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1,6-己二醇、氫溴酸、吡啶等為原料,通過溴化、置換、合成、加成、水解等反應合成了1,8-辛二醇。經過優化,得到威廉遜合成的最佳反應條件為甲醇鈉與1-溴-6-氯己烷摩爾比為1∶1.25,催化劑的用量為2.0%(占1-溴-6-氯己烷物質的量的比例),反應溫度為60 ℃,反應時間為6 h,環氧乙烷加成反應的溫度以0 ℃左右為宜,在最佳反應條件下,總產率可達70.5%。
關鍵詞:1,8-辛二醇;合成;正交試驗
中圖分類號:TQ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1-4456-03
A New Synthesis Method of 1,8-Octanediol
ZHU Ping-hua1,2,CHEN Lian-feng2,CHEN Wen-bin2
(1. Jiangsu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Lianyungang 222001,Jiangsu,China;
2.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Jiangsu,China)
Abstract: Using 1,6-hexanediol, hydobromic acid and pyridine as raw material, 1, 8-octanediol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steps including bromide, replacement, systhesic, addition and hydrolyzation etc. The optimized reaction conditions of Williamson Synthesis were, molar ratio of sodium methoxide and 1-pentabromo-6-chlorohexane, 1∶1.25; Catalyst dosage, 2.0% of amount of 1-pentabromo-6-chlorohexane; Reaction temperature, 60 ℃; Reaction time, 6 h. The addition temperature of epoxy ethane should be around 0 ℃. The total yield of 1,8-octandiol could reach up to 70.5% under the best reacting conditions.
Key words: 1,8-octandiol; synthesis; orthogonal test
1,8-辛二醇是一種用途較廣的有機原料,可以用于合成不凝血生物材料[1]、液晶材料[2]、生物可降解的功能高分子材料[3,4]、蜂王酸[5]和MRI造影劑[6]等。傳統辛二醇的生產工藝是以辛二酸二乙酯為原料,銅-鉻氧化物為催化劑,在高溫高壓下加氫還原而成[7]。這種方法在工業上要達到高溫高壓,加氫催化的條件是比較困難的,而且產率不高。還有一些方法以氫化鋰鋁作為還原劑,但是成本太高,且對試劑的無水處理要求非常嚴格,使其實際應用受到限制。本研究設計了以1,6-己二醇為原料,依次經過溴化、威廉遜合成、格利雅試劑制備、環氧乙烷加成和水解等步驟,可成功地制得1,8-辛二醇,此方法目前尚無文獻報道。
1實驗
1.1試劑與儀器
1,6-己二醇(上海試劑公司)、氫溴酸(徐州溶劑廠)、苯(上海試劑公司)、吡啶(上海試劑公司)、氯化亞砜(濱州化工廠)、四氫呋喃,以上試劑均為AR級。
循環水式多用真空泵(鞏義市予華儀器廠);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XT-4型數字顯微熔點儀(北京第三光學儀器廠),溫度未經校正;1102GC氣相色譜儀(上海分析儀器廠);PE2400型元素分析儀;Nicolet 60SXR-FTIR紅外光譜儀;Varian INOVA-200核磁共振儀(DMSO-d6)(美國)。
1.2反應原理
HO(CH2)6OH+HBr→Br(CH2)6OH+SOCl2→Br(CH2)6Cl+CH3ONa→ CH3O(CH2)6ClMgCl+■→HO(CH2)8OH
1.3合成方法
1.3.1溴化反應將1,6-己二醇9.36 g、氫溴酸9.7 mL和溶劑苯150 mL加入250 mL的燒瓶中加熱、攪拌。溫度達70 ℃左右時開始回流,反應24 h后燒瓶底部有無色的液體生成。通過蒸餾將產物1-溴己醇分離出來,經水洗、干燥得產品。
1.3.2氯化亞砜置換反應稱?。埃担?mol的1-溴己醇、0.029 mol的吡啶、0.39 mol的氯化亞砜加入燒瓶中加熱并把溫度控制在40~50 ℃,燒瓶中微有氣泡冒出,反應4 h左右,待反應結束后,得產物1-溴-6-氯己烷。
1.3.3威廉遜合成(Williamson Synthesis)將甲醇鈉、1-溴-6-氯己烷和催化劑二甲基亞砜按一定比例投入,在一定溫度下充分攪拌一段時間后,得6-氯己甲醚等混合物,精餾后得純度較高的6-氯己甲醚。采用正交設計,考察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甲醇鈉與1-溴-6-氯己烷的摩爾比、催化劑的用量(占1-溴-6-氯己烷物質的量的比例)對6-氯己甲醚產率(6-氯己甲醚的實際產量/威廉遜合成反應的理論產量×100%)的影響,以得出最佳合成條件(表1)。
1.3.4格利雅試劑的制備將四氫呋喃和鎂絲放入帶有回流冷凝器的三口燒瓶中加熱,使之回流?;亓鬟^程中將6-氯己甲醚慢慢滴入燒瓶中,鎂絲漸漸溶解。反應完畢后密封保存,備下一步使用。
1.3.5環氧乙烷加成反應在玻璃燒瓶中加入無水四氫呋喃,用冰水冷卻,連續通入氮氣將瓶中空氣置出。將環氧乙烷于液面下導入。分別在-5、0、5和10 ℃條件下,將格利雅試劑用恒壓滴定器緩緩滴入,充分攪拌。反應結束后將定量的稀鹽酸慢慢加入上述反應液中,使-OMgCl基團水解成羥基,計算環氧乙烷加成反應產物的產率。
1.3.6水解反應用HBr水解加成反應產物,水解后得到的產物用苯加熱萃取分出苯層,然后冷卻,使產物從苯中結晶出來,干燥得到最后產品。稱重,計算1,8-辛二醇的產率(產率=1,8-辛二醇的實際產量/總反應的理論產量×100%)。
1.4產物檢測
采用熔點測定、氣相色譜分析、元素分析和紅外光譜分析對產物進行定性分析。①熔點測定:采用XT-4型數字顯微熔點儀測定產物的熔點;②氣相色譜分析:結晶產品用1102GC氣相色譜儀分析,檢測條件為色譜柱SE-54,內徑0.32 mm,長30 m,石英毛細管柱,載氣為氮氣,檢測器為氫火焰離子檢測器;氣化溫度300 ℃;柱溫200 ℃,③元素分析:采用PE2400型元素分析儀分析產物的元素組成;④紅外光譜分析:采用KBr壓片法,應用Nicolet 60SXR-FTIR紅外光譜儀進行分析。
2結果與討論
2.1正交試驗結果
從正交試驗結果(表2)來看,4因素中甲醇鈉與1-溴-6-氯己烷的摩爾比對6-氯己甲醚的產率影響最大,其次為反應時間,再次為催化劑用量,反應溫度對6-氯己甲醚的產率影響最小。威廉遜合成的最佳反應條件為A2B3C1D2,即甲醇鈉與1-溴-6-氯己烷的摩爾比為1∶1.25,催化劑的用量為2.0%,反應溫度為60 ℃,反應時間為6 h,此時6-氯己甲醚的產率為72.7%,高于其他實驗組合。
2.2環氧乙烷加成反應的溫度對辛二醇產率的影響
環氧乙烷加成反應時,將格利雅試劑慢慢滴入,在反應溫度為0 ℃時,辛二醇產率(1,8-辛二醇的實際產量/加成反應的理論產量×100%)最高,為95.9%,溫度升高或降低,辛二醇產率都降低(圖1)。
2.3產品檢測結果
經熔點測定,產物熔點為62~63 ℃,與文獻報道一致[8];氣相色譜分析顯示w(1,8-辛二醇)≥98%;元素分析結果顯示產物化學式為C8H18O2,元素組成實測值(計算值)為:w(C)=51.0%(51.6%),w(H)=9.73%(9.68%);紅外光譜分析結果為IR(cm-1):3 333(s,νCH),2 937(s,νCH),2 890(m,νCH),2 852(s,νCH),1 461(m,δCH),1 355(m,δCH面內),1 049(s,νC-O)。1HNMR(δ):1.321~1.329(m,8H,1,1’,2,2’CH2),1.511~1.534(m,2H,-OH),1.534~1.566(m, 4H,3,3’CH2),3.604~3.648(m,4H,4,4’CH2)。綜合檢測結果可知產物為1,8-辛二醇。
3結論
1)以1,6-己二醇為原料,依次經過溴化、威廉遜合成、格利雅試劑制備、環氧乙烷加成和水解可成功地制得1,8-辛二醇,在最佳反應條件下,實驗總產率為70.5%。
2)通過正交試驗得出1-溴-6-氯己烷合成6-氯己甲醚的最佳反應條件:甲醇鈉與1-溴-6-氯己烷摩爾比為1∶1.25,催化劑的用量為2.0%(占1-溴-6-氯己烷的物質的量的比例),反應溫度為60 ℃,反應時間為6 h。
3)根據環氧乙烷加成實驗結果可知,環氧乙烷加成反應的溫度以0 ℃左右為宜。
4)此實驗方法簡單,反應可在常壓和較低溫度下進行,對比以前的高溫高壓和加氫催化反應,條件更溫和,反應的總產率較高。通過進一步實驗,有望用于大量生產,市場前景較好。
參考文獻:
[1] 王玲,楊志謀,陳林,等. 含羥基的2-烷氧基-2-氧代-1,3,2-二氧磷雜環戊烷及其磷酰膽堿系列的合成與表征[J].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3,24(6):1034-1036.
[2] 萬有志,蔡洪偉,張敬暢. 含羥基偶氮類介晶化合物的合成及相變行為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3,30(3):92-95.
[3] 李鐵騎,齊昆. 微生物聚酯的合成和應用研究進展[J]. 現代化工,1994,14(9):14-17.
[4] 唐培堃.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3.11.
[5] 王龍杰,盧澤勤. 蜂王酸的應用及制備[J]. 廣西化工,1996,25(1):38-42.
[6] 徐壽昌. 有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 錢旭紅. 工業精細有機合成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8] 劉光啟,馬連湘,劉杰.化學化工物性數據手冊(有機卷)[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