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三種途徑:明確定位,突出職業特色;加大力度,深化教學改革;工學結合,實現校企深層合作。
商務英語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一、引言
自上世紀末以來,為解決應用型商務人才短缺問題,同時響應國家提倡職業教育的號召,全國很多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十多年來,眾多高職院校對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艱難的探索。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能夠滿足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英語應用能力的商務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逐漸被各院校所接受,成為了主流認識。然而,在探索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二、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現狀
各高職院校結合自身情況探索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形勢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沿海地區有些院校推出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以“行業先導”為理念,依托行業協會和公司,直接將公司運營中的實際需要融入到課程設置中。訂單式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強化了行業知識技能,發揮了企業和學校合作辦學的作用。除此模式外,有的高職院校探索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發展之路。這種模式由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和學生四個要素組成校內學習、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和工學結合四個平面,從而構成立體“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體系。這種模式考慮到政府的主導性和企業的參與性,從辦學體系上豐富了職業教育體系結構,也使得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具有時代感和開放性。此外,還有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教學團體建設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開創了操作性較強的人才培養模式。除上述三種模式外,還有諸如工學交替、頂崗實訓或雙證融通等人才培養模式也被一些高職院校采用、實施。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有的取得了顯著成效,有的也出現了一些困惑和問題。
三、當前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培養過程缺乏特色
在確立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以及選用教材時,往往受到學校歷史傳統、軟硬件設施及教師資源的限制,難以做到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完全接軌,教學計劃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專業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樣使得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距離,培養機制很難體現“以促進就業為目標,重在培養就業能力”的特點。從而使商務英語教學側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輕視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體現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色,難以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商務英語應用能力。
2.教學改革滯后
很多高職院校在設置商務英語課程時,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訓課的學時分配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校注重專業基礎課,力求從英語學習的方方面面為學生夯實基礎;有的院校則傾向于加大專業課的學時比重,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商務能力的培養。由此造成同為商務英語專業,而課程設置卻大相徑庭。因此,如何科學設置課程,合理分配不同學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對課程設置的不同認識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差異。有的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有的忽視了商務能力的培養。在學習評價方面,大多數院校還是非常重視終結性評價,輕視過程性評價。由于對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還難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3.校企合作遇瓶頸
許多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發展,紛紛采取了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但近些年,校企合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為了生存,主動開辟途徑,尋求企業合作伙伴。而實際上,多數院校的辦學基礎條件薄弱,實訓設施不足,師資隊伍不配套,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盡管院校想與企業合作的熱情很高,但其服務企業的能力有限,從而導致校企合作往往虎頭蛇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出臺的鼓勵校企合作的具體政策在企業往往得不到兌現,行業政策措施不配套,使得企業的利益沒有得到相應的保障。因此,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即使在政府主導下,企業與院校建立起合作關系,也難以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總之,目前校企合作正處在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途徑
1.明確定位,突出職業特色
高職院校在確定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時,應克服教學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困難,創造條件,使專業設置更貼近市場、貼近行業、貼近企業。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人才培養模式應能滿足行業經濟的需求,定向服務于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各院校應努力把企業一線對專業能力的需求融入到商務英語教學體系中,體現“市場為先導”的人才培養觀念,突出靈活多樣的職業特色。只有專業定位準確了,才能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只有突出職業特色,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
2.加大力度,深化教學改革
深化教學改革,首先,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創建符合市場要求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和分配要科學、合理,體現市場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其次,要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進行教學體系的全面改革。教學內容要基于企業一線的操作過程,隨市場變化而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要體現新時期的教學理念,改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要學。評價手段要改變以一兩次考試成績為主的終結性評價做法,給學生提供課堂參與、作業練習、實習考核等多角度、全過程的評價機會。
3.工學結合,實現校企深層合作
(1)學校要提高服務企業的能力
學校要加強辦學基礎條件建設,尤其要加強實訓條件建設。校內實訓條件建設要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群的要求開展,盡可能使學生的實訓教學與企業實際相一致。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簡單等同于到企業實習。學校針對這一環節要制訂明確的計劃,安排專門的教師負責,同時接受企業的專人指導,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
(2)保障企業利益,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校企合作不能只讓高職院校獲利,一定要保障參與企業的應得利益,盡可能擴大企業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否則校企合作只能是無源之水,很快就會流于形式。此外,政府還要繼續深化、落實校企合作的相關激勵政策及行業配套措施,并努力使之形成機制,進一步增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走上健康持續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N].中國青年報,1999,(2).
[2]張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
[3]李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4).
[4]王崇凱.談高職高專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