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黑頭羊是以麻城黑山羊和波爾山羊為雜交親本,經過導入雜交、橫交固定、建立基礎群階段,然后經3個世代群體的繼代選育,形成以502只母羊和31只公羊組成的黑頭白身、性能優秀的新品系群體。結果表明,3世代與0世代相比,6月齡體重公羊差異極顯著(P<0.01),母羊差異顯著(P<0.05),公、母羊體重隨世代呈增加的趨勢,公羊的選育進展明顯優于母羊。在體尺性狀方面,3世代與0世代相比,公、母羊體高、體長增加明顯(P<0.05),但2世代以后趨于穩定;各世代公、母羊胸圍、管圍出現逐代上升趨勢,但世代間差異變化不明顯(P>0.05)。肉用性能在0世代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
關鍵詞:湖北黑頭羊;生長發育;肉用性能;選育
中圖分類號:S826.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0-4235-03
A Preliminary Reoprt on Breeding of Hubei Blackhead Goats
SUO Xiao-jun,ZHANG Nian,LI Xiao-feng,XIONG Qi,YANG Qian-ping,CHEN Ming-xi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mbryo Engineering and Molecular Breeding,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Macheng black goats and Boer were selected as crossbreeding parents to breed Hubei blackhead goats. Through introductive hybridization, crossing fixed and setting up a core-based group, Hubei blackhead goats which consisted of 502 ewes and 31 ram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ree generations by mass sel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dy weight of the ram and ew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generations. The breeding progress of the ram was ahead of that of ewe. The weight of six-month old male and female goats in the 3rd gene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st generation of the same age(P<0.01, P<0.05). The height and body length of male and female goats in the 3rd generation had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1st generation of the same age(P<0.05), which remained stable after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chest girth and cannon circumference of each generation were rising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was insignificant among generations(P>0.05). Meat performance has been raised on the basis of the beginning gener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Key words: Hubei blackhead goa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eat performance; breeding
麻城黑山羊是我國著名的肉羊品種,具有早熟、繁殖力強、肉質好等特點。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安徽交界的大別山地區,以湖北省麻城地區較為集中[1]。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系統選育、粗放飼養、小群體近親繁育,導致麻城黑山羊生長緩慢、出欄周期長、群體生產性能變異大,嚴重制約了麻城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急需新的發展方向[2]。
麻城黑山羊肉質鮮嫩多汁,膻味輕。近年來,麻城黑山羊肉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已經為市場所認可,需求量日趨旺盛,在國內市場具有較高的聲譽;同時由于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黑山羊比白山羊更受消費者歡迎,因此選育一個兼顧毛色和肉用性能的新品系是發展和利用麻城黑山羊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是在麻城黑山羊種羊場和湖北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種羊場原有麻城黑山羊群體的基礎上,經雜交選育,初步形成了湖北黑頭羊群體,現將選育情況初報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選育模式
采用導入雜交模式。麻城黑山羊母羊導入波爾山羊血液,產生F1代,F1代中達到選擇標準的羊進行同質選配產生F2代,未達選擇標準的F2代的公母羊再與原基礎群的麻城黑山羊回交,獲得F3代。在F2代、F3代中選擇理想型個體進行橫交,從橫交后代中選擇優秀個體組成基礎群(0世代),再經過3個世代選育,初步形成湖北黑頭羊群體。
1.2選育目標與測定性狀
主選毛色和肉用性能。毛色:頭頸部為黑色,體軀部為白色;肉用性能:肉羊6~8月齡屠宰,胴體重達10 kg以上,屠宰率達48%以上。嚴格淘汰毛色、體重達不到標準的個體和適應性、生活力下降的個體,采用家系內個體綜合指數、世代間等量家系和同世代各家系內個體等量或相近的繼代繁育選留方法[3],采用系譜鑒定,以公羊為家系,各家系公羊四代內無血緣關系,母羊隨機分配到各家系,家系內公、母羊三代內無血緣關系,配種繁育下一世代,進行生長性狀(初生、3、6、12月齡的體重以及6月齡體尺)和6月齡肉用性能測定。
1.3飼養管理
試驗羊在同等條件下飼養管理,采取放牧與補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放牧為自然草地,補飼料有飼用玉米、紅薯藤、花生秸稈、稻草等。初生羔羊靠母乳喂養,自主采食后隨母群放牧,并實行補飼,3月齡斷奶。春、秋兩季分別預防注射羊三聯四防苗和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每季度驅蟲一次。
1.4 統計分析
數據統計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整理和分析,統計分析用SAS 6.12統計軟件,分別對0世代至3世代羊的生長發育、肉用性能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性檢驗,計算結果均以x±S表示。
2結果與分析
2.1外形體質
經過3個世代的繼代選育,湖北黑頭羊新品系的體型外貌趨于一致,頭頸部為黑色,體軀部為白色,部分羊有少量黑斑或黑色雜毛、背腰平直、四肢健壯、體軀豐滿、四肢端正、關節堅實、系部強、蹄端正、蹄質堅實。
2.2生長發育
2.2.1選育前后體重的變化早期生長發育與體重增長情況是反映羊只生活力和適應性的重要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選育后公、母羊初生重分別由0世代的2.27 kg和2.09 kg,增加到3世代的2.51 kg和2.31 kg;三個世代公、母羊初生體重平均選育進展分別為240 g和220 g,提高10.57%和10.53%。3、6、12月齡公、母羊體重隨世代呈增加的趨勢,公羊體重3世代比0世代同期體重分別提高了1.06 kg、2.90 kg、2.42 kg;母羊體重提高了0.82 kg、2.12 kg、1.78 kg,公羊的選育進展明顯優于母羊,其中6月齡代選育前后存在明顯差異(P<0.01,P<0.05)。
2.2.2選育前后體尺的變化從表2可以看出,3世代與0世代相比,公、母羊體高、體長增加明顯(P<0.05),有利于肉用性能提高,而第2、3世代山羊間無明顯變化(P>0.05),說明選育群2世代以后遞增較慢,差異不顯著,選育進展較為穩定;各世代公、母羊胸圍、管圍出現逐代上升趨勢,但世代間差異變化不明顯(P>0.05)。
2.2.3選育前后6月齡生長性狀變異系數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3世代公、母羊6月齡體重、體高、體長和胸圍的變異系數(C.V)與0世代相比均有變小,尤其是體重變異系數下降明顯,但管圍除外,說明采用世代選育獲得的第3世代公、母羊體型均勻整齊。
2.2.4選育前后肉用性能的變化從表4可以看出,主要肉用性能指標3世代較0世代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胴體重和屠宰率分別達10.41 kg和48.04%,達到預定選育目標。
3小結與討論
1)波爾山羊毛色為白色,頭頸部毛色特征為棕(紅)色,在額中至鼻端有一白色毛帶,波爾山羊頭頸部毛色特征受一個常染色體隱性基因控制[4],麻城黑山羊全身黑色,要在保留黑頭特征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山羊的生產性能,雜交育種是必需的途徑[5]。F1代毛色呈現波爾山羊的特征,以白色為主色,F2代出現毛色分離現象,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6],通過選擇黑頭白身個體組建基礎群(0世代),進行封閉的群體繼代選育能育成黑頭白身的肉羊新品系,但是山羊的毛色遺傳并非受一對基因控制,在選育過程中,加強毛色純度和黑色深度的選擇至關重要。目前,湖北黑頭羊新品系群體已選育至第3世代,選育群羊只頭頸部為黑色,體軀部為白色,被毛顏色趨于一致,品種整齊度大大提高,已初步形成由502只母羊和31只公羊組成的品系群體,今后研究重點是進行加大選擇強度,穩定黑頭白身毛色遺傳,提高種群的生產性能,為湖北黑頭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種群基礎。
2)本研究采用的開放式綜合育種戰略,拉開了選配父母本的遺傳距離,減少了近交增量,成為創造變異組合優秀基因型精英個體的有效途徑[7]。0世代經過連續3個世代的選育,生長性狀和肉用性能得到了較大提高,公羊初生重、6月齡體重分別由0世代2.27 kg和19.48 kg,增加到3世代的2.51 kg和22.38 kg,平均選育進展分別為240 g和2 900 g;母羊初生重、6月齡體重分別由0世代2.09 kg和17.53 kg,增加到3世代的2.31 kg和19.65 kg,平均選育進展分別為220 g和2 120 g,公羊的選育進展明顯優于母羊。湖北黑頭羊從0世代到3世代,公羊6月齡體高、體長均顯著高于母羊,表現出體高、體長在性別上顯著的差異;各世代間胸圍、管圍差異不明顯,肉用性能3世代較0世代略有提高,達到選育目標。
3)我國地方肉羊品種資源豐富、性能特點突出,有效利用和合理開發是保護地方山羊資源的重要途徑。利用地方山羊早熟、肉質好及引進山羊品種生長速度快、肉用性能好的特點培育新品系,越來越被生產所接受。本研究是在保證毛色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性能選育提高,注重選擇具有典型外貌特征的黑頭白身個體,提高外貌性狀的整齊性。目前選育存在主要的問題:由于兼顧毛色與肉用性能,本試驗選育群理想型個體可選擇范圍和數量受到一定限制,可開展分子育種技術研究,提高選留準確性,擴大育種群;3世代選育群體生長發育和肉用性能與父本(波爾山羊)[8]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常規放牧,或輔以補飼的條件下,湖北黑頭羊生長發育和肉用性能改善尚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可把提高選留準確性、加大選擇強度與改善培育條件結合起來,嚴格選育標準,開展營養需要研究,以加速新品種育成。
參考文獻:
[1] 丁山河,陳紅頌. 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2-125.
[2] 索效軍,張年,李曉峰,等. 麻城黑山羊及雜交后代的胴體品質與肉質特性[J]. 西北農業學報,2011(5):10-16.
[3] 張沅. 家畜育種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4] 李祥龍,鞏元芳,劉錚鑄,等. 波爾山羊頭頸部毛色特征以及黑色蹄色的遺傳方式[J]. 遺傳,2002(6):659-662.
[5] 黃勇富. 淺議西南地區肉用山羊雜交改良與種質創新模式[A],王健.第二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論文集[C].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176-181.
[6] 索效軍,陳明新,張年,等. 麻城黑山羊與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效果研究初報[J]. 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0):2507-2510.
[7] 李文輝,保國俊,黃殿選,等. 甘肅高山細毛羊優質毛品系選育研究[J]. 中國畜牧雜志, 2008(9):9-13.
[8] 張德新. 魯北白山羊與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效果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2005(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