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分析大學生逃課行為差異,了解其產生原因,并探討防治措施和方法。本文采用自編問卷,對某大學師范學院609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調查,采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提出學生產生逃課行為主要為主觀因素,并從學生、學校和心理教育工作這三個視角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逃課行為 自我教育 管理模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習慣、改變態度、形成價值觀和培養人格特質的主要途徑,也即課堂教學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智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動機、興趣、信念、理想、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但目前大學生逃課也是大學校園內外盡人皆知的現象。大學生逃課行為分顯性逃課和隱性逃課。前者是指學生在未請假情況下,沒有按照既定的時間和地點去上課的一種曠課行為,后者是指學生按時來上課,但實質則不聽老師講課,比如看小說、讀雜志、睡覺、發短信等。本文所要討論的逃課主要是顯性逃課。本文是從學習的角度,對某高校不同院系、不同特質的大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進行對比研究,以考察不同院系、不同特質的大學生逃課方面的差異,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大學生逃課行為的對策。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采取分層抽樣法,隨機抽取某大學師范學院6個專業,美術系3個專業609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表1被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表
2.調查問卷
筆者與該校學生管理部門、心理咨詢中心、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問卷編制組,編制成“大學生逃課現象調查問卷”。問卷分兩部分:個人基本資料和調查內容,其中調查內容部分又分為客觀性調查題目和主觀性調查題目。
3.深度訪談
通過與30名學生與5名教師的訪談,收集大學生逃課現象的具體表現和逃課的深層原因,對問卷調查結果互進行印證。
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不同院系大學生逃課差異分析
從不逃課的學生的比例師范學院占被調查學生的72.9%,而美術系為64.6%,不同院系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與不同院系的專業特點有關。師范學院除心理咨詢專業外,均為師范類學生。美術系除美術教育專業外,均為非師范類專業。兩個院系的入學成績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兩個院系的學生由于專業特點差異,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同。
2.不同年級大學生逃課差異分析
從大一到大二,學生逃課的比例明顯上升,從不逃課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比例有79.7%下降為55.0%,這一比例值得我們反思。就年級而言,大一學生進入大學后,高中的習慣還會沿襲一段時間,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對專業學習有所了解,教師的要求有所提提高,而且隨著環境的影響,逃課行為加劇。
3.不同性別大學生逃課差異分析
男女學生之間的逃課差異來看,女生從不逃課的比例遠遠高于男生逃課的比例,分別為75.9%和16.7%。也就是說,男生比女生更喜歡逃課。這和大多數有關大學生逃課現象的研究結果一致。就性別而言,女生因為具有較高的情緒敏感性,比男性顯得膽小、怯懦和多慮,逃課現象較男生少。
4.黨員與非黨員大學生逃課差異分析
照理來說,學生黨員不逃課的比例應該大于非學生黨員逃課的比例。但調查中卻發生了出人意料的結果。經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學生黨員參與學生會、團委、社團及校外社會活動較多,有不少學生黨員還在辦公室“坐班”,經常占用上課時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甚至產生消極影響。
5.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逃課差異分析
經訪談,學生干部的情況與學生黨員的情況非常類似,客觀上也為其他學生逃課行為起了消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從眾是一種普遍現象,當普通學生看到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經常出現各種原因的逃課,也會產生模仿行為。
6.逃課原因分析
(1)客觀因素方面
部分教師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水平不高,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聯系實際,學風建設欠缺,學生管理松散,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效果不良。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和人生目標的指導,課堂教學對學生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
(2)主觀因素方面
學生缺乏專業興趣,學習動力不足,自我約束力差,缺乏時間管理意識,尋找各種借口以逃避上課。不正確的歸因方式及盲目地從眾心理大學生逃課行為產生的關鍵因素。
那么,學生逃課后究竟去做什么?調查中23.0%的學生是在宿舍睡覺??梢姡@些大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天睡覺,夜晚上網,生物節律嚴重被破壞。另有占被調查者25.1%的學生去做其他工作,包括兼職、打工、學生會、社團或院系安排的工作。另有部分學生逃課去上自習,以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
三、對策與建議
1.學生視角的應對策略
學生認為,學校采取嚴厲的措施并不能減少大學生的逃課行為,思想教育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甚至將出勤率與獎學金掛鉤也無濟于事,學生最看重的是授課教師改善教學方式。那么,如何改善教學方式呢?
33.5%的被調查者認為老師應該與學生加強交流。由此可見,大學教師除了上課以外與學生的交流確實不足,無法滿足學生主動溝通的愿望。其實,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練習技能,也是學生思想成熟、人格形成,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抓住機遇,以身作則,以情感人,做學生的精神導師。
2.學校視角的應對策略
首先,高校需要加大力度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要密切聯系社會實際,以實用、夠用為基本原則。其次,高校教師要切實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拓展能力結構,改進教學方法,增加人格魅力,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再次,高校要著力推進教學管理體制和學生管理模式改革,在校園內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學習風氣。
3.心理教育工作者視角的應對策略
高校都設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改變傳統觀念,主動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轉變學生的不良認知,引導學生調整學習心態,增加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從內心深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發掘學生的潛能。當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學校學習就是為明天的社會生活做準備,相信,學生的逃課行為會逐漸減少。
參考文獻:
[1]張二慶.關于大學生逃課原因的綜合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
[2]王洪剛,孫孟樂.高校大學生逃課現象調查與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6).
[3]鄭新夷,管晶晶.大學生逃課行為和心理控制點的歸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9).
[4]孔令富等.大學生逃課心理研究及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研究,2010,(3).
[5]倪建均,京瓊.大學生逃課現象心理透視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08,(10).
[6]李士萍,康曉輝.大學生逃課問題與高校教育制度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