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面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生活方式的現狀和特點;在此基礎上,依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思想道德建設要求,研究了當代大學生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對策。
當代大學生 生活方式 培養
一定的生活方式是大學生成長和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相關聯。正如馬克思所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群體,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的現狀和特點
大學要求學生必須自主獨立,不論衣食住行還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學生自己的知識、能力去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大學生活是以學習為中心,同時進行有心的社會交往,有序的日常生活,有益的閑暇娛樂以及有度的消費,而學習、消費、交往等活動都融入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活應該是和諧的,所有這些內容應該圍繞學習來展開,也就是說,學習始終是大學生活的中心任務。
1.當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
大學階段學習與中學階段學習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為:
(1)學習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自覺主動地學習是大學學習活動的核心。
(2)學習的廣泛性
廣泛性反映了大學學習多層面、多角度的特點。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渠道吸收知識,也可以靠廣泛的學習興趣去探索、獲得課程之外的知識。
(3)學習的專業性
大學學習是圍繞著使大學生如何盡快成為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而組織和進行的學習活動,具有高層次的職業指向。
(4)學習的探索性
大學生喜歡以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語言表達對事物的理解,并愿意對未知領域進行嘗試性的探索。大學學習活動的這些特點相互交融,才使得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活力,才使得大學階段的學習豐富多彩。
2.當代大學生消費方式的特點
作為群體而言,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有很多共性特點。大學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高品位的大學文化環境中成長,有知識、有文化、有遠大的理想,有較高的涵養和高雅的品位。但相當一部分人,吃求美食,穿講名牌,用要高檔,且互相攀比,精益求精,在文化消費上卻是小小氣氣。據中國青年研究會有關專家調查,目前我國青年“基本不買書報”和“偶爾買點”的人數多達39%;把買書報每月“列為固定開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沒有藏書的人數占34%,加上羞于啟齒未答藏書狀況的人數接近40%。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的文化、社會思潮和生活方式涌入中國,電話、電視、電腦等現代通訊手段的廣泛運用使地球似乎日益縮小,發達的大眾傳媒將世界上最新的一切展示在中國人眼前,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敏銳感應力,使他們能對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出快速的反應。
3.當代大學生交往方式的特點
人的一生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交往,產生各種關系,這是一個人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資源。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人際交往的觀念、方法在實際生活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對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要求。大學生的交往意識尤為強烈,更趨開放,他們主動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面向社會、面向多元的世界,擴大自己的交往范圍。他們不僅具有現代的交往意識,而且經常運用現代的交往手段。
4.當代大學生閑暇生活方式的特點
大學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比較高,視野比較開闊,他們希望在大學里更全面地發展自己,過一種發展性的高層次生活。因此,大學生普遍追求高格調的閑暇生活,渴望在豐富、高雅的閑暇活動中實現自我調整,自我完善。
二、當代大學生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
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學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又需要學校的引導和培養。高等學校要把該項工作納入德育工作體系,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培養學生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1.深化人生價值觀教育
人生價值觀建設至關重要。加強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時代的要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起以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必須根據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特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養大學生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大學生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第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精神結合,積極汲取世界先進文化成果。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建設、一種創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時代的一種創造,是在創造中繼承,在推陳中出新,使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第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創造全員教育的環境和各方面團結協作的整體氛圍,促進大學生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主動性,將這種主動性轉化為對活動的主動參與。
3.提升大學校園的文化品位
大學文化的品位是對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所做出的整體評價,它是一種氛圍,一種可以包容一切的氛圍,具有特殊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是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使每一個師生從此文化氛圍中獲得一種歸屬感、自豪感和依賴感。提升大學的文化品位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明確辦學理念與教育思想,營造優良的文化氛圍,開展高品位文化活動。
4.凈化社會生活環境
環境對教育的作用歷來是教育學的研究課題。凈化社會生活環境,對大學生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做到凈化社會生活環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反腐倡廉
大學生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時刻在感受著社會生活的氣息,觀察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評判著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社會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具有特殊的破壞作用,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許許多多的事例證明,反腐倡廉對凈化社會環境具有特殊的促進作用。
(2)創設健康的網絡文化
網絡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增長知識、傳遞信息、交往、娛樂的重要途徑。能否建設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關系到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因此,創建健康的網絡文化勢在必行。
(3)堅持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新聞出版等部門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盡量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科學的信息,在正確原則的指導下優化輿論環境,使社會主義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在輿論的作用下得到廣泛的宣傳,成為人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動力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標準,而同時使不符合社會主義精神的思想觀念和理論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應有的抑制和分析批判,從而為優化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創造條件。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將隨之改變。教育者應著力研究影響大學生生活方式的主客觀因素,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成長成才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邊潔等.大學生學習方法指南.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浩吾等.大學社會學.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3]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4][美]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鑒——跨文化交際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李淑貞.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教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