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是現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種趨勢。高校德育個性化就是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尊重人的本性、滿足人的個體需要、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發展,使外化的教育與內化提高融為一體。
德育教育 個性化特點 教育改革
個性化是現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種趨勢。對德育個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從人性出發,從人的生存狀態出發培養人的德性。任何教育都應該回到這一基礎上來,人性本原怎樣,就應該怎樣設計教育,這是教育改革的永恒基礎,也應該成為我國高校德育深化改革的一種必然選擇。高校德育個性化就是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尊重人的本性,滿足人的個體需要,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發展,使外化的教育與內化提高融為一體。
一、德育個性化
1.尊重個體差異,以培養健全人格為德育目標
高校德育在培養大學生共性的同時,要尊重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獨立選擇,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做好德育工作,要采取辯證的、全面的和發展的觀點,既要看到缺點,又要看到優點;既要看到整體,又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現在,又要看到未來。
2.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
高校德育必須以人為中心,尊重大學生的權力,尊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注重教育對象的現實需要。把人的完善和發展作為德育的目標和規范行為的標準,確立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采用民主平等的德育方式
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個性化的高校德育提倡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關系。教育者一般采取中性的教育立場,以“促進者”和“引導者”的身份面對教育對象,在理解、尊重、引導、感化教育對象中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特點
高校德育個性化的思想主要來源于人本主義思潮,德育個性化在中國傳統中也有其古老的根源。春秋時期,孔子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和方法,高校德育個性化,就是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高校德育個性化這個展示人格主體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自覺理念,具有以下豐富的思想文化特點。
1.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就是要重視人的本性,肯定人的作用與價值。只有立足于以人為本,才能一切從人出發,尊重人、理解人和關心人,充分調動和激發教育對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實施高校德育個性化的過程中,大學生的需求、屬性、心理、情趣、信念、素質、價值等一系列與大學生有關的問題,都應成為教育者關注的重要問題。關注人的個性、正視人的個性的客觀存在,彰顯大學生在其自身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對每一個人的尊重和肯定。個性教育切合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它將德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嚴和價值聯系起來,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2.加快角色轉換,建立新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知識的時代,知識更新和信息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掌握的信息量也會越來越多。教師已不是知識信息的獨享者。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導引者和領路人。德育的重要職能是育德,是教學生做人。教師要成為學生總體行為的參與人,應在德育實踐中指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在實施高校德育個性化的過程中,高校德育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和互動的關系,要將傳統的居高臨下、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進行轉化。平等關系為雙向互動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教學相長、共同提高。這為德育營造了良好的條件,可以提高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參與程度,使他們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校德育教師和大學生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強調高校德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應強調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德育教師必須把學生視為能動的教育主體,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上,不斷為學生自我教育提供機會,大學生既是受尊重的主體,也是受教育的客體。高校德育教師必須尊重大學生,引導他們懂得對自我做出正確的評價,圍繞著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道德教育。
3.強化德育的“人情味”
“‘人情味’是基于個體自然本性而表現出來的社會性氣質,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人作為情感豐富的感性群體,相互的交往會表現出豐富的人情味。
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溫情的一面,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給人以愛與關懷的奇妙感覺,是一種由內而外感染他人的個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溫暖人心的精神。高校德育個性化應該重視人文關懷,體現“人情味”,德育工作必須根植于現實生活和學生個體。德育個性化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將“人情味”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才真正蘊藏寶貴的教育時機,才能真正挖掘學生道德人格發生變化的寶貴時機。高校德育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滿腔的熱情對待大學生,在思想、學習和工作上有針對性地關心大學生,與大學生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關系,加強德育的針對性,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
三、結語
高校德育的個性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高校德育的個性化所體現的“人情味”,對學生不是放縱,更不是包攬。強化高校德育的人情味也不是貶低德育的價值,狹隘的人情會導致大學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下降。適宜的人文關懷,會更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人情所彰顯的是德育的更高境界。因此,高校德育必須從尊重大學生、關心大學生出發,理解大學生的需要和本能、欲望和沖動的合理性,構筑與大學生之間的情感橋梁,展示出德育的真實魅力,讓高校德育人情味所產生的力量轉化為大學生內心的自覺性和驅動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姚萍.德育工作應提倡科學化與人性化的融合[J].青海師專學報,2003,(4).
[2]顏衛青.高校德育人性化發微[J].高教探索,2005,(5).
[3]周之良.德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