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介紹了小型農業害蟲粉虱種群偽蛹臨時裝片和永久制片制作的主要技術環節及注意事項。永久制片主要包括偽蛹的殺死和固定、軟化和去內容物、沖洗、染色、脫水、透明、封片、干燥和保存等步驟;臨時裝片則相對簡單。制片效果良好,可滿足對粉虱的形態學觀察、種群鑒別、制作觀摩標本等研究和學習的需要。
關鍵詞:粉虱;偽蛹;玻片標本;制作技術
中圖分類號:Q9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1-4389-02
Study on Specim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Whitefly Pseudopupa
SONG Yue-qin1,ZHANG Rui-min1,2,DONG Jun-feng1,2
(1.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Sci-Tech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3, Henan,China;
2.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Tech University of Fujian,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The main technical aspects and notes of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specimen production onthe pseudopupa of whitefly are described. The production of permanent slide includes the killing and fixing of the pseudopupa, softening and clear away the contents, rinsing, staining, dehydration, transparence, sealing, drying and preservation procedures. The temporary production is relatively simple. Production works well, which may satisfy the need of morphology study of the whitefly,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production of samples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
Key words: whitefly; pupal case; specim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粉虱是世界性的農作物害蟲,蟲體一般不超過1.5 mm[1,2],第四齡幼蟲(偽蛹)是粉虱種群鑒定和識別的重要蟲態[3-5]。目前粉虱種群的分類系統,特別是在族、屬和種的水平上,主要利用偽蛹的特征進行鑒定,這是粉虱分類的特殊之處[4-7]。因粉虱偽蛹體型小、顏色較淺,觀察制片不易操作,僅通過常規的昆蟲標本制作方法很難獲得理想的觀察效果,給粉虱種群的鑒別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制作粉虱偽蛹完整、顯微特征明顯的標本尤為重要。迄今為止,尚未見粉虱偽蛹制片標本的針對性研究,筆者對此進行了摸索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工具
1.1供試昆蟲
制作標本用粉虱采自河南省洛陽市郊區農田及菜園。
1.2主要器材
XTZ-D體視顯微鏡,XSP-8C顯微鏡,解剖針,0號昆蟲針,小鑷子,細毛筆,蓋玻片,載玻片,滴管,25 mL小燒杯,多孔細胞培養皿。
1.3試劑
質量濃度為50~100 g/L的KOH溶液,體積分數分別為100%、95%、85%、70%、50%、30%的乙醇,二甲苯,中性樹膠,質量濃度為10 g/L的番紅溶液。
2永久玻片制作方法
2.1殺死和固定
用體積分數為70%的乙醇即可殺死粉虱偽蛹。乙醇體積分數不能過高,否則極易收縮、變硬,體積分數太低則起不到較好的固定作用,為制作高質量的永久制片埋下隱患。操作時用細毛筆將蟲體移入1.5 mL的離心管內即可,可長期保存。離心管容積不宜太大,因為粉虱偽蛹形體小,容積太大時會給操作帶來諸多不便。
2.2軟化及清除內含物
內含物是指蟲體的內臟、肌肉等內部組織,清除內含物能夠提高透明的效果,進而能夠看清蟲體表面的細微結構。操作時用毛筆將粉虱偽蛹小心移入盛有質量濃度為50~100 g/L的KOH溶液的小燒杯中,常溫下放置4.0~5.0 h進行軟化處理,38~40 ℃條件下,軟化時間可縮短至1.0~1.5 h。在軟化期間,隨時觀察粉虱偽蛹蟲體的顏色變化,直至肉眼觀察時蟲體變白為止。然后用0號昆蟲針輕輕在蟲體腹部兩側面各刺1個小孔(可在解剖鏡下進行),之后用毛筆將蟲體移入放有蒸餾水的小培養皿中,再用平展、光滑的玻璃棒輕輕擠壓蟲體,以便擠出偽蛹蟲體的內部組織,最后用蒸餾水沖洗多次,直至蟲體透明。
2.3番紅染色
染色時用細毛筆將處理好的粉虱偽蛹移入多孔細胞培養皿上,之后滴上質量濃度為10 g/L的番紅染色溶液1.0~1.5 mL,蓋上蓋玻片或塑料薄膜,以防染色液揮發,室溫下染色25~30 min。多孔細胞培養皿也可用其他較淺的器皿代替。置于38~40 ℃恒溫條件下染色10~15 min,也可獲得較好的染色效果。另外,10 g/L的番紅染液比5 g/L的番紅染色快,且效果好。
2.4脫水
用細毛筆將粉虱偽蛹挑到盛有不同體積分數(30%、50%、70%、85%、95%、100%)乙醇的多孔培養皿中依次脫水,每個梯度處理3~5 min,直至所有偽蛹蟲體完全沉底。
2.5透明
用毛筆將粉虱偽蛹挑放于載玻片上,滴1滴二甲苯,在體視顯微鏡下檢查判斷其背腹面,并用細毛筆和解剖針大致整理蟲體形態和布局,清除周圍黏附的內容物或其他大塊雜質,以方便觀察研究,提高其觀賞價值。
2.6封片
整姿后,在標本上滴1滴中性樹膠,膠的多少以恰好填滿蓋玻片為度。蓋片時,先讓蓋玻片的一端接觸載玻片,再將蓋玻片輕輕蓋上,并用鑷子柄輕輕擠壓,這樣不易產生氣泡,且方便多余中性樹膠的處理。如果在操作過程中產生氣泡,可以把玻片在酒精燈上適當烘烤,也可用燒熱的解剖針把氣泡燙掉。
2.7干燥
玻片制好后,放入40 ℃的烘箱中充分烘干,一般不少于4 d。最后貼上標簽,左側標明寄主、采集時間、地點及采集人,右側注明粉虱種群的學名及鑒定人。裝入玻片盒內即可長期保存。
通過以上方法步驟,可獲得理想的粉虱偽蛹永久玻片標本。鏡檢時,偽蛹的一般形態、氣門管(圖1A)、蠟緣形態(圖1B)、皿狀孔(圖1C)等關鍵分類特征觀察效果清晰。
3臨時玻片制作方法
目前常用阿拉伯膠混合液作為臨時玻片的制片劑,標本不需要脫水、透明等步驟,此方法簡單、經濟實用。制作臨時玻片時,將蟲體從70%的乙醇溶液中取出,直接放入盛有質量濃度為10 g/L的番紅溶液中染色15~30 min,取出后用蒸餾水沖洗浮色,然后用毛筆將標本挑到滴有阿拉伯膠混合液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鑷子輕壓蓋玻片,使其蟲體內臟溢出,放置到40 ℃的烘箱中烘干1 h,即可鏡檢。烘干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顏色極易退淡。此方法只可臨時觀察,無法長期保存。
通過以上方法步驟,可獲得理想的粉虱偽蛹臨時玻片標本。鏡檢時,偽蛹的一般形態、氣門管、蠟緣形態、皿狀孔等關鍵特征清晰(圖1D)。
4討論
利用本方法制作粉虱玻片標本過程中,針對粉虱偽蛹蟲體微小的特點,著重對制作步驟、處理時間和強度進行了摸索和總結。如乙醇脫水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蟲體容易收縮、變形;軟化(堿溶液浸泡)時間也不宜過長,以避免蟲體腐爛和體表附屬結構丟失等。實驗中用到的多孔細胞培養皿對做小型昆蟲玻片標本非常實用,整個過程都可以在此容器中完成,使得制作小型昆蟲標本時的染色、脫水等關鍵環節變得簡便易行。
在制作臨時玻片時如果不染色,蟲體顏色較淡,對比度差,立體感不強,一些結構如體表剛毛、蠟質分泌物、乳突等特征觀察時不典型。在封片前用水溶性的番紅溶液染色,解決了這些缺點,可獲得滿意的觀察效果。但是不能長期保存,顏色極易退淡。
總之,不同的昆蟲制作玻片都有各自的特點,特別是染色劑的選擇、各環節的處理強度等均需要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去摸索,就粉虱偽蛹玻片標本的制作來說,掌握好堿溶液浸泡的時間、染色劑的選擇、脫水時間及膠液用量,是制作好玻片的關鍵。本研究的粉虱偽蛹制片技術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對其他小型昆蟲標本制作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彩萬志,龐雄飛,花保禎,等.普通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34-85.
[2] 王子清.溫室中常見粉虱的識別[J].昆蟲知識,1979(4):171-173.
[3] 閻鳳鳴.非形態特征在粉虱分類中的運用[J].昆蟲分類學報,2001,23(2):107-113.
[4] 周堯,閻鳳鳴.中國粉虱科新種和新紀錄(同翅目)[J].昆蟲分類學報,1988,10(3):243-246.
[5] 羅志義,周嬋敏. 中國柑橘粉虱紀錄[J]. 中國南方果樹,2000, 29(6):15-17.
[6] BELLOWS T S,PERRING T S,GILL R J,et al. Description of a species Bemisia(Homoptera:Aleyrodidae) infes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J]. Ann Ento Soc Am,1994,87:195-206.
[7] DELATTE H,REYNAUD B,GRANIER M,et al. A new silverleaf-inducing biotype Ms of Bemisia tabaci (Homoptera:Aleyrodidae) indigenous to the islands of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J].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2005,9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