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稻飛虱(Nilaparvata lugens)。結果表明,該藥劑對稻飛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施藥量在180、240、300 g/hm2濃度下,藥后3、7、14 d的防效為64.28%~86.35%,且持效期較長。試驗期間未發現該藥劑在供試劑量下對水稻產生藥害,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吡蚜酮;稻飛虱(Nilaparvata lugens);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1-4394-02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Pymetrozine 50% WDG to Nilaparvata lugens
GENG Peng,YANG Liu,HU Mei-ying,AN Guo-dong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The plot test of pymetrozine 50% WDG against Nilaparvata lugen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80,240,300 g/hm2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pymetrozine reached 64.28%~86.35% for 3,7 and 14 d after application. And there was no phyto-toxicity during the trial period. So it is worth taking further application.
Key words: pymetrozine; Nilaparvata lugens; control efficacy
稻飛虱是昆蟲綱同翅目飛虱科害蟲,具刺吸式口器,直接刺吸水稻汁液,使稻株生長受阻,嚴重時稻叢成團枯萎,甚至全田死稈倒伏,是水稻生產上常見的重大害蟲,具有遷飛性、暴發性、毀滅性和繁殖力強等特點[1,2]。長期以來,用來防治稻飛虱的化學農藥主要包括吡蟲啉、噻嗪酮、氟蟲腈等[3,4]。由于長期使用單一種類的化學殺蟲劑,導致稻飛虱的抗藥性增強,防效顯著下降,另外,一些防效較高的殺蟲劑如氟蟲腈等由于對有益生物的高毒性而遭到禁用,造成稻飛虱近年來頻繁暴發[5]。
為此,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最新研制開發了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替代吡蟲啉、噻嗪酮等藥劑防治稻飛虱。為了檢驗該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并為其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技術依據,筆者開展了兩年的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對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產品;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1.2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常年種植早、晚雙季稻,插植水稻的方法采用當地種植水稻的拋秧法進行,田間肥水管理、品種一致,施藥時水稻田保持淺水層。水稻品種為岳優9113,生育期為孕穗末期,禾苗長勢良好,稻飛虱發生中等偏重。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A.50%吡蚜酮WDG 180 g/hm2、B. 50%吡蚜酮WDG 240 g/hm2、C.50%吡蚜酮WDG 300 g/hm2、D.10%吡蟲啉WP 450 g/hm2、E.清水對照,共5個處理。分別于2008年4月和2009年4月進行試驗。每個小區面積為50 m2,每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基埂周圍設約2 m寬的保護行。當水稻正處于生長旺盛期,稻飛虱處于初孵盛期,且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指標時噴藥1次。
1.4調查方法
藥效調查采用五點取樣調查的方法。每小區平行跳躍法調查5個點,每點5叢,采用拍盤法調查稻飛虱蟲口數。施藥前調查并記錄蟲口基數,施藥后1、3、7和14 d調查、記錄蟲口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蟲口減退率=■×100%
防治效果=
■×100%
2結果與分析
2.1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田間試驗結果見表1、表2,可以看出,2008年藥后1 d 50%吡蚜酮WDG 180、240、300 g/hm2 3個劑量處理的平均防效分別為59.11%、64.85%、70.45%;藥后3 d分別為65.19%、73.28%、79.72%;藥后7 d分別為77.10%、83.31%、86.35%;藥后14 d分別為75.61%、82.42%、85.86%。對照藥劑10%吡蟲啉WP 450 g/hm2處理藥后1、3、7和14 d的平均防效分別為67.80%、79.84%、86.06%、79.86%。2009年藥后1 d 50%吡蚜酮WDG 180、240、300 g/hm2 3個劑量處理的平均防效分別為56.74%、62.42%、68.09%;藥后3 d分別為64.28%、70.64%、75.01%;藥后7 d分別為73.51%、80.41%、83.56%;藥后14 d分別為72.84%、79.42%、82.98%。對照藥劑10%吡蟲啉WP 450 g/hm2處理藥后1、3、7和14 d的平均防效分別為65.07%、75.66%、81.62%、80.15%。
采用統計分析方法DMRT法比較各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可以看出,50%吡蚜酮WDG 180、240、300 g/hm2 3個劑量處理間,藥后1、3、7和14 d的平均防效均存在顯著差異;50%吡蚜酮WDG 180、240 g/hm2處理下,藥后1、3和7 d的防治效果低于對照藥劑10%吡蟲啉WP 450 g/hm2的同期防治效果,藥后14 d與對照藥劑處于同一水平。50%吡蚜酮WDG 300 g/hm2處理下,藥后1、3和7 d的防治效果與對照藥劑10%吡蟲啉WP 450 g/hm2的同期防治效果處于同一水平,藥后第14天的防治效果好于對照藥劑10%吡蟲啉WP;連續兩年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0%吡蚜酮WDG對水稻稻飛虱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2對水稻的安全性
藥后第1~14天觀察,各處理區水稻生長正常,藥劑對作物無藥害產生。
3結論與討論
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在我國水稻產區常年發生,造成水稻嚴重減產[6,7]。隨著稻飛虱對一些常規殺蟲劑抗藥性的增強,以及一些對人體存在潛在威脅的藥劑如氟蟲腈等的禁用,尋找高效殺蟲劑成為迫切需求。吡蚜酮作為一個優秀的替代品種,具有適用范圍廣、藥效高、毒性低、選擇性強,對天敵具有保護作用,對作物、環境及生態安全等特點[8-10]。
兩年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0%吡蚜酮WDG對水稻稻飛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速效性好,持效期長,在供試劑量范圍內未發現供試藥劑對供試作物產生不良影響。根據試驗情況,考慮到實際施用時的復雜因素,田間使用50%WDG吡蚜酮以240~300 g/hm2對水噴霧為宜。
參考文獻:
[1] 仲蘇林,章東生,吳建蘭,等. 7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稻飛虱的效果[J]. 江蘇農業科學,2010(2):144-145.
[2] 何月平,陳利,陳建明,等. 吡蚜酮對水稻褐飛虱取食行為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 2010,24(6):635-640.
[3] 束兆林,趙來成,吉沐祥,等. 辛硫磷、氟蟲腈及其復配劑對褐飛虱的生物活性作用和控制效應[J]. 江蘇農業科學,2008(3):118-120.
[4] 黃志寬,張宗澤,何擁軍,等. 幾種新農藥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比較[J]. 湖南農業科學, 2009(7):91-92.
[5] 金海洋, 姚政, 徐四新,等. 稻飛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 上海農業科技,2007(1):90-91.
[6] 占志雄, 陳元洪, 鄭瓊華. 20%稻虱凈乳油防治稻飛虱藥效試驗[J]. 福建農業科技,2000(2):20.
[7] 陳賢清,蔣志強,蘇開國,等. 25%吡蚜酮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效果[J].湖南農業科學,2010(5):75-76.
[8] 張銀貴,楊愛國,吳重言,等. 20%吡蚜酮懸浮劑防治水稻褐飛虱田間示范試驗 [J]. 世界農藥,2009,31(5):37-38.
[9] 徐德進,顧中言,徐廣春,等. 吡蚜酮防治褐飛虱的使用技術及對天敵的安全性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5):1054-1059.
[10] 羅征. 新型稻飛虱防治藥劑的選優對比試驗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2009(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