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的一部多幕話劇。劇中每個人物都極具鮮活的個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狀態中,以各自的方式與他人發生著聯系。故事發生在上海一幢底層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戶人家,他們瑣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運,劇中刻畫了失業的大學生、沉淪墮落的女性、窮困潦倒的教員、失去兒子的老報販等人物。這些人與林家的人們共同譜出了一曲苦悶社會環境中小人物的交響曲。本文通過戲劇情節的展開,對主人公匡復所產生的情感變化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戲劇人物 夏衍作品 多幕劇本
夏衍(1900~1995),中國著名的劇作家、電影編劇。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軒、端先。早年留學日本,三十年代發起成立上海藝術劇社,創作了許多話劇和電影劇本。夏衍是一位十分多產的作家,一生發表的作品無數,其中有小說、戲劇,詩歌等,這些作品受到讀者的喜愛。
1937年,經過潛心思考,夏衍創作了多幕劇《上海屋檐下》。盡管中日戰爭爆發在即,該劇本身并未涉及政治性很強的事件,而是通過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況,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心理特征,透視出文化背景,傳達出新時代即將到來的信息。上海屋檐下劇中每個人物都極具鮮活的個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狀態中,以各自的方式與他人發生著聯系。南方夏初的雨季,陰雨連綿,周天晦暗,空氣沉悶,因此時梅子正熟,故稱“梅雨”。《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展開小人物在動蕩不安的處境中的苦悶、悲傷和希望。
故事發生在上海一幢底層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戶人家,他們瑣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運,劇中刻畫了失業的大學生、沉淪墮落的女性、窮困潦倒的教員、失去兒子的老報販等人物。這些人與林家的人們共同譜出了一曲苦悶社會環境中小人物的交響曲,以及他們的善良、無奈和頑強。
被捕入獄的革命者匡復,八年后重獲自由,來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詢問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而此時,林志成因聽說匡復已死,故已與匡妻彩玉同居。于是,三個人之間發生了痛苦的感情糾葛,并陷入了復雜而細膩的內心矛盾。彩玉欲與匡復重新結合,同時又對患難與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懷內疚,試圖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復理解了他們,最后在孩子們積極向上的歌聲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軟弱和傷感,滿懷信心毅然遠行。
戲劇的第一幕中小同伴阿牛稱葆珍為“阿拖,拖油……”這時“一抹陰影從她(彩玉)的臉上掠過”,對葆珍、志成和彩玉的關系使人有了諸多的猜測,葆珍的生父成了懸念……隨著劇情的展開,匡復的出場揭開了葆珍的生父之謎,也引出了十年前匡復入獄的事件,匡復好友志成因此代為照顧其妻女,二人日久生情,并誤以為匡復已死,最終同居生活在一起的事實。匡復入獄時,葆珍尚小,撇下毫無維持生計能力妻女,實屬無奈,便將妻女托付給好友照顧。因此,匡復這十年牢獄生活全部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述:“我就很快地想到你們,志成,期滿了之后,第一就要見到你,見了你,既可以看到我的彩玉,我的葆珍!志成,她們,她們……”這誠摯而熱切的期望,正是匡復的心聲,也是他生存下來的理由。他的心現在始終想著他的彩玉,他的葆珍,他剛剛恢復自由時急切而激動的心情,以至于完全沒有考慮到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當匡復見到志成的慌亂和反常時,他誤以為是彩玉和葆珍發生意外也不難理解了,匡復太怕失去她們了,他希望可以好好的補償他們,照顧他們。
匡復得知志成和彩玉同居的事實,他“混亂、失神、無意識”是情理之中,匡復想到了她們會流浪,會乞討,甚至會餓死,但他絕對想不到自己信賴的朋友會和自己的彩玉已經生活在一起,這不是死別,卻可能是生離,匡復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懵了,但畢竟匡復這是幾年來都未能照顧妻兒,這一點是他永遠無法彌補的,因此,匡復還是能夠從失落和慌亂中走出來,恢復了清醒的狀態,他反問:“現在你和彩玉都幸福嗎?”而志成一下宣泄了自己這些年的痛楚與無奈!相反更加的自責與難過!直至說到“我接受你的審判”。匡復知道十年的缺憾以及給深愛的人帶來身心上的巨大悲痛,他無法推卸,而好友志成替他照顧了彩玉和葆珍,如果他們現在生活得很幸福,匡復會痛苦,好友和愛人背叛了他,他的入獄導致了這個不幸福的結合,但他的內疚感和罪責感會小一些,因為他信任和深愛的人也背叛了他;如果他們不幸福,匡復可能會感到一些安慰,因為彩玉受生活所迫委身于志成,對他并非情感上的背棄,畢竟他仍深愛彩玉,也惦念著自己的女兒,但是他也會因此而自責,這不幸福是他一手造成的。匡復此時心里異常矛盾,心理沖突強烈,他始終關注的是自己愛著的人的幸福,雖然他完全有理由痛斥好友的背信棄義,但匡復沒有,這正是匡復善良和高貴人格的表現。他的突然出現,打破這個家的平靜,使好友和妻子都成為罪人,因此他說:“我不該來看你們,我多事了……”匡復見到彩玉時,對她是有責怪的,“大膽的戀愛至上主義者,變成了小心的家庭主婦了”,可見,匡復對彩玉的背叛也并非是順理成章的接納了,他對彩玉是有怨恨和失望的,為他這許多年的期盼和等待化為泡影,但冷靜下來的匡復聽到彩玉的遭遇和無奈,他內心深處對彩玉深切的情感被喚起來了。那么,我們可以感受到,匡復見到志成和彩玉后,是經歷了幾番急劇的心理沖突和心理矛盾的,他的人性的光輝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浮現的。
至此,志成似乎成了局外人,匡復一家三口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如果劇作家這樣處理,那么戲劇人物本身的性格刻畫就略顯單薄,人物的人性魅力會被削弱,隨即作者安排了志成出走一幕,于是三個人都陷入難以解脫的內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復追尋過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負疚欲走時,兩人八年患難與共之情,又突然迸發,難以分手。這一舉動致使彩玉和匡復都明白了,可能彩玉和志成愛的并不強烈,但是共同經歷的十年,已使他們彼此成為各自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始終都是一家人,彼此需要的一家人,匡復理解、原諒了他們,在孩子們向上精神的啟發下,克服了自己一時的軟弱與傷感,留言出走,那么也導致了匡復最終的離開。葆珍的出現,血肉親情的連接,又將彩玉和匡復的心拉近了。葆珍的純真和熱情讓匡復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喚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東西,使他看到新生命帶來的希望和價值。
匡復在生活的歷練和磨難中始終保持著對人的熱切的情感,對生活的信心,這正是他人性的光輝所在。匡復所代表的正是作者對人生的態度、信念和理想,在灰暗的世界中的一點光亮,匡復更在葆珍身上明白了這光亮和希望正在被傳遞著……
該劇線索多層次展開,卻梳理得井井有條,人物的感情細膩委婉,戲劇沖突并不表現于外顯的起落,而是表現于人物的內在心理和深層情感。寫作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于現實化的戲劇場面中,體現了深沉凝重、恬淡雋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