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現狀進行調研后,分析了板栗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多年來對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的科學研究,提出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板栗產業;可持續發展;湖北大別山區
中圖分類號:S6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3-4885-03
Discuss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stnut Industry in Dabieshan of Hubei Province
WANG Qing-fanga,XU Yu-haib
(a. Institute of Cash Crops; b. 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the chestnut production status of Dabie areas was examined and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y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ages in Dabie areas chestnut industry, the though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of Dabie areas chestnut industr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hestnut industry;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ubei Dabieshan area
湖北大別山區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面積14 536 km2,總人口520萬人,包括羅田、麻城、紅安、英山、蘄春、大悟、孝昌等七縣(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但也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自1986年國家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大別山區實施科技扶貧開發工作以來,該區的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板栗產業。至2009年大別山區板栗栽培面積達17.33萬hm2,占湖北省板栗總面積的68.4%;產量104 787 t,占湖北省板栗總產量的68.1%,年產值達6.5億元[1]。板栗產業已成為該區一大支柱產業,在山區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2,3]。為了促使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調研,充分地審視該區板栗產業現狀,客觀地分析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并結合多年來對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的科學研究,提出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 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現狀
1.1 板栗種植面積與產量
大別山區板栗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全區板栗栽培面積從1985年的1.04萬hm2發展到2009年的17.33萬hm2,年產量從1985年的0.82萬t提高到2009年的10.48萬t,系列產值達6.5億元,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4]。
1.2 板栗基地規模
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基地主要有羅田、大悟和麻城三大基地。羅田板栗基地面積6.33萬hm2,年產量4.00萬t,形成了“三區三帶”格局[5,6]。“三區”即縣南早熟品種板栗區、縣中中熟鮮果高效板栗區、縣北晚熟品種保鮮板栗區;“三帶”即以“羅九、羅勝、318國道”三條主要公路沿線兩側為主的板栗經濟林帶。大悟板栗基地面積4.67萬hm2,年產量3.35萬t,主要是以宣化店鎮為主的大粒板栗和油栗生產區。麻城市板栗基地面積3.00萬hm2,年產量2.07萬t,主要是以市東部的鹽田河鎮為主的中熟板栗生產區。
1.3 板栗品種結構與分布
大別山區板栗栽培歷史久、品種多,全區種植的主栽品種有18個[7],其中羅田縣主要有六月暴、大果中遲栗、羊毛栗、桂花香、紅光油栗、羅田烏殼栗、八月紅、九月寒、淺刺大板栗等,大悟縣主要有腰子栗、宣化紅、江山2號等,麻城市主要有中遲栗、羊毛栗、油栗等品種。全區栽培板栗品種結構為早熟∶中熟∶晚熟=25∶65∶10,中熟品種過多,成熟上市期過于集中。而且品種混亂栽培現象十分普遍,大多數板栗園都是不同成熟期的品種混栽在一起。
1.4 板栗的加工開發
在板栗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區板栗加工開發相對落后。僅羅田縣板栗加工初具規模,先后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板栗食品加工企業和幾個冷藏庫,年貯藏加工板栗1萬t左右,加工產品有板栗罐頭、“開口笑”、速凍板栗仁、板栗醬、栗羊羹、甘露煮、板栗粉等。
1.5 板栗的市場流通
目前大別山區板栗主要是以外地商家進駐收購和本地營銷公司外出銷售的方式銷售。外地商家以安徽、山東、河南等省為主,外地客商委托本地公司或個人代收代購為大別山區板栗在國內外銷售的主要渠道,如山東綠潤公司等加工企業收購羅田縣鮮板栗占全縣總產量的50%左右。網絡銷售的方式暫處在起步階段。
大別山區板栗及其制品銷售市場主要是國內的上海、廣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市)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國外出口主要是日本、東南亞國家,年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
2 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栽培品種混亂,良種化程度不高
在大別山區板栗生產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過于強調發展速度,忽視了優良品種的選擇和規模化、區域化種植,眾多地方栽培品種優劣混雜,結構不合理,區域良種化面積小,商品質量不高[7]。僅少部分良種區域化程度高的地方,如羅田縣大河岸的桂花香、九月寒,平湖鄉黃家灣村的淺刺大板栗,品種栽植相對集中,生產的栗果整齊度高,其栗果銷售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
2.2 栽植過密,管理粗放,單產低
調查發現[8],在羅田縣大河岸、河鋪、勝利等板栗老產區,超過50%的成年板栗園栽植密度大于1 050株/hm2,部分密度達1 650~3 000株/hm2,栗園郁閉,內膛空虛,病蟲害危害嚴重,單產低或絕產。粗放管理具體表現為:在樹體管理方面,許多栗園缺乏合理整形、細致修剪和系統的病蟲害防治;在土壤管理方面,不少板栗園做不到一年一次基肥和2~3次追肥。栗園重造輕管,平均每公頃產量不足1 500 kg,有的甚至只有150 kg,單位面積產出效益低,平均每公頃產值不足7 500元。
2.3 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不力
調查表明[9],全區板栗發生和危害嚴重的主要病蟲害是:栗癭蜂(Drrryocosmus kuriphicus Yasumatsu)、剪枝象(Cyllorhynchites ursulus Roelofs)、栗實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板栗透翅蛾(Aegeria molybdoceps Hampson)、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栗絳蚧(Kermes nawae Kuwana)、栗大蚜(Lachnus tropicalis)等害蟲和膏藥病(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 Schw Pat)、栗疫病[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r.) Barr]、葉斑病(黃斑病)(Pestalotia flagellata)等病害。
該區的老板栗園多是密植低產板栗園,病蟲害危害十分嚴重,而防治工作卻很不到位,栗農每年僅見蟲害發生時才噴灑樂果、板栗快殺等農藥1~3次。據調查統計,全區每年各類病蟲害發生較重的板栗園面積累計達到2萬hm2以上,經濟損失計3 000多萬元。
2.4 栗園營養虧缺,主要缺磷和硼
通過對羅田縣12個鄉鎮有代表性的13個栗園土樣取樣分析表明[6],低產園土壤的氮、磷、硼、有機質含量均比高產、中產栗園低,可見低產栗園主要是缺磷和硼(表1)。
2.5 貯藏保鮮和加工技術滯后
大別山區板栗多以鮮食為主,果形大,品質優,但由于含水量高,且成熟期多集中在9月份,不耐貯藏、常出現“豐產不豐收”現象。而且該區板栗提前采收的現象比較常見,采后堆漚脫殼等環節不盡合理,給貯藏保鮮加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板栗貯藏保鮮需要較好的冷藏條件,該區貯藏設施落后,冷藏庫、冷藏貯運鏈嚴重不足,每年鮮果腐爛損耗率在10%以上。
在板栗加工方面,大別山區僅羅田縣建設相對較強,近年來通過引進山東綠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湖北華麗食品公司等加工企業,加強了板栗加工產品的開發。但就全區而言,板栗加工與產栗大區的要求相差甚遠。
3 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10-12]
3.1 加強板栗良種選育及良種化進程
1)加快良種選育。針對該區板栗品種資源豐富和生產園品種混雜的現狀,應根據市場需求,選育不同用途的優良品種,選優標準應突破重視產量忽視質量的做法,重點培育適合各種加工用途的耐貯藏的新品種。
2)建立良種繁育體系。選擇條件較好、有一定基礎的重點縣和重點鄉鎮建立一批良種母本園和繁育圃,加速繁殖良種苗木和接穗,推進良種推廣速度。
3)加快良種化改造進程。在加快良種選育和良種繁育的基礎上,加大示范引導和扶持力度,引導農民群眾花大力氣、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對現有板栗園的混雜品種進行高接換種,調整品種結構,特別是要注重一批晚熟大果形耐貯藏品種和加工品種的發展,將全區板栗品種結構調整為早熟∶中熟∶晚熟=35∶45∶20,增大早熟和晚熟比例,使全區板栗生產達到良種化標準。
3.2 改變現有栗園種植密度及栽培模式
1)疏密改稀。通過示范引導栗農改造不掛果、少掛果的老栗樹和密度在1 200株/hm2以上的郁密低產老栗園。采取的方法是間伐、回縮更新和淘汰重植。通過改變密度(480~900株/hm2)和墾復施肥,改善光照條件,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單產。
2)改變栽培模式。實行寬行密株栽植模式。新植的栗園,平地、緩坡地的行株應在6~8 m,山地應在5~6 m,長期間作花生、豆類、西瓜等,以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間伐及高接改造后的栗園,行間較空曠,應實行間作,增加園地植物覆蓋,以耕代撫。
3)良法栽培。積極做好合理整形、細致修剪、增雌減雄、適量結果等栽培管理方法。合理整形、細致修剪,選擇低干矮冠的整形修剪方式。增雌減雄應采取增施、深施磷混有機質肥,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高于12 mg/kg,才能達到促進雌花分化、提高產量的目的。此外,采取人工和化學方法疏除板栗過多的雄花序。
3.3 狠抓病蟲害綜合防治
1)采用無公害綜合防治。重點抓主要病蟲害板栗膏藥病、栗葉黃斑病和栗癭蜂、剪枝象、栗實象、板栗透翅蛾的無公害綜合防治工作。
2)清園消毒。在冬季結合修剪將病蟲枝燒毀;刮除粗老樹皮和透翅蛾蟲疤、栗大蚜卵塊,涂白劑涂白,減少越冬蟲基數;徹底清除落葉、雜草,集中深埋;在萌芽前全園噴石硫合劑和對病樹病斑用波爾多液消毒。
3.4 合理施肥,提高單產
1)合理施肥。根據大別山區板栗園土壤營養診斷和板栗對氮、磷、鉀等元素的吸收規律,建議為達到優質豐產的成年栗園按下列方案施肥:基肥于果實采收后立即施入,施豬、牛廄肥或土雜肥40~50 kg/株,加鈣鎂磷肥0.7~1.5 kg/株。追肥分4次:萌芽前(3月中下旬)施速效氮肥,且每平方米地面撒施硼砂6~7 g;6月上旬以氮肥為主,輔以磷、鉀肥,部分栗園于4月中下旬在樹盤下每平方米撒施石灰150 g;6月下旬和7月再各追1次磷、鉀復合肥,并輔以少量氮肥。
2)巧施葉面追肥(微肥)。初夏葉片由綠變黃時噴1次0.3%的尿素;盛花期噴1次0.3%的硼砂;7月噴1次0.2%的硫酸錳;采果前1個月噴1次0.3%的磷酸二氫鉀和鉬酸銨;采果后噴1次0.2%的鉬酸銨以防栗葉黃斑病引起的落葉。
3.5 加強板栗采收、貯藏保鮮與加工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1)加強板栗采收和采后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重視適時采收、采后薰蒸滅蟲、栗果清洗消毒、分級包裝等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加強貯藏保鮮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包括產地貯藏、輻照保鮮、冷庫貯藏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3)加強板栗深加工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進一步加大板栗加工的關鍵性技術研究,如常溫保鮮、護色護味工藝、機械脫衣、新含氣調理技術及包裝技術等;開發含氣甘栗、糖衣板栗、板栗面、膨化栗果、板栗糕等系列方便、即食食品;研制紅衣板栗、保健板栗等系列功能性板栗食品。
4)副產品開發。加強栗枝、栗殼、栗苞的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栗殼色素提取、板栗紅衣和栗仁邊角料有效成分的分析及提取工藝研究、板栗飼料開發等。
3.6 建立和完善技術服務、推廣及產業化體系
研究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在新形勢下發展的特點,探索新的服務模式,重點建設支撐現代板栗生產安全、質量保障體系和加工技術開發創新體系以及生產管理、服務營銷、科技培訓體系,不斷提升板栗的產量和產品的質量以及產業的科技開發能力。
大別山區板栗產業的發展需走集約化之路,要通過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引導分散生產和經營的栗農走產業化大生產之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要制定支持產前、產中和產后三領域有機結合政策措施,建立和發展板栗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鼓勵和支持板栗合作社、協會、公司或企業等產業一體化組織的發展;推廣并完善“公司+果場+農戶”、“專業協會+加工企業+農戶”等多種一體化組織模式。以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促進板栗的生產和銷售。
參考文獻:
[1] 湖北農村統計年鑒編委會. 2010年湖北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田應秋,梁及芝. 我國板栗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5,21(6):11-12.
[3] 蔡 榮,虢佳花,祁春節. 板栗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方果樹,2007(4):1-3.
[4] 劉曉紅,肖繼斌,歐陽紹湘,等. 湖北板栗產業化生產的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1999(1):33-35.
[5] 涂炳坤,舒常慶,吳 強,等. 羅田縣板栗產業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 2006(2):49-52.
[6] 徐育海,蔣迎春,方 波,等. 羅田縣板栗產業生產調查[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67-70.
[7] 王晴芳,徐育海, 何秀娟. 湖北大別山區板栗種質資源及其利用[J].中國南方果樹,2011,40(3):44-47.
[8] 徐育海,方 波,何秀娟,等.大別山區老栗園高改技術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1,50(6):1172-1174.
[9] 王 燕,李琳玲,許 鋒.湖北板栗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J].北方園藝,2007(5):219-221.
[10] 徐育海,陳慶紅,王友平.特種水果栽培必讀[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1] 徐育海,方 波.板栗高效栽培技術[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12] 晏海云,趙和清.板栗科技[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