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對比了中國高校和美國高校在教學評價中的不同,結合中國高校的實際和美國高校評價體系中值得借鑒的地方,設計了多層次地教學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能夠全方位地對學校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對于改進教學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 評價指標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教學工作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生存和發展。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在現今的高校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教學方法單一,主要以講授法為主,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師不會合理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使用比較單一;有些教師責任心不強,缺乏有效組織課堂的能力,造成課堂紀律混亂,教學效果不佳等。這些狀況的形成,歸根到底都是由于缺乏一套系統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評價體系。
1.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一般的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四個方面,而沒有包括學習效果的內容,這種評價結果無法反應整個教學環節的效果。
2.評價對象的消極應對
有些院校將學生的評價結果作為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測的主要依據,沒有從一個全面的角度出發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們普遍對這種評價結果消極應對,對評價結果漠不關心,也無法從中發現問題,更談不上改進教學了。
3.評價結果缺乏可操作性
一般院校教學評價分析主要是以定量的形式來進行的,向教師反饋的評價結果只有量化數據,沒有科學的分析系統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導致學校領導無法根據評價量表掌握本校教師在教學中的普遍問題,教師無法從評價結果中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
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管理者構建有意義的教學激勵機制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二、各種評價體系比較
為了建立一個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我們首先對國內外各種評價體系進行分析比較。
1.國內評價體系比較分析
(1)多個評價指標按照權值比重進行整體評價
這種評價模式,使用者得到的僅僅是量化后的數據,即使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也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被評價者的實際問題,教學管理者無法準確把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分兩級評價指標
兩級評價體系中,分4~5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分別包含4~5個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按照每個學校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權重,根據評價結果,教學管理者可以獲知本校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問題為哪個方面。
2.中美教學評價體系比較分析
(1)評價維度和數量的差異
中國大學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題主要從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組織三個方面,占整體評價主題的75.7%,而美國大學的評價維度卻比較分散,以上三項僅占32.9%。評價主題詞的數量比較上,美國大學要高于中國大學。
(2)中美大學教學質量評價的價值取向不同
中國大學主要側重于教師的“教”,關注教師的教學能力;而美國大學則非常關注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3)中美大學對于“課堂”與“課程”的理解不同
中國大學普遍將課程納入課堂,教學組織是圍繞課堂進行,課堂教學的好壞就反映了課程質量的高低,而美國大學則認為課堂只是課程實施的一個基本途徑,強調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的一切內容都視為課程。
雖然由于各種差異導致中美大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很多不同,但是美國大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還有一些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例如將課堂外知識的延伸納入到課程內的考核體系中。
三、分層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
首先,由于作為評價填表者的學生在進行評價表填寫時存在態度隨意,根據文獻,影響評教結果的因素中,學生年齡研究很少。因此,我們從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要求不同的角度出發,同時也使教學管理者可以從所學專業方向、填表人自我評價等級和課程性質四個方面,多角度地對教學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為此,在評價體系中設計第一層為學生基本情況。其中包含的內容為:填表人所在年級,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所學專業方向,理科、工科、文科(可以再細分);填表人自我評價等級,分A、B、C、D、E五個等級;所評價課程是否為必修課,是或否。
其次,按照文獻所提出的方法,對我院的10個評價指標歸入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教學手段4個一級指標。設計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第二層。
最后,對不同課程設計不同的知識遷移效果測評內容作為整個評價體系的第三層。這里我們以經濟類學科為例來設計。包括的內容有:學習本課程后,我可以更好地以經濟學的觀點來對待我周圍的事物;學習本課程后,我能夠更好地使用經濟學理論在公共問題上進行闡述;我能夠使用所學經濟學模型理解當前的經濟問題;這門課程提高了我以邏輯方式分析問題的能力。
每個問題對應的等級有A、B、C、D、E;A表示非常強、B表示有點強、C表示一般、D有點不強、E表示很不強
四、總結
通過對評價體系的分層建立,可以全方位地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進行考評,通過這種考評體系,學生們對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同等級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會有所不同,或者說側重點不同,可以使教師針對不同年級或不同學習等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此外,該考評體系考慮到了不同類型課程的差異,對于不同的課程的知識遷移效果專門列為一項考核內容,學生也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從這門課中學到了哪些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有意識地對學生的這些能力進行培養。
參考文獻:
[1]盧家婧.基于內容分析法的中美教學質量評價比較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8,(5).
[2]顧瑤韻.美國高校學生評教的實踐與理論研究評述[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6).
[3]羅圣國.現代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建設項目(20101041)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