一方都成為一個新文明的實體”。而在此背景下,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交融也可窺見一斑。如:“意合”和“形合”語言形式的相互滲透,也可從側面反映了語言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也是這樣,世界文化才得以交流、融化,互相借鑒。
四、原型范疇化理論尚未充分解決的問題
原型范疇化理論自提出以來,已被證明在解釋詞匯語義,尤其是詞匯和句式(construction)的多義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Coleman和Kay關于動詞lie的語義研究,Taylor關于climb和over以及及物句式的語義問題的研究,Lakoff關于over和there-construction的多義性研究,Goldberg關于句式與論元結構的關系的研究。這些那是共時層面上的研究,還沒有涉及歷時層面。Geeraerts指出,對語義結構的歷時考察同樣能證明語義結構的原則特征。這意味著,要完整地說明原型范疇化理論的意義與理論優勢,共時和歷時的研究應該并重。
另外,原型理論在描寫技術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它對語義內容、語義與形態句法特征以及功能之間的關系還難以做出令人滿意的精細描寫。由于原型理論主要是說明各語義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更多的還是靜態描寫,因此,動態研究還需大力加強,這樣才能充分解釋語言創新和功能多義性問題。功能多義性一直是一個未引起足夠重視和深入研究的問題。它指一個詞匯項在不同的話語或語篇中可以承擔不同的語法與語用功能,它表現出語言實體的語法功能在詞匯和句法層面具有動態差異。非范疇化理論主要關注語法功能多義性,它又可區分為基本定型的和臨時的兩種。語法化研究主要關注已經基本定型的(如動詞獲得連詞或介詞功能),而對臨時的則很少涉獵。
五、總結
原型范疇理論作為語言學領域內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對語言的學習和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盡管該理論也存在著自身的一些不足方面,如范疇的邊界較模糊,難以確定,在范疇過程中受主觀性和文化語境的影響,有些范疇的原型難以確定等,但它的確為語義范疇及人類認知語言學提供了可行性的解釋。目前運用該理論來解釋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上的問題的學者有很多,但對于原型范疇理論的進一步高效應用仍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就本文而言,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漢英句式的相互影響、變化可以折射出社會變遷和人思維認知的變化和發展,這也體現了原型范疇理論對其的解釋力——反映出句式變化背后更深層的認知因素。
參考文獻:
[1]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6]劉英凱.英語形和傳統觀照下的漢語意和傳統[J].深圳大學學報,1994,(4).
[7]馬光.英漢翻譯技巧百問百練[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0.
[8]屈承熹.漢語認知功能語法[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9]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10]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11]韋紅琴.英漢句式結構差異與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J].廣西社會科學,2006,(6).
[12]俞杰.英語的變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