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體育場地設施這一新型農村公共產品出發,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增強農民體質方面提出新的訴求。為了縮小地區差距,結合貴州省實際,提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組合優化配置模式,以契合增強農民體質等需求,促進當地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欠發達地區;體育場地設施;優化配置;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1-4528-03
Research on Optimized Allocation for Site Facility of the Stadium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
HU Yong1,2
(1.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hool of Marxis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Guizhou 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uiyang550006, China)
Abstract: Site facility of the stadium as rural public goods was disserted on and the new demand of “a good healthy body” in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was put forward. 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ed allocation for site facility of the stadium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 was discussed and the disposition mode for the new demand of “a good healthy body” to peasant was put forward, so as to reduce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promote local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 site facility of the stadium; optimized allocation;Guizhou province
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環境的和諧穩定、農民的生活安康、民眾的體質增強、區域的協調發展。體育場地設施是發展體育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增強農民群眾體質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農民進行鍛煉、增強體質、豐富文化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條件,其數量、規模、分布、使用方法等都將直接影響農民的健身需求和鍛煉狀態,在農民群眾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城鄉場地發展不平衡,農村場地量少質差且分布不均勻,結構不合理,向廣大群眾開放的健身場所有限,這在欠發達地區更為明顯,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質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更需要在增強農民體質方面提出新的理論訴求。本研究在統籌區域發展視角下為實現欠發達地區體育場地設施這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合理配置并進行組合優化的思路進行了探究。
1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國內外現狀
國外在體育場地設施組合等方面有許多經驗。美國體育場館管理和經營者非常注重體育場館功能的綜合開發,表現在既節約場地,又能充分利用場地的功能。體育場館管理與經營規范有序,政府與經營者職責分明,分工明確,目標一致,各個環節都進入了良性循環機制,有望為體育場館專業化管理和進一步開發、利用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借鑒、啟發和較為寬廣的思路[1]。日本與我國同為亞洲國家,體育是外來文化,兩國主辦奧運會前后的體育設施發展面臨極為相似的環境和課題,日本政府抓住1968年舉辦奧運會的有利契機,及時調整本國的體育方針,大力發展大眾體育事業,重視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管理和開放工作,完善對現有公共及民營場地設施的管理,提高場地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2]。日本的“十年規劃”等計劃性活動有力地推動了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目前已達到較高的標準。中國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制定出了有關標準,但具體實施還需要很長時間。日本體育場館設施開放程度較高,公共體育設施配備體育指導員,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也較大限度地為社會服務,日本體育場地設施的經營程度較高[3]。通過比較,建設和保護體育場地設施要靠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長遠的規劃作為保證。
在中國群眾體育領域,政府向人民群眾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職能尚未充分發揮,離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差距相當大,構建面向大眾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任務艱巨。我國的人均體育場地、人均體育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僅28.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群眾體育仍然是體育事業的基礎性薄弱環節和“短板”,這是建設體育強國必須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在競技體育領域,我國的綜合競爭力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2005年的中國體育局長會議公布了一系列體育數字,并強調近10年來我國體育場地的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少,且質量不高。相對于我國13億人口而言,每萬人僅擁有6.6個體育場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0 m2,與同時期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個體育場地的狀況更無法相比,而且現有體育場地大多數設施簡陋,質量普遍不高。80.0萬個體育場地中,國有經濟有64.4萬個,集體經濟有12.6萬個,公有制經濟成分偏大,達到95%以上,民間資本投入不足[4]。一方面是我國體育場地建設成就顯著,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較大,我國體育場地姓“私”的還不到5%,這種一腿超長一腿巨短的現象,畸形度甚高,此種比例關系恰與美日及歐洲等國相反,在這些國家,除一些大型體育設施是國家投資外,絕大部分都是非政府資金建設的;另一方面,體育場地的頻頻被占,也令有意投資者不得不三思而行、望而卻步。2005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體育系統被占體育場地共有303個,被占面積為245萬m2,被占體育場地面積占體育系統場地面積的1.4%,被占體育場地原始投資總額為13.0億元。除海南、西藏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體育場地被占的情況。有研究者分析,當前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數量短缺,體育場館功能單一,開放及使用率不高,非法占有體育場地設施以及經營性體育場館的管理經營水平較低等,需要積極培育場地設施資源、大力開發利用資源以及制定各項制度及政策等[5]。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建設力度,使得群眾體育運動蓬勃發展。體育設施遍布城鄉,我國各類體育場地目前已超過100萬個,是建國初期的240倍以上。群眾體育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各類群眾體育組織基本覆蓋了全國城鄉,形成了中央、省級、地市級、區縣級、街道(鄉鎮)的層次結構。2008年以來,國家投資11.7億元,帶動地方投入資金40.0億元,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7.0萬個,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建設10.0萬個的任務。2009年,在廣西、河南、重慶、福建建成201個鄉鎮農民體育試點工程;在老少邊窮地區支持建設60個綜合健身館項目;支持中、西部省建設路徑工程1 000個;資助命名全民健身活動中心31個和戶外營地、體育公園、健身廣場、登山步道等近50個項目;支持建設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群眾體育健身場所。這些措施也為擴大內需做出了積極貢獻。
2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經濟社會背景分析
貴州省人口多耕地少,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位于西南腹地,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接云南,北連重慶,轄9個地市州,88個縣市區,屬西部貧困省區,近年來隨著貴州省西部大開發進程的加快,貴州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家不斷加大西部欠發達地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2006年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共投入1 255.0萬元,修建場地183個,新增場地面積185 472 m2;2008年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00個項目點國家和省級投入建設經費1 500.0萬元;其中中央補助960.0萬元,省級配套540.0萬元,新增場地面積478 231 m2;2009年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00個項目點國家和省級投入建設經費2 400.0萬元,新增場地面積64 000 m2[6]。貴州省“十一五”期間體育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積極推進體育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轉變,努力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大力發展群眾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服務業,進一步加強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到2010年,每個市(州、地)及縣(市、區)建成一座體育館或體育場,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0.6 m2,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建立體育指導站,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總人口的35%以上[7]。目前,公益性體育設施大多由財政投資建設,日常用于維修的資金也只有依靠上級撥款,設施的良好運轉較為困難,急需建立多元化利用格局,使場館的使用進入良性循環軌道。有研究者從經濟學角度對我國目前大眾體育設施的投資不足狀況進行了分析,從體育設施的投資政策、體育行業本身內在因素和體育場地設施投資的外部環境方面指出阻礙體育設施投資關鍵所在,從理論上解釋了體育場地設施投資缺乏的原因,力求為大眾體育設施的投資工作提供理論依據[8]。在這樣的環境中,需要在擴大現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同時,廣泛籌資,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體育設施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優化配置。具體實踐中,需要加快貴州地縣級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將體育設施建設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每年進行安排,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提倡和鼓勵社會和個人投資建設體育場地設施,調動各方面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的積極性,繼續對地縣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給予經費補助,布局各級體育部門使用的體育彩票公益金應集中用于新增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民體質方面的主要內容,不斷受到國家和貴州省的重視。但是相當一段時期政府對農村體育事業投資太少,使得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較為落后,其發揮作用的效應也較為低下。目前政府的投入不斷加大,這為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如何將各種要素進行整合,滿足人民群眾體育運動的需要。這就需要從組合優化配置方面加以系統組裝,形成相應模式,探索出優化路徑,以便推廣。
3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場地高效與設施優化路徑
基于欠發達地區實情,滲透進當代貴州省社會的特質,需要靈活運用體育人文社會學、土地資源管理學與農業政策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對新農村建設中以增強農民群眾體質為目的,對“場地高效+設施良好+投資多元+利益保障”四方位優化組合配置模式的內涵、適用環境、推廣前景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與改進措施,以解析貴州省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科學實踐并提升到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組合優化配置模式構建與運用這一高度上來;收集整理相關案例,從而突破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這一公共產品的瓶頸。具體為兩條路徑。
路徑之一,加強場地建設,合理配置場地土地資源,嚴禁侵占體育場地設施,力爭“場地高效+設施良好”。貴州省農村有的地方體育設施雖然簡陋,但仍然承擔著群眾體育活動和競技體育訓練任務,不少縣、市農村體育設施還承擔著學校體育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農民體育鍛煉的任務,因而需要采取措施保護和管理好體育設施,嚴禁侵占各類體育場地設施;已被占作他用的,要盡快收回或作相應補償,嚴防趁機構改革侵占體育場地或變相侵占體育場地的現象發生。貴州的財政設立農村體育建設專項資金,把其列入財政預算,在農村合理規劃、建設體育場所,以滿足城鄉群眾體育活動需求;將有限的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真正投入到全民健身工程上來,為農民群眾鍛煉提供保障;從經濟較富裕和有傳統體育特色的中心鄉鎮和中心村抓起,以中心鄉鎮和中心村輻射帶動分散的鄉村和廣大農民;在道路建設、林地、休閑區建設中應預留一定的土地,修建一些農民健身活動的配套工程;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力度,實行體育資源社會共享。
路徑之二,針對貴州省新農村建設中的實際,構建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多元籌資機制,力爭“投資多元+利益保障”。強調中央政府、貴州省地方政府及具體鄉村在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中的地位,適量引入民間資本后,建立以政府為主與民間參與或民間建設為主和政府引導等運作機制,同時保障農民利益,建立和完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需求利益訴求機制,拓展農民利益表達和訴求的渠道。即貴州省積極通過政策導向,擴大經費來源,在貸款、征地、稅收等多方面給予投資方優惠條件,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引導更多非公有資本投資農民體育產業,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投資農民健身工程,對家庭和個人的體育健身投資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培育適應農民消費水平的多元化體育健身場所。
4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優化組合配置的政策建議
通過科學把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內在機制,從土地利用規劃與鄉鎮、村建設規劃的協調性,從多元主體投資建設和農民群眾利益訴求的整合性中探索有效的建設路徑,進行以增強農民體質為目的和“場地高效+設施良好+投資多元+利益保障”四方位優化組合。通過對貴州省的研究,結合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實際,構建新農村建設中以增強農民體質為目的,進行“場地高效+設施良好+投資多元+利益保障”四方位優化組合,形成優化組合配置模式并加以推廣應用,以實現欠發達地區體育場地設施這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合理優化配置,為和諧社會建設夯實基礎。
具體實踐中,新農村建設中需要以群眾增強農民體質為目標,以“場地高效+設施良好+投資多元+利益保障”四方位優化組合的“一目四位”體育場地設施優化組合配置為模式;建立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多元籌資機制,明確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地方及農村在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中的地位,通過引入適量民間資本,采取政府為主與民間參與或由民間為主建設和政府引導等方式進行;需要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規劃與鄉鎮、村的建設規劃,完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的管理,大力推介低碳式土地利用,提高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需求利益訴求機制,拓展農民利益訴求的渠道,保障農民利益;需要對《體育法》、《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相應法律與政策的相關條文進行修改,為農村體育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環境,保障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運行。
參考文獻:
[1] 張建林.美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先進經驗[OL\EB]. http://tyj.sh.gov.cn/website/content.jsp?ct_id=13695&sj_dir=fmzt,2008-04-10.
[2] 閆華,陳洪.日本、中國體育設施建設與發展措施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6):18-21.
[3] 臧超美.中日體育場地設施興建與管理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18(2):6-11.
[4] 劉鵬.在傳承中創新努力邁出建設體育強國新步伐[OL\EB].http://www.sport.org.cn.2010-01-26.
[5] 肖林鵬,袁玉濤,唐立慧.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現狀及對策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18-20.
[6] 貴州省體育局.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資金情況[OL\EB].http://www.gztyw.gov.cn/gzty/72341293807697920/20090918/1710.html.2009-09-18.
[7] 貴州省體育局.貴州省體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OL\EB].http://www.gztyw.gov.cn/gzty/72340177116200960/20091014/2618.html.2009-10-1
[8] 楊曉生,楊昧生.對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投資現狀的探討[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1(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