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武漢市黃陂區野生白鵑梅[Exochorda racemosa(Lindl.)Rehd]的繁育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藥劑及其處理濃度對野生白鵑梅種子的發芽率和枝條扦插成活率的影響存在著明顯差異。在扦插繁殖試驗中,以嫩枝扦插成活率最高,硬枝扦插的成活率結果極不理想;嫩枝扦插以1 000 mg/L的萘乙酸速蘸5 s處理的成活率最高;在種子繁殖試驗中,以1 000 mg/L赤霉素處理的種子發芽率最高,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0 ℃,并且種子不存在休眠特性,可隨采隨播。
關鍵詞:白鵑梅;繁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Q949.751.8;S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0-4225-03
Breeding Research of Wild Exochorda racemosa
JI Xiao-mei1,CHEN Fa-zhi1,DONG Yan-fang1,YUAN Wei2,TONG Jun1
(1.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Fruit Trees,Wuhan 430075,China;
2. Wunaoshan Forest Farm of Macheng City, Hubei Province,Macheng 438300,Hubei,China)
Abstract: A series of tests abou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edling breeding technology of Exochorda racemosa (Lindl.) Rehd in Huangpi district in Wuha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i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and survival rate due to different treatment reagents and concentrations. In branch cuttage test,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occurred the soft branch cuttage test with 1 000 mg/L naphthylacetate treated for 5 seconds, the result of the hard branch cuttage test was not ideal. In the seed breeding tests, germination rate of seed treated with 1 000 mg/L gibberellin was the highest. The optimum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was 20 ℃. The seeds had no dormancy and they could be planted immediately after harvest.
Key words: Exochorda racemosa (Lindl.)Rehd; breeding; techniques
白鵑梅[Exochorda racemosa(Lindl.)Rehd]為薔薇科(Rosaceae)白鵑梅屬(Exochorda Lindl.)落葉灌木,多呈小喬木狀,是一種集觀賞、食用和綠化為一體的木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中及華東地區,黃河、淮河及長江流域均有野生分布。目前這一珍貴的野生植物還處于民間自生狀態,園林綠化中僅有少量應用,對其研究甚少。筆者經過幾年的試驗研究,初步了解了其生理特性及繁育要點,這將為這一優良野生植物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幫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分別在武漢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所和武漢法雅園林集團公司江夏區保福基地進行。武漢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所位于武漢市東部,所在地海拔67 m,地理位置為北緯 30°30′60″、東經114°27′05″,年平均氣溫16.2~16.7 ℃,年降雨量1 140~1 265 mm,年平均無霜期237~271 d,土壤為黃棕壤,土層深厚。保福基地位于距武漢市70 km的南郊,地理位置為北緯30°09′14″、東經114°25′29″,海拔41.6 m,土壤以棕黃壤為主,屬丘陵地帶,境內崗嶺、湖汊交錯,地勢起伏不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約16 ℃,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降雨量1 000~1 460 mm,自然條件較好,適宜發展農林業生產。
1.2材料
白鵑梅種子采集時間為2009年10月下旬,采集地點為武漢市黃陂區蔡店鄉姚家山村野生白鵑梅的主要分布區;扦插試驗的白鵑梅插穗采集于該區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成年母株枝條,插穗采集時間分別是 2009年11月22日(冬)、2010年3月22日(春)、2010年6月22日(夏)、2010年9月22日(秋)。
1.3種子試驗
對采集的野生白鵑梅成熟種子測其種子規格、千粒重和生活力,并做發芽試驗。做發芽試驗的種子先用0.3%的KMnO4溶液消毒3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凈表面,分別進行光照設置處理(每天光照9 h/黑暗15 h和全天黑暗)、在自然光照下溫度處理(15、20、25 ℃)以及不同藥劑處理(KNO3 2 g/L、GA3 500 mg/L、GA3 1 000 mg/L)的試驗,處理時間均為24 h,每種處理組合50粒,3次重復,記錄種子發芽數,計算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指數。
1.4扦插繁殖試驗
扦插試驗于2009年至2010年分別在上述兩個試驗地點進行,設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兩種不同質地枝條試驗,扦插時間設11月22日、3月22日、6月22日、9月22日4個水平,扦插藥劑為ABT1號生根粉和萘乙酸(NAA),以清水處理為對照。扦插試驗每個處理組合插穗30株,3次重復。
1.4.1插床制作在市林果所、保福基地設施大棚現有的插床上進行,插床規格為長10.8 m、寬1.2 m、深0.2 m,插床基質由生黃土、河沙、泥炭和珍珠巖混合而成,表面平整,排水性和透氣性均良好,基質pH在6.5左右;插前用3%的KMnO4徹底消毒。
1.4.2插穗選取嫩枝扦插選取白鵑梅當年生長的半木質化健壯枝條,硬枝扦插選取白鵑梅二年生木質化枝條,都剪成長7 cm左右的枝段,每段上至少有2個芽,切口上平下斜,且保持平滑。
1.4.3嫩枝扦插對試驗的嫩枝扦插部分,設計了不同藥劑、不同濃度的二因子三水平試驗,處理組合分別是ABT1號生根粉0、500、1 000 mg/L和NAA 0、500、1 000 mg/L,速蘸5 s后插入插床,在全光照連續噴霧的條件下,誘導插穗生根。統計生根情況,比較不同扦插時段的成活率,通過方差分析來研究對插穗的影響。
1.4.4插后管理扦插后每天檢查插穗水分狀況,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75%~85%,大棚溫度控制在20~30 ℃,以利于插穗快速生根。各處理都在插后3個月調查生根情況,應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藥劑、濃度等因素對插穗生根的影響,所得數據采用Excel程序進行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白鵑梅種子發芽試驗
白鵑梅種子帶翅,扁平;種皮紅褐色,種胚和胚乳白色;測定的種子直徑約4.7 mm,厚度約1.2 mm,種子千粒重10.18 g,種子生活力約為98.5%。
2.1.1溫度對白鵑梅種子萌發的影響在自然光照條件下,不同溫度處理下的白鵑梅種子萌發情況見表1。從表1可見,白鵑梅種子在溫度為20 ℃左右時的發芽率和發芽指數都較高。
2.1.2光照對白鵑梅種子萌發的影響在環境溫度為20 ℃的條件下,不同光照處理的白鵑梅種子萌發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在黑暗條件下,白鵑梅種子的發芽率為98%,略高于光暗交替條件下的94%,而且兩種光照處理下的種子發芽指數也是相差不多。因此不難看出,光照條件對白鵑梅種子萌發的影響不大。
2.1.3不同藥劑處理對白鵑梅種子萌發的影響據研究,利用藥劑處理種子可以改善種子內的化學特性,從而促進種子的萌發[1]。在環境溫度為20 ℃、每天光照9 h的條件下,將白鵑梅種子用不同濃度的KNO3、GA3進行處理,萌發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在試驗設置的處理組合中,以1 000 mg/L的GA3處理組合的白鵑梅種子發芽率最高,達到了96%,其次是以500 mg/L的GA3處理組合的種子,發芽率為92%。發芽率最低的是2 g/L KNO3處理組合的種子,為71%,遠低于清水對照的90%。此研究結果表明,白鵑梅種子不具有休眠過程,隨采隨播的發芽率可達90%以上,這與孫秀琴等[2]研究的結果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不同引起的。
2.2白鵑梅扦插試驗
2.2.1扦插生根率白鵑梅不同質地枝條扦插試驗的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硬枝扦插的生根率很低,生根率均在1.1%~4.4%,且極少數生根的插穗根系細弱,生長緩慢。而嫩枝扦插的生根率最高可達93.3%,并且在2個試驗點上效果穩定。
2.2.2嫩枝扦插的藥劑及適宜濃度ABT1號生根粉具有促進植物生根的作用,可以加速插穗對養分的吸收,并使光合作用增強,從而提高插穗的生根能力[3]。不同藥劑、不同濃度嫩枝扦插的試驗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不同藥劑處理對白鵑梅嫩枝扦插的生根率大部分具有明顯的促進效果,并且同一藥劑不同濃度處理對白鵑梅嫩枝扦插的生根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2.2.3扦插的適宜時間2009年11月下旬至2010年9月下旬,用當年生半木質化嫩枝進行扦插對比試驗,結果見表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時期扦插生根率的差異達到了極顯著水平,2010年6月22日和9月22日扦插的成活率差異不顯著(分別為0.33%和1.00%),它們與2009年11月22日扦插的成活率比較差異極顯著,與2010年3月22日扦插的成活率比較差異顯著。這表明白鵑梅的扦插在時間上以11月至次年的3月為宜,插穗生根能力隨采條母樹年齡的增加而下降,生根時間也相應延遲,這是由于樹木個體發育和生理上逐漸衰老所導致的[4]。
3討論
白鵑梅種子不存在休眠特性,可能與所生長的地域環境有關。其種子萌發受光照和溫度的影響,以溫度的影響最為明顯,最適宜的發芽溫度為20 ℃,這與一般種子的發芽最適宜溫度為25 ℃存在差異,顯然與白鵑梅的生長環境有關聯。白鵑梅種子用清水浸種24 h后播種,發芽率即可達到90%,而用1 000 mg/L赤霉素處理后發芽率更高,可達96%。不過在生產上,從節約成本的角度考慮,常規浸種完全可以滿足生產要求,無需特殊處理。
白鵑梅屬于扦插生根非常困難的樹種,研究表明,即使使用幼年母樹的一年生硬枝扦插生根也十分困難,用對生根具有促進作用的藥劑處理效果也不明顯。而采用嫩枝扦插,在全光照噴霧的條件下,用1 000 mg/L的萘乙酸處理插穗,生根率可達到84%以上。此種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可用于生產,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白鵑梅的扦插時間以頭年的11月至次年的1月為宜,此時為白鵑梅落葉之后、萌芽之前的一段時間,枝條養分充足,利于生根。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種子組,種子工作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186-188.
[2] 孫秀琴,安蒲瑗,李慶梅,等. 兩種灌木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J]. 林業科技通訊,1999(1):12-14.
[3] 雷進聲. 油茶扦插育苗試驗[J]. 林業調查規劃,2005,30(5):123-125.
[4] 涂炳坤,胡婉儀. 板栗扦插繁殖插穗生根特性的研究[J]. 林業科技通訊,1994(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