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不良惡習則會貽害孩子一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內容,我們應重視嬰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從日常生活中檢點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有意識的引導他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嬰幼兒 良好習慣 養成教育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指的是孩子的習慣及性格是在7歲之前養成的。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孩子是否在未來社會能夠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實、快樂、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藝,而是“習慣”。學齡前特別是3歲之前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人格教育依賴于6歲前之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得好,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入小學,需教師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形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所以,良好生活習慣不僅是兒童身體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對兒童良好個性的培養以及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維護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學前兒童茁壯成長的基礎,這點在幼兒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調節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勞而損傷稚嫩的身心,也不因無所作為而讓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鍛煉。
2.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潛能
好習慣是最節約時間和最節省精力的,好習慣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擾。因此,家長不宜片面地認為開發潛能就是培養記憶力、學習某些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應將孩子的啟蒙教育定位在各種好習慣的建構上。
3.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優良的品質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以及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
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條件
良好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具體的事件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因此,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兒童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續性和一致性。
1.家庭環境的影響
我國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優秀人物過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和教育。
2.心理環境的營造
良好的心理環境對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影響非常大,當孩子身處彬彬有禮的環境時,他的言行就會被影響和感染變得禮貌起來;當孩子身處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時,他的性格會變得活潑開朗起來;當孩子身處自由民主的家庭環境時,他的行為就會變得自主起來。
3.日常生活的滲透
一般習慣的養成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從被動到自發、再到自覺、最后到自動的過程。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或老師就要做有心人,時刻注意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及時發現、及時鼓勵、時常提醒。
三、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任務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終生的。所以,必須從小加強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吃飽、吃好不僅能滿足孩子體力支出和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進餐時的良好氣氛還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這需做到:
(1)培養孩子對吃飯有積極性,有極大的興趣,始終保持心情愉快。
(2)進餐時要有固定的座位,進餐時注意力集中,細嚼慢咽,不可以邊吃邊玩。
(3)進食要定時定量,飲食全面,做到愛吃各種食物。
(4)經常喝白開水,不隨便喝生水,不隨便吃不潔食物。
3.養成良好的自我服務習慣和為他人服務的習慣
(1)自己吃飯。自從孩子能夠自己拿小勺吃飯,家長就應始終堅持讓他們自己動手吃飯,并讓孩子對自己吃飯產生間接興趣。
(2)自己睡覺。孩子一出生家長就應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入睡,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
(3)自己穿脫衣服,穿脫襪子,穿、脫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擺著各種各樣的玩具,而讓孩子整理這塊小天地正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絕好機會,家長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圖書前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圖書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讓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時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5)在家里要鼓勵孩子為爸爸媽媽拿鞋子、為爺爺奶奶拿眼鏡、為客人拿拖鞋,等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服務意識,更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養成良好的家務勞動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很多身邊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絹、擦桌子、擦椅子、掃地等,為孩子創造實際操作的環境,讓其逐漸掌握勞動要領,并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為家庭盡一份自己的義務。
四、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積木玩了隨地扔,進餐飯菜滿地撒,脫下衣服到處丟等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當。一方面,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然變成家長的服務中心,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很容易出現大人包辦一切的現象;而科學研究證明,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年齡階段,如果成人不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不為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就會錯過這個寶貴時機,到時再想彌補,就既困難又費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時刻影響著孩子,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人的榜樣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舉止榜樣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樣作用又最具說服力。如教室里各類教具、桌椅擺放得錯落有致,戶外活動場地打掃得干干凈凈,平時注意不亂扔果皮紙屑等,都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生活要求明確化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貴在使孩子明確具體的要求。即為培養孩子進餐前洗手的習慣,就應事先向他們提出要求:如飯前要洗手、洗手時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凈,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這樣,每天不斷地鞏固練習,久而久之,就會行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3.習慣引導經常化。學前兒童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控能力比較差,對家長或老師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們又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只要家長或老師引導得法,是不難形成良好習慣的。
參考文獻:
[1]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嚴星.性格影響你的一生.中國三峽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