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方向,分析了建筑材料學科的地位、作用和特點,總結了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現狀、學生能力現狀,初步構建了建筑材料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并經過了實踐檢驗。
工程碩士 培養方案 建筑材料
一、前言
我國正式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始于1997年,當時主要是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等部門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以在職人員不脫產攻讀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為主。至2009年,我國開展工程碩士教育的單位已達241個,累計招生超過了24萬人,約占我國各類專業學位總招生數的1/4。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突出問題就是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不夠,規模較小,比例偏低,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據悉,目前我國每年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10%。
教育部2009年9月發出的《教育部關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積極穩妥地推動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為此,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范圍。2010年教育部決定將增加的研究生招生名額全部用于擴大招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
目前,我校正在進行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改革和實踐,要求全日制工程碩士一年在企業進行聯合培養。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是提高應用性碩士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二、建筑材料學科分析
1.建筑材料學科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土木工程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質基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現,可以促使建筑形式的變化以及結構設計和施工技術的革新。建筑材料質量、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建筑材料的發展和革新對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國家學科劃分改革前建筑材料屬于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改革后劃入材料學一級學科。在一級學科下自行設置二級學科的權利歸屬各高校后,部分高校又在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置建筑材料二級學科。而本質上建筑材料學科屬于土木工程和材料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或者“交叉學科”,因此設在土木工程類院系下的材料學學科具有其相對獨立性。
我校的建筑材料學科設于材料學一級學科下,行政上隸屬土木工程學院。
2.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現狀
在研究生教育中,課程設置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研究生教育的本質是大學本科教育后進行的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一種學歷教育,屬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因此,研究生課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專業性、精致性和動態性等特征。研究生課程體系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處于核心地位。
目前,國內課程設置缺乏統一標準,關于建材碩士點課程類別的劃分,并無統一的名稱標準。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不同培養層次、培養規格的研究生應當有不同的目標要求,但這種差異在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常常難以得到充分的反映,不少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亂現象。我國有學術學位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兩種不同研究生培養模式。前者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側重于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際研究能力的培養;后者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員為目標,側重于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兩種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體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學術性培養方案相對成熟,應用性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相對薄弱。
因此,建筑材料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土木工程和材料學學科特點,通過建筑材料碩士點的重點高校的調查研究和自身建設,結合我校特色,構建和優化設置方案。
3.學生能力現狀
如何培養出高水平的工程應用性創新型人才成為各高校的重點任務之一。研究生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課程設置的優化不僅是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要求,更是對我國教育現狀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實不足的彌補,也是國外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部分基礎課和專業課偏重知識灌輸,忽視能力培養,研究生課程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特點不明顯。在新的形式下,現有全日制工程碩士課程體系還不完善,不利于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總體上缺乏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客觀上需要對現有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進行思考、優化甚至革新。
4.與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是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的基礎
建筑材料研究所與遼寧省、大連市建筑材料相關骨干企業有緊密聯系,項目合作基礎良好,如大連市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大連砼鑫混凝土有限公司、大連慶華建業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大連細楊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為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培養方案
本學科專業培養能夠從事相關專業的材料學領域的教學、科研、設計、管理或相關工程技術工作的復合型研究性和管理型人才。學習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方面堅實的建筑材料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在建筑材料基本理論、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和計算材料學等方面得到基本訓練和創新開發能力的培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門工程技術工作和管理的能力。掌握一門外語,熟練閱讀外文資料、能用外語撰寫科技論文和進行學術交流。
碩士研究生達到畢業標準的課程總學分不低于28學分,其中學位必修課不低于16學分,選修課不低于6學分,實踐環節6學分。
四、實施及問題
上述培養方案實施以來,總體情況良好,保證了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和質量,但在實施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以下工作:
1.實踐教育
全日制工程碩士生主要來自于應屆本科生,其就業主要是面向企業、工程第一線。目前,工程碩士的主要問題是企業實踐問題。國家工程教育實踐中心的建設政策及實施細則滯后,給工程碩士的實踐問題帶來困難。在無國家相關配套政策的前提下,企業承擔一定數量研究生的實踐教育工作積極性不高。目前僅有“國家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建設的相關文件,但批準數量肯定有限,將來也不能滿足實踐教學需求。除了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外,應出臺地方企業工程教育實踐中心的支持政策和實施細則。在校企結合上,最重要的是要找那些熱心于教育的企業,要有一批熱心育人的企業家和技術、管理骨干,學校要關心企業的發展,企業要熱心于育人工作。實行“雙導師”制,選擇聘請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和學術造詣的企業導師,確保工程碩十的培養質量。
2.德育教育
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生的培養中,德育工作對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極為重要。全日制工程碩士生的素質培養更需要讓他們樹立堅定正確的信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更要加強社會公德、勞動觀點和團隊精神的教育,鼓勵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培養良好的實踐應變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學生在學校期間,德育教育保障機制健全,學校、導師可以隨時與學生思想溝通加強德育教育。進入企業以后,避免德育教育出現真空,應加強與企業導師的溝通,讓企業導師進行業務和思想雙重指導。
3.過程監管
進入企業以后,監管體系要進一步延伸和加強。建立和完善企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實習評審制度,由實習企業根據學生實習表現和成果給出量化成績,作為學生畢業實習階段的考核指標之一。
五、結論
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應結合專業實際情況,優化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育、重視德育教育、完善培養質量監督體系,以保障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光玉.保證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芻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2009,9.
[3]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建材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10,10.
[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新的全日制軟件工程碩士培養探索之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13-16.
本文為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與研究基金資助項目(JG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