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華油雜9號和華雙5號為試驗材料,研究了播種期和密度對直播油菜單株性狀及產量構成的影響。結果表明,品種、播種期及播種期與密度互作對產量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華油雜9號比華雙5號增產,主要原因是單株有效角果數增多;早播有利于直播油菜冬前個體生長,單株分枝數、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而不同播種期所要求的最適密度不同,早播條件下低密度更能發揮增產潛力,遲播條件下增加播種密度、加大群體的增產效應更加明顯。
關鍵詞:油菜(Brassica napus L.);播種期;密度;產量;產量構成因素
中圖分類號:S56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1-4337-03
Effect of Sowing Time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Direct-seeding Rapeseed
MEI Jin-an1,MEI Shao-hua1,CHEN Xing-guo1,CHENG Ying-de1,WU Hai-ya2,XIA Qi-xin1,
ZHAI Zhong-bing2,ZHOU Yu-ting2,GUO Xi-fa2
(1.Wuxue City Bureau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 Wuxue 435400,Hubei,China;
2. Dafasi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Centre in Wuxue City of Hubei Province,Wuxue 435404,Hubei,China)
Abstract: Huayouza 9 and huashuang 5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 density on direct seeding rapeseed traits and yield compon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ety, sowing date and interaction of sowing time and dens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yield. The yield of Huayouza 9 was larger than huashuang 5,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effective pods per plant. Early sowing was conducive to individual growth of direct-seeding rape before winter; the number of branches per plant, effective pod number per plant, seed number per pod and 1 000 grain weight all increased. The optimum sowing density diffe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nt sowing time. Low density could help inspiring yield increasing potential under early sowing conditions; while high sowing density was suitable for late sowing time.
Key words: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 sowing date; density; yield; factors of yield
武穴市2009年獲湖北省“油菜生產大縣”稱號,連續多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2.67萬hm2。育苗免耕移栽曾經是當地油菜主要種植方式[1],油菜茬口以單季晚稻、雙季晚稻和中稻為主。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油菜直播栽培正在快速擴展[2,3]。同時氣候變暖為直播油菜播種期推遲提供了可能(直播油菜播種期比育苗移栽遲15 d以上),暖冬氣候有利于直播油菜培育壯苗和安全越冬,實現秋發冬壯[4,5]。適期播種和合理密植是實現油菜高產的主要栽培措施,播種期的遲早影響油菜生育狀況,密度能協調油菜單株生長優勢與合理群體的矛盾[6]。本試驗結合湖北省油菜主推品種及當地油菜茬口,研究了不同播種期、密度條件對直播油菜產量構成的單因素作用及產量的交互作用,旨在為形成直播油菜高產栽培技術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試驗品種為華中農業大學育成的雜交雙低油菜華油雜9號和常規雙低油菜華雙5號,均在2004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以來先后確定為國家和湖北省主推品種。
1.2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設在大法寺鎮中桂村,前茬為中稻,土質為黏土。試驗設品種(A)、播種期(B)、密度(C)3個因素,其中品種2個,為華油雜9號(A1)、華雙5號(A2),播種期設9月30日(B1)、10月20日(B2)2個水平,密度設15萬株/hm2(C1)、30萬株/hm2 (C2)、45萬株/hm2(C3)3個水平,共12個處理(表1)。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采用翻耕直播種植方式,小區長8.3m,寬1.6m,凈面積13.3m2,四周設置保護行。每小區播5行, 3葉期前間苗,5葉期定苗,3個密度每行留苗40、80和120株。每公頃用45%(質量分數)復合肥(N、P2O5、K2O各占15%)750.0kg和硼砂15.0kg作底肥;定苗期和定苗后7d分兩次施苗肥,每公頃每次施尿素40.0kg,2010年1月10日每公頃施尿素75.0kg、45%(質量分數)復合肥150.0kg作薹肥,折算每公頃施純N 206.3kg、P2O5 135.0kg、K2O 135.0kg。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油菜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如表2所示,不同品種、播種期和密度處理對直播油菜株高、有效分枝部位、單株有效分枝數、主花序長等農藝性狀及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和千粒重等經濟性狀有一定的影響。
2.1.1主要農藝性狀
1)株高、有效分枝部位和主花序長。華油雜9號和華雙5號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性,株高、有效分枝部位和主花序長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但差異不顯著。播種期對株高影響明顯,9月30日播種的油菜平均株高比10月20日播種的高10.5 cm,差異顯著;播種期推遲,油菜有效分枝部位降低,主花序長縮短。隨著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主花序長呈降低和縮短趨勢,有效分枝部位則提高,其中主花序縮短和有效分枝部位提高達顯著水平。
2)單株有效分枝數。單株有效分枝數是形成單株有效角果數和單株產量的基礎。品種、播種期和密度處理對直播油菜分枝數形成影響明顯,處理間均達顯著水平,其中華油雜9號比華雙5號單株分枝數多1.8個,9月30日播種的比10月20日播種的多2.0個,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分枝數明顯減少,15萬株/hm2比30萬株/hm2和45萬株/hm2的多4.6個和9.2個,30萬株/hm2比45萬株/hm2的多4.6個。
2.1.2產量構成因素
1)單株有效角果數。品種、播種期和密度處理對直播油菜單株有效角果數有明顯的影響。華油雜9號單株有效角果數比華雙5號多17.1個,9月30日播種比10月20日播種的多35.7個。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有效角果數明顯減少,15萬株/hm2比30萬株/hm2和45萬株/hm2的單株有效角果數多152.0個和229.5個,30萬株/hm2比45萬株/hm2的多77.5個。不同處理單株有效角果數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2)每角粒數和千粒重。品種和播種期對每角粒數影響較小。密度增加,每角粒數減少,差異達顯著水平。千粒重由品種特性決定,受栽培條件影響較小,播種期和密度對千粒重影響不顯著。
3)單株產量。品種及播種期間直播油菜單株產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隨著密度的增加,由于構成單株產量的單株有效分枝數和單株有效角果數均顯著減少,因而單株產量也顯著降低。
2.2不同處理對直播油菜產量的影響
變量分析(表3)表明,品種(A)、播種期(B)、播種期(B)和密度(C)的互作對直播油菜產量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其作用大小依次為B>B×C>A。
2.2.1播種期對產量的影響不同播種期對產量有較大的影響(表4),9月30日播種的平均產量
3799.35kg/hm2,10月20日播種平均產量3 164.65kg/hm2,9月30日比10月20日增產20.06%,增產極顯著。
2.2.2播種期在不同密度下的產量比較分析表明,播種期與密度有互作效應,B×C的互作差異極顯著(表5),表明不同播種期所要求的最適直播密度不同,播種期9月30日(B1)和10月20日(B2)條件下密度的產量排序分別為C1>C2>C3和C3>C2> C1,密度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明騰茬較早的單季晚稻和中稻茬口油菜,早播條件下較低密度可以充分發揮油菜個體生長優勢實現高產,以9月30日播種,密度為15萬株/hm2搭配為佳。增加播種密度對遲播油菜產量具有補償作用,晚稻茬口直播油菜播種期和密度以10月20日播種、45萬株/hm2搭配為佳。
2.2.3品種對產量的影響不同品種的產量結果如表6。華油雜9號平均單產3 552.35 kg/hm2,華雙5號平均產量3 411.67 kg/hm2,華油雜9號比華雙5號增產4.1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3小結與討論
試驗表明,品種、播種期及播種期與密度的互作對直播油菜產量有極顯著影響。華油雜9號比華雙5號增產4.12%,主要是華油雜9號單株有效角果數比華雙5號多17.1個;9月30日播種比10月20日播種平均單產增產20.06%,適時早播可以促進油菜冬前個體生長,單株有效分枝和每角粒數增加;在本試驗條件下,密度受播種期效應的影響,對直播油菜平均單產影響不顯著,但播種密度對產量構成因素影響明顯,隨著密度的增加,油菜單株產量急劇下降,構成單株產量的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這與葉劍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不同播種期所要求的最適直播密度不同,早播條件下低密度更易實現高產,遲播應相應增加密度,加大群體對提高產量的效應更加明顯。
因此,直播油菜高產栽培必須根據水稻茬口合理安排播種期和密度,建立適宜的群體起點。單季晚稻和中稻茬口宜適時早播,密度以15萬株/hm2為宜;雙季晚稻茬口應及時播種,密度控制在30萬~45萬株/hm2。
參考文獻:
[1] 梅金先,祝吉光, 表廣豐. 水田三熟油菜免耕移栽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4(6):33.
[2] 王漢中.中國油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5,27(4):100-105.
[3] 梅少華,查向斌,段志紅,等.不同種植方式對油菜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0):2386-2388.
[4] 陳少勇,郭忠祥,高蓉,等.我國東部季風區冬季氣溫的氣候變暖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9,20(4):478-485.
[5] 蒲金涌,姚小英,鄧振鏞,等. 氣候變暖對甘肅冬油菜種植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6,32(9):1397-1401.
[6] 楊文鈺,屠乃美.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7] 葉劍,孫萬倉,武軍艷,等.群體密度對冬油菜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08,17(3):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