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經濟發展和競爭壓力的逐漸增大,人們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心理咨詢也應運而生。其中關于催眠術的培訓卻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問題。為了澄清人們對催眠術的不端看法,通過介紹催眠術的發展,并對當前催眠術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營銷式推廣催眠術、催眠術變成“催眠秀”、催眠體系不完整和缺乏整合的問題,以引各方有識之士對催眠術在我國的發展提出更好的見解。
催眠術 發展 問題
催眠,初見此,想必許多人會如我初見一般,心中充滿著好奇及神秘感。催眠是什么?是讓睡不著的人睡著了嗎?還是如江湖術士將人弄糊涂了,洗劫錢財?這或許是許多未曾走入催眠世界的人最初的感想。而今,隨著我國這些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大眾對精神的需求也日益彰顯。同時,人們生存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上學難、就業難、工作壓力大等因素,讓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委托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有關專家,制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并于當年試行。2002年,心理咨詢師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許多人對這一新興職業產生了極大興趣,心理咨詢師考證熱現象也隨之而來。大大小小有資質的職業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充斥在網絡、報刊及商函中。或許是出于經濟因素,各培訓機構為了爭奪生源,將培訓的內容廣而告之。于是,我們看到了那一幕幕:隨著催眠師的指令,被催眠者身體僵硬成一座“人橋”,可以站立一成人而無恙;或者口咬洋蔥,當成蘋果吃得津津有味;或者你對他大聲說話,他卻充耳不聞,只聽從于催眠師的話語……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讓大眾對催眠產生了不一樣的心態:
其一,驚嘆于催眠術的高超。這部分人在接觸催眠術后,對催眠術持絕對相信態度。他們認為,真正的催眠大師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也正是因為要做到這一點,才能喚起被催眠者內心隱藏的、不為自己所知或故意遺忘的內容,才能幫助被催眠者發現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從而激發他們內在的力量,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而作為個體潛意識內的東西,是其他心理療法所難以發現的,但是,催眠卻可以做到。因此,他們對催眠師所進行的催眠過程,心向往之!
其二,驚訝于催眠術的神奇。這部分人可能正如本人初見東南大學蔡雄鑫教授所做的催眠培訓課時的感受,只對理論知識有過學習,卻過實際操作一無所知。當親眼目睹催眠師對被催眠者施加的影響時,感嘆于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距離是如此遙遠,非實踐不能檢驗、不能驗證。同時,也感受到催眠術的神奇,作為一名旁觀者,不懷疑,但難以親歷。
其三,驚恐于催眠術的可怕。持此類看法的大部分人都較少接觸心理學相關方面的內容。在這些人的觀念中,催眠術不可能這么神奇,可能存在“托兒”的現象。為此,他們做出自己的解釋:如果催眠術可以做到讓被催眠者言聽計從,被催眠者被剝奪了判斷事物的正常理智感,那么學會此術的人就可以“為所欲為”,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了。首先,這種觀點讓這部分人對催眠術心懷恐懼;其次,他們認為,催眠術或許就如魔術,需要的只是高超的“技法”以及配合默契的工作人員。
以上三種觀點在某種層度上代表了人們對催眠術的看法。那么,在當下全國各地開展得轟轟烈烈的,諸如心靈之約、玫瑰心靈、心靈雞湯等名目繁多的催眠培訓中,人們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接觸到的,將又會帶給人們怎樣的感受?為了澄清人們對催眠術的誤解,有必要還原催眠術的真面目。
一、對催眠歷史發展的簡單回顧
1.催眠的產生
催眠史源遠流長,達數千年之久。西方催眠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臘和古埃及時期。東方的催眠術在古代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有所記載。作為一種平抑創傷、消除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的手段之一,催眠幾乎與人類的宗教、文化一起發展和傳承。但那時的催眠通常是與神的指示相關聯的。后來,Mesmer(奧地利1734-1815)提出“通磁術”,也稱Mesmerism裝置。他是第一個將催眠術從濃厚神學氣息中釋放出來的人。
催眠術的實驗研究階段起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1930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Hull(1884-1952)出版了《催眠術與暗示》一書,該書的發表,標志著美國成了科學催眠術的研究中心。隨后,催眠術開始應用于對心理問題的診斷與原始資料的收集。
2.催眠術的適用人群和范圍
催眠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催眠中個體的受暗示性程度不一,有的人可能一生都無法真正進入的催眠狀態。美國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專家戴維·斯皮格爾博士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0%~15%的成人極易接受催眠,而在12歲以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前,80%~85%的兒童極易接受催眠。他還認為,20%的成人對催眠有阻抗,其余的介于兩者之間。根據他的研究,可以清楚的表明催眠并不是所有有著理智思維的成人都可以親身嘗試的,這也解釋了催眠師進行催眠之前,必須展開數次催眠前晤談(Pre-talk),晤談的目的在于打消來訪者的疑慮以及對催眠可能存在的一些誤解。只有這樣才能引導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術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技術,對具有較強心理受暗示性的患者,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如治療因情緒變化導致心理障礙,又因心理障礙引起生理癥狀;可以幫助戒煙、戒酒、減肥、調整不良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治療因工作壓力或生活壓力產生的失眠;催眠還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應。
二、催眠術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營銷式推廣催眠術,學術研究變身市場
營銷是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營銷者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以顧客的需求為出發點,從而達到市場與商家雙贏的這樣一個過程。這種經營策略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經濟競爭下,對企業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而今,出于我國各行各業人員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如何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成為許多人不再避諱的話題。那么,如何才能滿足我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呢?有利潤的地方永遠是商人追逐的方向!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就應運而生了。但是,這種“快餐式”的培訓模式中,受訓者在交納一筆不菲的培訓金后,在有限的幾天時間里,培訓機構通過理論講授、實操演示等手段,填鴨式的教給學員。這種培訓看似快速、方便、收效甚高,一方面,既可以帶動社會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培養一大批有志于學習心理咨詢及催眠術的人。但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理論學習或實際操作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恰恰無法通過這樣的“速成班”為社會、為個體帶來永久的利益。相反的,目前的這種營銷式的推廣催眠術,可能給學科本身的發展帶來阻力,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試想,對催眠術或其他心理學知識一知半解的人,去為真正有心理問題的求助者就診,后果不堪設想。同時,這些一知半解的人還有可能因此而認為催眠術很簡單,不過就是培訓時所做的那樣一個簡單的過程而已,這種看法將極大的阻礙了科學催眠術的研究。
2.催眠術成“催眠秀”,嚴謹科學變身娛樂
雖然催眠從一開始就與巫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巫術更多地是在公開場合中,借助自身的“表演”,變身為神靈的代言人,表現出一系列超自然的能量、神的力量。這些都必須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方能讓人更加相信。而隨著催眠術的發展,從Braid對催眠術做出生理學解釋到催眠術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入美國的心理學實驗室進行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催眠術將不再是巫術。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一文里,他運用“基于實踐檢驗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指出許多的自然科學在發展的一開始與神靈世界是緊密相關的。無論是哪類科學研究,研究的過程都是嚴謹、規范的,甚至是孤單的,而不需要觀眾的喝彩,不需要如明星般的追捧和崇拜。如果一個催眠師運用自己的催眠術,將其做為獲取名和利的手段,那么,他將不再是一個將催眠術當做尋求來訪者內心痛苦根源的技術的催眠師,他只是一個商人或是商人的一顆棋子。
但是,在現實面前,我們還是看到了這樣的催眠師,將自己的學識,在利益的驅動下,在滿足人們獵奇的心態中,在舞臺上,將催眠術一場場的表演著,催眠術成為十足的“催眠秀”,不由得讓人心生哀嘆!
3.催眠領域體系不完整,缺乏整合
首先,我國催眠體系的不完整表現在缺乏領導核心。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極其形象地說明了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領導核心的重要性。但縱觀催眠術在我國的發展,一直到今天,仍舊缺乏一個足以擔此重任的個人或機構。其次,表現在缺乏認證機構。到目前為止,全國催眠行業的全國統一認證體系尚未建立,已運行幾年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認證”不能夠包含催眠資格。那么,國外的催眠師資格證是如何認證的?據北京海普諾斯(催眠)療法研究中心負責人馬春樹介紹,在美國,催眠治療師的資格認定,相對沒有統一標準,但是有幾個比較主流的證書,包括NGH催眠師證書、ASCH美國臨床催眠協會證書、AHA美國催眠學會三大證書。NGH是一個民間組織,自己組織培訓以及認證。ASCH是一個學術組織,主要由心理學家和醫生組成。AHA的證書,AHA下屬于HMI美國催眠學院,它是聯邦政府認可的學院。從美國的催眠師職業認證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有所借鑒?
我國目前的催眠體系還存在缺乏整合的現象。我們可以從幾個頻繁出現在媒體面前的“催眠師”身上,看到了“各自為王”的現象。他們大都集中在各個大區域的高校中,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沒有整合,就意味著難以有效溝通;沒有溝通,整合勢必難上加難。
總之,隨著人們心理健康需求意識的不斷清醒,心理咨詢及催眠術的使用,將有著極其廣泛的空間。但是,如果不盡快處理好催眠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將極大地阻礙我國心理學和催眠技術的本土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慧良,張厭林.催眠與記憶.中國臨床康復,2006,(5).
[2]童萍,吳承紅.催眠易化心理咨詢的機制初探.中國社會醫學,2010,(3).
[3]方咸東.催眠術在心理治療中應用進展.全軍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
[4]陳自良,梅喬生.催眠術的發展與沿革.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3,(3).
[5]催眠術——精神的幻術還是大腦的科學(一).中國防偽報道,2010,(8).
[6]吳明霞.催眠理論探新.心理科學,2000,(3).
[7]郭漢英.從恩格斯檢驗催眠術談起.科學,2007,(7).
[8]李雨涵.探秘催眠.網絡財富,2010,(4).
[9]甘諾,王晨陽.催眠現象的效應與形成機制.醫學與哲學,2002,(11).
[10]單家銀.催眠沖突管理研究.華東師大博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