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村綠茶是湖北省茶類中第一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探討了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提出了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對策,并建議“鄧村綠茶”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和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建立國家推薦性標準《地理標志產品鄧村綠茶》;對鄧村綠茶制作技藝實施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
關鍵詞:茶葉;歷史名茶;鄧村綠茶;地理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宜昌市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0-4277-04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eng Village Green Tea
SUN Zhi-guo,WANG Shu-ting,ZHONG Xue-bin,ZHANG Mi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 Xianning 437100, Hubei,China)
Abstract: Deng Village Green Tea, the historical famous tea, is the first national tea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n Hubei Provi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Deng Village Green Tea was introduced, and i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current was discus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1) to register national geographic symbol trademark; (2) to register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geography symbol; (3) to draw up its national recommended standar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Deng village green tea” as soon as possible;(4) to protect Deng village of green tea production techniques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 on.
Key words: tea; historical famous tea;Deng village green tea,geographical indica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Yichang city
地理標志為當今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普遍關注的一大熱點[1,2],主要是針對傳統名優特產的知識產權保護[3-9],屬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10]。宜昌市夷陵區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是湖北省茶葉重要產區。其中,該區鄧村鄉、太平溪鎮均為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鄧村綠茶是湖北省茶類中第一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1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1.1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先后依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對國內798種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種類可分為果品、蔬菜、中藥材、茶類、糧油、工藝品、水產品、酒類、家禽、食品、調味品、牲畜、紡織品、飲料、花卉等15個大類。其中茶類有63種。此63種茶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包含:43種綠茶,5種青茶(烏龍茶),2種紅茶,2種白茶,2種黑茶,1種黃茶,8種其他茶類(杜仲茶、花茶、苦丁茶、莓茶、俄色茶)。其中,湖北省茶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5種(表1)。
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2006年9月4日,國家質檢總局通過了對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并批準自當日起對鄧村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鄧村綠茶成為全國240種、全省10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一,在茶類中全國排名第二十五種、全省排名第一種。
1.1.1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政府《關于界定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函》[夷政函(2005)24號]提出的范圍為準,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鄧村鄉、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斗坪鎮、下堡坪鄉、霧渡河鎮、樟村坪鎮、黃花鄉等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1.1.2鄧村綠茶的質量技術要求①品種:宜昌大葉茶及其系列品種。②立地條件:海拔200~1 000 m,花崗巖風化的砂壤土,質地疏松,呈弱酸性,保水性強,排水性好,濾水透氣,有機質≥1%。③栽培技術規程:苗木繁殖(無性繁殖)。種植方式雙行密植栽培,大行距1.5 m,小行距0.4 m,叢(株)距30 cm,海拔600 m以下9~10月栽苗,600 m以上2~3月栽苗,每公頃栽7.5萬~9.0萬株。茶樹幼樹進行3次定型修剪,生產樹修剪則在頭輪茶結束后及時進行。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少量氮肥。④鮮葉采摘:根據鮮葉嫩度要求,分批采、留葉采。鮮葉嫩度分4個等級,鮮葉分級標準符合以下規定(表2)。⑤加工工藝規范:攤青→殺青→攤涼→去雜→揉捻→初烘→攤涼→滾炒→攤涼→提香→精揀→割末。⑥感官質量特色:鄧村綠茶的感官質量特色如表3所示。⑦質量理化指標:氨基酸3.30%~4.68%,茶多酚18.18%~23.00%。
1.1.3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截至2010年12月31日,該總局批準了7家有關企業使用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表4)。
1.2地理標志商標注冊
截至2010年7月27日,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地理標志商標877件,其中,茶類有97件,包括64件綠茶、8件青茶(烏龍茶)、8件紅茶、7件白茶、3件黑茶與磚茶、3件黃茶、4件其他茶類(花茶、苦丁茶)。湖北省茶類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有6件(表5)。然而,鄧村綠茶尚未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相應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1.3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依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范》,農業部登記了612種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茶類有40種。此40種茶類包含35種綠茶、1種白茶、1種黃茶、1種青茶(烏龍茶)、2種其他茶類(花茶、莓茶),但沒有紅茶、黑茶與磚茶等種類。湖北省茶類農產品地理標志有4種(表6)。然而,鄧村綠茶生產者尚未向農業部登記相應的農產品地理標志。
2鄧村綠茶地理標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對策
2.1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鄧村綠茶”
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工作,始于1995年。地理標志商標,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并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目前國際上(尤其是美國、德國等)保護特色產品的一種通行做法。通過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與保存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有效地保護優質特色產品和促進特色行業的發展。因此,鄧村綠茶的生產者與產業協會等,應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相應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鄧村綠茶”。
2.2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鄧村綠茶”
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開始不久,始于2008年。《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中所稱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因此,鄧村綠茶的生產者與產業協會等,應向農業部登記相應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鄧村綠茶”。
2.3盡快制訂國家質量標準《地理標志產品鄧村綠茶》
我國已有153種地理標志產品建立了國家推薦性標準。然而,鄧村綠茶目前只有地方性質量標準,尚無國家質量標準。因此,需要建立其國家推薦性標準《地理標志產品鄧村綠茶》,以便能更好地規范化生產鄧村綠茶,更好地保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
2.4充分利用農業品牌類遺產“鄧村綠茶”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核準了3 535家企業使用386種產品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其中,已有171家企業能合法使用龍井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其相應的商標多達159件。與龍井茶等相比,鄧村綠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情況不佳。
鄧村綠茶是歷史名茶,其品牌是農業品牌類遺產。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特征,充分利用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與農業品牌類遺產“鄧村綠茶”,在嚴格的質量標準要求下,整合宜昌市夷陵區(尤其是鄧村鄉、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斗坪鎮、下堡坪鄉、霧渡河鎮、樟村坪鎮、黃花鄉)的綠茶品牌。
2.5保護鄧村綠茶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吸收日本、韓國的經驗,并借鑒相關的提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于1998年,頒布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于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而拉開了全球非物質遺產保護序幕 [11,12]。我國現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9項。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12]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國務院先后公布了第一批(2006年)、第二批(2008年)、第三批(2010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這些項目分為10大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民間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1]。入選第一批(2006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手工技藝89項。第二批(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8類“傳統手工技藝”,修正為“傳統技藝”,共有97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傳統技藝類有24項。第三批(2010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有25項傳統技藝。
我國茶葉制作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具有豐富的茶葉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9],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6個項目,如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制作技藝、黃山毛峰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千兩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涼茶制作技藝等。鄧村綠茶制作技藝獨特且歷史悠久,理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3小結與建議
我國現有63種茶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97件茶類國家地理標志商標、40種茶類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湖北省茶類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5種:鄧村綠茶、龍峰茶、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英山云霧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6件:恩施富硒茶、大悟綠茶、宜都天然富鋅茶、英山云霧茶、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4種:鶴峰茶、圣水綠茶、伍家臺貢茶、武當道茶。
為了發展鄧村綠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以下建議:①鄧村綠茶的生產者與產業協會等,應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相應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鄧村綠茶”;②鄧村綠茶的生產者與產業協會等,應向農業部登記相應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鄧村綠茶”;③建立國家推薦性標準《地理標志產品鄧村綠茶》,以便能更好地規范鄧村綠茶的生產與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④充分利用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與農業品牌類遺產“鄧村綠茶”,在嚴格的質量標準要求下,整合宜昌市夷陵區(尤其是鄧村鄉、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斗坪鎮、下堡坪鄉、霧渡河鎮、樟村坪鎮、黃花鄉)的綠茶品牌;⑤鄧村綠茶制作技藝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參考文獻:
[1] 田芙蓉.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 馮壽波.地理標志的國際法律保護—以TRIPS協議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孫志國,陳志,劉成武,等.黃連道地藥材資源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J].湖北農業科學, 2010,49(2):491-493.
[4] 孫志國,張敏,程東來,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利川莼菜的保護現狀分析[J].長江蔬菜, 2010 (6):1-4.
[5] 孫志國,張敏,鐘學斌,等.甘肅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J].科學·經濟·社會,2010,28(3):12-17.
[6] 孫志國,程東來,劉成武,等.道地藥材咸豐白術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0):2650-2652.
[7] 孫志國,陳志,程東來,等.黨參道地藥材資源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J].中草藥,2010,41(2):320-323.
[8] 孫志國,鐘學斌,王樹婷,等.湘鄂渝黔民族地區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23):150-153.
[9] 孫志國,鐘學斌,王樹婷,等.地理標志茶葉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6-38.
[10] 宋敏.農業知識產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11] 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1):25-34.
[1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