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在對大邑縣食用菌產業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對比分析、描述性統計等方法分析了影響大邑縣食用菌安全供給的因素,論述了農業技術推廣3種創新模式:“政府+企業”、“政府+高校+企業”、“企業+協會+農戶”對大邑縣食用菌安全供給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推廣模式;創新;食用菌;安全供給
中圖分類號:F324.3;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4096-04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Pattern’s Innovation on Saf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Case Study on Edible Fungi in Dayi County of Chengdu
ZHANG Ji-qiua,REN Da-tingb
(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engdu 611134, China;
b.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s the bridge and link which can mak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 into re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Dayi count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 supply of edible fungi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Effects of thre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patterns such as “government + enterprise”,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 association + farmer” on edible fungi’s safe supply in Dayi county were discussed.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pattern; innovation; edible fungus; safe supply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需求不再以溫飽為首要條件,更多的是考慮食品安全以及營養要素合理搭配[1]。食用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食用菌新栽培的種類和深加工產品不斷地出現,產量不斷地增加,出口的前景廣闊,創匯金額不斷提高[2]。因此,食用菌產業的健康、良好發展,對食用菌質量和數量的安全供給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對食用菌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維持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創新是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前進的動力。鑒于此,本研究試圖研究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對食用菌數量安全供給的影響。
1文獻回顧
我國學者對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智華勇等[3]認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存在推廣體系斷層和推廣力度不夠等問題,改革迫在眉睫。丁振京等[4]研究表明,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轉軌滯后,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重科研、輕推廣,重產品、輕產業是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葉少平等[5]指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科研與推廣聯系不緊密、新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往往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必須進行改革。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6]研究發現,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著人員數量多、專業素質較差、經費嚴重不足、開展工作困難、管理體制不順、職能發揮不平衡、非政府部門的推廣機構參與度提高,但有局限性等問題。
在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方面,學者們也進行了研究。吳春梅等[7]認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主要采用政府主導型的推廣模式。林凌等[8]借鑒美國大學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制度”,指出建立以大學為中心和依托大學與聯邦政府和各級政府合作、以大學和基層縣推廣辦公室為兩大主體、覆蓋全國直到基層縣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美國實行的政府領導,以州立大學農學院為主體的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推廣模式如圖1。國務院于2006年8月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積極支持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張俊杰[9]認為,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的科教、人才優勢,建立高等農業院校科技推廣創新體系,對補充、完善我國現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曾福生等[10]分析了湖南省政府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運行機制與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的推廣模式運行機制(圖2、圖3)。于水[11]的分析表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為六大類:一是以政府農業部門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二是以大學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是附屬性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四是非政府性質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五是私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六是其他形式。
以上研究成果指出,在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中,政府、企業、高校、專業合作組織、農民都參與其中,并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并不是依靠某個單一主體就能完成的;建立以政府為指導,高校、龍頭企業為依托,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參與的技術推廣模式對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雖然已有的文獻充分肯定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價值和意義,并且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模式,推廣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推廣模式的創新進行了研究,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是如何推動一個產業的發展,內在作用機理是什么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欠缺。然而這些問題對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和促進農產品的安全供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大邑縣食用菌數量安全供給進行研究,探討影響食用菌數量安全供給的內在運行機制,試圖做出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促進食用菌安全供給的運行機制圖,以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農產品的安全供給提供一定的借鑒。
2大邑縣食用菌安全供給存在的問題
大邑縣食用菌產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成為成都市重要的食用菌產業基地,其食用菌產業已經形成了以雙孢蘑菇為主,多種食用菌菇類發展的格局。但是,由于早期大邑縣食用菌產業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導,存在經費短缺、推廣體系斷層等問題,再加上菇農受教育程度低,導致新技術的擴散速度慢,大大制約了食用菌生產。
2.1推廣經費短缺,服務功能難以增強
2003年以前,大邑縣由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推廣的力度。以往大邑縣采用的是“一張嘴,二條腿”的原始社會服務推廣手段,無法向菇農提供全面及時的信息,也無法向菇農傳授保證農產品安全的技術,致使食用菌的產量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2002年的總產不足2009年的一半。
2.2推廣體系斷層,技術服務難以到位
技術指導是提高食用菌產量的催化劑。大邑縣原來主要依靠引進福建技術員指導全縣的雙孢蘑菇生產,每年都會聘請福建的專家到大邑縣進行技術指導。但是福建技術在四川省氣候條件下有個適應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本地科研單位和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技術應用試驗示范尚未完成,種植戶就將新技術用于生產,致使食用菌的產量一直停滯不前,年產量維持在4萬t左右。
2.3農民素質偏低,新技術難以普及
離開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村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2]。大邑縣每年會對菇農進行培訓指導,但是由于指導強度不夠、密度不高,而且由于多數菇農受教育程度不高,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水平,對于新技術的掌握速度慢,菇農在種植過程中如果碰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由此很多菇農仍然憑借以往的經驗種植,科技指導就不能得到有效推廣,這也是制約大邑縣食用菌產量提高的一個方面。
3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對食用菌安全供給的影響
3.1大邑縣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對食用菌產量、產值的促進作用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在優化食用菌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大邑縣食用菌產業采用技術創新模式后,2009年與2002年相比,全縣食用菌種植戶由8 580戶增加到13 000戶;食用菌產量由3.8萬t增加到8.0萬t,產值由4.29億元增加到6.40億元;純收入由0.40億元增加到1.23億元。食用菌產量和產值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的作用不可忽視。
3.2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促進食用菌安全供給的運行機制分析
從2003年起,大邑縣采用的“政府+企業”、“政府+高校+企業”、“企業+協會+農戶”推廣模式有效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圖4為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促進食用菌安全供給的運行機制。在大邑縣采用的這3種模式中,“政府+企業”模式為食用菌產業提供資金、打開銷售市場,有了穩定的資金支持,食用菌生產出來后銷路不成問題,有效解決了食用菌的產銷問題。“政府+高校+企業”模式為食用菌發展提供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引進新的栽培方式,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產量。“企業+協會+農戶”推廣模式在食用菌技術推廣、降低農戶種植風險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激勵農戶種植積極性,從而促進食用菌產量。本研究接下來將根據大邑縣實際情況,對這3種模式是如何有效促進食用菌數量安全供給進行具體分析。
3.2.1“政府+企業”推廣模式對食用菌供給的促進作用為了實現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下縣企合作的農村科技服務新模式,大邑縣委、縣政府2003年引進了由福建裕隆集團和四川國投合資組建的四川蘭田食品有限公司。引進食用菌龍頭企業以后,龍頭企業為大邑縣食用菌的產業發展注入資金,在食用菌加工與銷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蘭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鮮蘑菇3.5萬t,生產鹽漬菇1.5萬t,罐頭菇2.0萬t,年產值達到2.5億元,年利潤2 000萬元,年出口蘑菇2.0萬t,創匯3 000萬美元。由于四川蘭田食品有限公司的銷售市場主要在海外,大邑縣食用菌的銷售不再成為阻礙,大大激勵了菇農的種植熱情,食用菌的產量急劇增加。
3.2.2“政府+高校+企業”推廣模式對食用菌供給的促進作用2000年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寶雞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時說“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是一個創舉,它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農民的對接,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對專家大院這一技術推廣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06年5月,在大邑縣霧山鄉建成了由大邑縣政府、四川蘭田企業與四川農業大學三方聯合興建的“成都市大邑縣蘭田食用菌專家大院”。這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食用菌科研基地,目的就是讓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促進食用菌產業大發展。
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在重點鄉鎮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定期進行技術指導,每年聘請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為菇農授課10多場(次),每年開展的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年均在100場(次)以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印發技術宣傳資料2萬余份,先后帶動了食用菌種植大戶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參與,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種植技術日臻成熟,食用菌產量不斷增加,品質不斷提升,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四川農業大學的科研成果在大邑縣的推廣和應用,為大邑縣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大邑縣也為四川農業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雙方合作為大邑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在四川農業大學的技術指導以及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大力扶持下,大邑縣引進了高棚蘑菇栽培技術。2007年立項建設“大邑縣標準化菇房建設”項目,以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委托貸款的方式,建設4 599座磚混標準化菇房,總投資2.58億元。2006年大邑縣食用菌栽培設施及相關產量如圖5(數據來源于大邑縣農業局和科技局)。高棚蘑菇的產量與另外3種栽培技術相比,處于領先地位。
3.2.3“企業+協會+農戶”推廣模式對大邑縣食用菌供給的促進作用大邑縣采用了以公司為龍頭,以協會為紐帶,以公司加農戶為主要發展模式,以點帶面,全力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近幾年來,大邑縣從縣、鄉兩級分別成立了大邑縣食用菌協會、韓場食用菌協會、蔡場食用菌協會、蘭田社區農業服務公司、三岔永樂農業服務公司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采取“協會(公司)+農戶”的形式,由農戶出土地、勞力和食用菌原料,協會(公司)協助建大棚或高棚,制種戶提供菌種和技術,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利潤分成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菇農售菇的市場風險,推動了產業的持續發展。
同時,專業合作組織還組織會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選派技術能手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短期培訓;“請進來”——聘請專家定期到現場講課。這種方式引進了新的食用菌種類,如大球蓋菇、茶樹菇、姬松茸、白靈菇等,通過規模化栽培,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優勢產品,有力地促進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2009年大邑縣栽培食用菌種類的產量與產值如圖6(數據來源于大邑縣農業局和科技局)。從圖6可以看出,大邑縣主要栽種的雙孢蘑菇產量、產值都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引進的新品種產量、產值也在急劇上升,在大邑縣食用菌產量的上升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4結論與政策建議
4.1結論
以上研究表明,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在大邑縣食用菌發展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大邑縣食用菌發展中存在的推廣經費短缺、推廣體系服務功能難以實現,以及由于農戶素質偏低對先進技術難以應用而導致的食用菌產量停滯不前的問題。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不僅改進了大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弊端,而且對整個大邑縣食用菌產業整體制度結構的調整以及食用菌產量、產值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邑縣食用菌的生產、銷售等問題,在大邑縣食用菌數量安全供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整個大邑縣食用菌的發展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技術推廣模式創新運用到其他產業以及其他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4.2政策建議
4.2.1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在現有的條件和基礎上,大邑縣還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和技術推廣服務機構,針對本地食用菌產業中的具體品種和技術問題開展研發、技術推廣和科技服務工作,為全縣食用菌產業提供有效的且可持續的技術支撐。
4.2.2增加農業技術投入,積極探索食用菌產業化發展道路縣委、縣政府繼續加大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資金和技術實力強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發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工藝,同時,也可鼓勵普通的生產戶以股份制組建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通過由小到大的發展,逐漸將分散生產的菇農組織起來,實現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4.2.3引進新的加工企業,促進食用菌加工多樣化目前,大邑縣食用菌加工主要以蘭田、天億蘑菇罐頭生產加工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外,一旦國外訂單減少,大邑縣的生產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應積極引進其他生產加工企業對食用菌進行精加工,如生產食用菌浸膏等的企業,以此來促進食用菌加工的多樣化,保持食用菌產業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蘭良程.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5):205-208.
[2] 張士義,唐玉平,劉娜.我國目前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意義及方向[J].農業經濟,2007(6):23-24.
[3] 智華勇,黃季焜,張德亮.不同管理體制下政府投入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從事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7(7):66-74.
[4] 丁振京,楊亞梅.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及存在問題[J].農業科技管理,2000(5):31-34.
[5] 葉少平,李明.日本農業推廣經驗對我國入世后的啟示[J].農村經濟,2002(9):56-57.
[6]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5(2):46-54.
[7] 吳春梅,陳文科.農業技術推廣領域中的政府支持與公共服務職能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4(2):127-131.
[8] 林凌,劉世慶.高等教育要更好地為農村發展服務——借鑒美國大學的“農業推廣服務制度”[J].理論前沿,2000(16):17-20.
[9] 張俊杰.高等農業院校科技推廣創新體系的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10] 曾福生,劉戰平.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析與優化[J]. 農業技術經濟,2006(2):56-61.
[11] 于水.中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6):21-23.
[12] 車治. 關于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7(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