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樣地調查法,對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的組成、胸徑、樹高、冠幅及垂直結構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研究區內行道樹共有喬木30種、灌木9種,物種豐富度偏低。在分析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組成的基礎上,探討了楚雄市道路綠化樹種配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組成;配置
中圖分類號:S731.2;S687.1;S725.1(743CX)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0-4228-04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Street Trees in the Old Area of Chuxiong City
WEI Yu,QIU Jian-lin,TONG Shao-yu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huxiong Normal College,Chuxiong 6750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DBH, height, canopy diameter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street trees in old urban district of Chuxiong were studied using the method of sampl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hirty kinds of trees, nine kinds of shrubs in the researched area, 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 was low. The configuration of trees was studi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treet tre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huxiong city; old urban district; street trees;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行道樹是指按一定方式種植在城鄉道路兩旁的喬木或灌木,又稱“蔭道樹”或“路樹”,其功能在于為行人創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使路面避免過強的陽光照射,并調節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可以消煙、滯塵、防風、凈化空氣和減少噪音,對美化市容、路景增色、保護道路以及戰備防護等具有一定的功效[1]。城市道路綠化,既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城市分段隔離綠地的紐帶,同時又為自然界的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及遷徙通道,在生態上被認為是城市恢復自然狀態的重要手段,所以其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3],而且城市的綠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綜合實力。目前,云南省楚雄市正在為建設優秀旅游城市而不斷努力,要想實現該目標,就要不斷改善城市的整體面貌。目前楚雄市分為新、老城區,新城區建成不久,城市整體布局比較完善,而老城區歷史文化悠久,人口比較稠密,車流量較大,建筑布局有待改善。我們通過樣地調查法,對楚雄市老城區的行道樹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摸清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組成及結構家底的基礎上,分析了楚雄市行道樹種在組成及配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旨在為提高楚雄市的城市整體美化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并為加快楚雄市向滇中大城市邁進提供有益參考。
1研究區概況
楚雄市位于云貴高原中部、紅河水系與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地跨北緯24°30′-25°15′、東經100°35′-101°48′之間;境內東西相距93 km、南北距離82 km。楚雄市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總的氣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長,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同時因各地地形和海拔的差異,形成氣象要素時空分布復雜、立體氣候和小氣候特征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為14.8~21.9 ℃;絕大多數地區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7.4 ℃;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在21.4 ℃。全市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且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楚雄市地處云南省日照高值區,年均日照為2 450 h,并且從西北向東南呈遞減分布。
2研究方法
2.1調查方法
楚雄市分為開發區和老城區,主要以龍川江為界劃分,老城區是楚雄市龍川江以南的城區。借助楚雄市地圖,于2010年3月對楚雄市老城區進行全面踏查,并利用Google Earth將楚雄市老城區現有的24條主要道路,即威楚大道、鹿城東路、鹿城南路、鹿城西路、鹿城北路、中大街、北浦路、團結路、環城西路、雄寶路、陽光大道、靈秀路、雁塔路、文聯路、懷象路、府后街、海子街、八一路、復興路、半城巷、文鼎路、航空路、青龍河東路、青龍河西路劃分為33個調查樣帶,每個樣帶長度為50 m,分別調查記錄行道樹植物種類、數量,測定所有樣木的胸徑,以胸徑平均值作為調查單位內喬木樹種的量化指標值。由于灌木以片植形式存在,植株數量難以調查,因此通過測算灌木的覆蓋面積,間接反映其數量的變化。
2.2數據處理
研究中所用指標定義及具體的計算方法[4]分述如下。
2.2.1多度指群落內某種植物的個體數量;相對多度是指某種植物個體數占群落個體總數的百分率,計算公式為:相對多度=(某種植物個體數/同一生活型植物個體數之和)×100%。
2.2.2頻度指某種植物出現的樣帶百分率,其不僅反映出該種植物在群落中的密度,還可反映出其個體在群落中的分布格局。在城市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樹種的空間分布幾乎完全由人為控制,因此頻度可以反映人們對該樹種的利用程度;相對頻度是某種植物在樣地中出現的頻率占群落中全部物種頻率之和的百分率。計算公式為:頻度=(某種植物出現的樣帶數/全部樣帶數)×100%;相對頻度=(某種植物的頻度/同一生活型植物的頻度之和)×100%。
2.2.3蓋度指群落中各種植物地上部分垂直遮蓋地面的百分率,可分為投影蓋度和基部蓋度。相對投影蓋度是指某種植物的投影覆蓋面積在樣地中占群落中全部物種投影覆蓋面積之和的百分率,是評定某種植物在群落中所占優勢程度的指標,簡言之就是植物的蓋度占總蓋度的百分率。而相對基部蓋度(植物基部的覆蓋面積)以樣木胸高(1.3 m處)斷面積在樣地中占群落中全部物種胸高斷面積之和的百分率。計算公式為:相對投影蓋度=(某種植物的投影覆蓋面積/同一生活型植物的投影覆蓋面積之和)×100%;相對基部蓋度=(某種植物的胸高斷面積/同一生活型植物的胸高斷面積之和)×100%。
2.2.4重要值為綜合性指標,能較全面地反映不同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這一概念引入城市森林群落中,科學地確定樹種的重要性指標,可以了解人們接受這些綠化樹種的程度和確定它們的重要性程度[5]。計算公式為:喬木重要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基部蓋度;灌木重要值=相對頻度+相對投影蓋度。
3結果與分析
3.1行道樹種類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楚雄市老城區種植的行道樹計有39種,隸屬27科,33屬,其中,喬木30種,灌木9種。在被子植物的雙子葉植物中,木犀科(Oleaceae)女貞屬(Ligustrum L.)有大葉女貞(Ligustrun lucidum Ait)428株、小葉女貞(L. quihoui Carr.)2 342株、金葉女貞(Ligustrum×vicaryi)1 248株,木犀屬(Osmanthus Lour.)有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 cv. Semperflorens]32株;木蘭科(Magnoliaceae)含笑屬(Michelia L.)有緬桂(Michelia alba DC.)486株,木蘭屬(Magnolia L.)有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26株,擬單性木蘭屬(Parakmeria Hu & Cheng)有云南擬單性木蘭(Parkmeria yunnanensis Hu)99株;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L.)有小葉榕(Ficus microcarpa L.f.var.pusillifolia Liao)946株、高山榕(F. altissima Bl.)212株、垂葉榕(F. benjamina L.)129株;樟科(Lauraceae)樟屬(Cinnamomum Trew)有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var. chekiangense(Nakai)M.P.Tang et Yao]20株、香樟[C. camphora (L.) Presl.]2 048株,潤楠屬(Machilus Nees)有滇潤楠(Machilus yunnanensis Lec.)126株;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L.)有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175株;榆科(Ulmaceae)榆屬(Ulmus L.)有榆樹(Ulmus pumila L.)115株;槭樹科(Aceraceae)槭屬[Acer (Tourn.) L.]有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 Miq.)805株;懸鈴木科(Platanaceae)懸鈴木屬(Platanus spp.)有法國梧桐(Platanus × acerifolia)796株;山龍眼科(Proteaceae)銀樺屬(Grevillea R. Br.)有銀樺(Grevillea robusta A. Cunn.)386株;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Salix L.)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 L.)128株;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屬(Catalpa Scop.)有楸木(Catalpa ovata G. Don)72株;馬錢科(Loganiaceae)灰莉屬(Fagraea Thunb.)有非洲茉莉(Fagraea ceilanica Thunb.)36株;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屬(Ailanthus Desf.)有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61株;無患子科(Sapindaceae)欒樹屬(Koelreuteria Laxm.)有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32株;蘇木科(Caesalpiniaceae)決明屬(Cassia L.)有黃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 f.)32株;薔薇科(Rosaceae)櫻桃屬(Prunus L.)有冬櫻花(Prunus majestica Koehne)5株、云南櫻花[P. cerasoides(D.Don)Sok.]7株;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屬(Eucalyptus L.Herit.)有桉樹(Eucalyptus spp.)2株;豆科(Fabaceae)槐屬(Sophora L.)有國槐(Sophora japonica L.)2株;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 L. )有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74株;五加科(Araliaceae)八角金盤屬(Fatsia Decne. et Planch.)有八角金盤[Fatsia japonica (Thunb.) Dexcne.et Planch.]586株;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花屬(Rhododendron L.)有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42株;茜草科(Rubiaceae)梔子屬(Gardenia Ellis)有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78株;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繼木屬(Loropetalum R. Brown)有紅花繼木(Loropetalum chinense(R.Br.)Oliv.var. rubrumYieh)686株。單子葉植物中,棕櫚科(Palmae)油棕屬(Elaeis Jacq.)有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41株,蒲葵屬(Livistona R.Br.)有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R.Br.)70株。此外,裸子植物有蘇鐵科(Cycadaceae)蘇鐵屬(Cycas L.)的蘇鐵(Cycas revoluta Thunb)102株;松科(Pinaceae)雪松屬(Cedrus Trew)的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294株,圓柏屬(Sabina Mill.)的龍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 var. chinensis cv. Kaizuca]39株,側柏屬(Platycladus Spach)的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46株。經統計,所調查的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種數比例為8.75∶1,而株數比例為25.72∶1,由此可見,被子植物在城市綠化中占據主導地位。
3.1.1喬木種類分析統計結果表明,楚雄市老城區內共有喬木30種,總計7 587株,其中常綠喬木18種,落葉喬木12種,隸屬于20科26屬。其中,常綠喬木5 032株,占喬木總數的66.32%;落葉喬木
2 555株,占喬木總數的33.68%。表1為重要值位于前10位的樹種,由表1可知,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的喬木層表現出較強的單種優勢,如香樟的重要值為74.44%,其余的樹種最大不超過35.45%。香樟的多度、相對多度、頻度、相對頻度、相對投影蓋度及相對基部蓋度指標均排在第一。香樟有2 048株,占喬木個體總數的26.99%,相對頻度為21.62%,相對基部蓋度為25.81%。因此,香樟已經成為楚雄市老城區主要的行道樹種類。此外,小葉榕、雪松、大葉女貞及銀樺的重要值也超過了20%,可見這些行道樹樹種在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行道樹的配置在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應注重視覺上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觀葉植物與觀花植物應按一定的比例進行配置。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楚雄市老城區觀葉喬木比例偏高,而觀花喬木只有廣玉蘭、云南櫻花、四季桂和冬櫻花等4種,這些樹種的數量僅占喬木總數的0.92%,應用頻率比較低。建議提高觀花喬木的比例,如增加欒樹、槐樹、鵝掌楸等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楚雄市的城市整體形象。
3.1.2灌木種類分析研究表明,楚雄市老城區內共有灌木9種,總計5 267株,其中常綠灌木8種,落葉灌木1種,隸屬于7科7屬。其中,常綠灌木
5 193株,占灌木總數98.60%;落葉灌木74株,占灌木總數的1.40%。主要灌木種類的數量特征指標見表2。由表2可知,小葉女貞的頻度最高,重要值也最大,為92.96%,在楚雄市老城區道路綠化中占有很大的優勢;八角金盤和山茶花的重要值均在20%以上。重要值排序在第四到第九的植物為金葉女貞、梔子花、紅花繼木、杜鵑、木槿和非洲茉莉,它們的重要值均在15%以下。其中金葉女貞的頻度和重要值都不是很大,但其總株數為1 248株,占灌木總數的23.69%。木槿、梔子花、紅花繼木、杜鵑和非洲茉莉5種只是零星分布,并沒有大面積的種植;由于杜鵑為鄉土樹種,因此,可適當增加杜鵑的種植數量,提升鄉土樹種在綠化樹種中所占的比例。在9種灌木中,觀花灌木有5種,分別為山茶花、木槿、梔子花、杜鵑和非洲茉莉。但5種灌木的應用比較少,觀花灌木的總株數也不多,在楚雄市老城區中并沒有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
楚雄市位于云南省的滇中地區,擁有適合植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及較為豐富的植物資源。從調查結果來看,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灌木種類偏低,不能起到很好的綠化效果。因此,可通過適當增加灌木種類的數量來提高綠化樹種的物種多樣性,如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 Li.]、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茉莉[Jasminum sambac (Linn.) Aiton]、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Ait.]等,并且將它們以灌木叢的形式種植,這不但可以降低因車流量大而造成的噪聲污染,還可以提高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楚雄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改善。
3.2主干道行道樹的分析
主干道作為城市的主要道路,長度最長和路面最寬,是城市中車流量與人流量最大的道路。其行道樹的配置特點最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綠化程度。因此,對主干道的分析是有必要的。
3.2.1主干道綠地樹種配置分析主干道行道樹組成方面,威楚大道由高山榕、大葉女貞、垂柳、復羽葉欒樹、黃槐、垂葉榕、四季桂、蘇鐵、緬桂、香樟、蒲葵等組成;團結路由小葉榕、擬單性木蘭、雪松、龍柏、高山榕、榆樹、天竺桂、山茶花、香樟、廣玉蘭等組成;鹿城東路由雪松、垂柳、側柏、三角楓、香樟、垂葉榕等組成;鹿城南路由銀樺、香樟等組成;鹿城西路由法國梧桐、小葉榕、楸木、榆樹、非洲茉莉等組成;鹿城北路由小葉榕組成;陽光大道小葉榕、香樟組成;環城西路由法國梧桐組成;中大街由香樟、大葉女貞、三角楓、桉樹、國槐等組成;北浦路由香樟組成。鹿城北路、陽光大道、環城西路和北浦路路段喬木樹種單調,結構單一,多樣性較低,除了香樟、法國梧桐、小葉榕、大葉女貞和三角楓等少數樹種外,其他樹種較少,使道路綠化的多種功能未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3.2.2主干道綠地垂直結構的分析楚雄市老城區主干道行道樹的垂直結構主要有4種類型,即喬木單層、喬草兩層、喬灌兩層和喬灌草三層。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的垂直結構中,喬木單層類型所占的比例較大,占調查樣地總數的75.76%,該類型中的喬木多以小面積種植池的形式存在;喬、草相結合的復層結構類型較少,占調查樣地總數的6.06%;喬灌兩層結構占調查樣地總數的3.03%;主要分布在鹿城東路上;喬灌草三層結構類型占調查樣地總數的15.15%,在喬灌草三層相結合的類型中,主要種植在路面寬闊的地方,如威楚大道、青龍河東路和青龍河西路等,這些地方人流量少,喬灌草三層結構明顯,植物生長狀況良好。
4小結與討論
楚雄市老城區行道樹物種豐富度偏低,且垂直結構不合理;行道樹的垂直結構主要有4種類型,即喬木單層、喬草兩層、喬灌兩層和喬灌草三層。喬木單層結構所占的比例較大,是其他三種類型總和的3倍,可見行道樹垂直結構以喬木單層結構為主,要想提高老城區行道樹結構的穩定性,使行道樹更好地發揮其生態效應,建議行道樹的種植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善楚雄市老城區垂直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在陽光大道和北浦路等道路寬闊的路段,行道樹的種植改為喬灌兩層或喬灌草三層的結構形式;在鹿城南路、鹿城北路、團結路和環城西路等喬草兩層的路段,多以種植池的形式存在,以往種植池的面積較小,且緊貼地面,應擴大種植池的面積和提高種植池相對地面的高度,以避免行人踐踏,增強通氣透水性。二是進一步完善楚雄市園林局提出的“一街一景”綠化工程,由于主干道長度較長,應該分多個路段來建設“一街一景”的獨特景觀。三是針對楚雄市道路綠化的特點和樹種生長環境的限制因素,應選擇和增加適應楚雄市道路環境條件、生長穩定、觀賞價值高、環境效益好的植物種類,注重生物多樣性的提高,使綠地系統更好地發揮生態效應。四是做到“適地適樹”,發展鄉土樹種,保證其高成活率,同時要兼顧遮陰和景觀的效果。
總之,為了彰顯楚雄市老城區街道濃郁的地域特色,在未來的街道綠地建設中,應該重視發掘、篩選和利用云南省的鄉土觀賞植物,以鄉土植物為主,以適應當地氣候的外來物種為輔,同時根據美觀和季相變化的原則選擇與搭配樹種。
參考文獻:
[1] 敬世敏,王美玲. 關于城市行道樹應用的幾點思考[J]. 四川林業科技,2003,24(3):77-78.
[2] 張慶費,夏檑. 上海城區主要木本植物多樣性分析[J]. 中國園林,2002(1):72.
[3] HAN B H, LEE K J. As stud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ysiological growth condi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reet trees in seoul [J]. Environmental Ecology,2001,10(1):39-48.
[4] 竇逗,張明娟,郝日明,等. 南京市老城區行道樹的組成及結構分析[J].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7,16(3):53-57.
[5] 符氣浩,楊小波,吳慶書. 城市綠化植物分析[J]. 林業科學,1996,32(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