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了新疆400個農戶家庭的非正規金融借貸數據,從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總體趨勢、利率、期限和手續4個方面分析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行為特征,總結了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特點。
關鍵詞: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行為;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4103-03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n Credit Behavior of Informal Rural Finance in Xinjiang
HUANG Wen-sheng1,2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2.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2,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redit behavior from four aspects of general trend, interest rate, duration and procedures based on 2009 data from 400 rural households in Xinjiang was analyzed, and the features of informal rural finance in Xinjiang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Xinjiang; informal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path;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新疆作為一個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農業大省(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新疆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近年來新疆農戶資金需求旺盛,84%的中小涉農企業存在資金缺口,監測樣本農戶的非正規金融借貸額度增長顯著。目前,新疆的農村非正規金融處于一種非公開的狀態,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導和有力的監管,導致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矛盾和糾紛逐步凸顯。探索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行為的特征,規范和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健康發展,對于維護新疆政治社會穩定,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促進農戶持續增收,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課題組成員于2009年7、8月對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實地調研。發放樣本問卷共400份,剔除無效問卷18份,有效問卷為382份。
1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行為的特征分析
1.1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總體趨勢
在382個調查樣本中,有272戶發生了資金借貸行為,占樣本農戶的71.20%,其中有過非正規金融借貸的農戶為173戶,占樣本農戶的45.29%。在2005-2008年4年期間,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呈現出4種明顯的趨勢:一是非正規金融借貸發生率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32.18%上升到2008年的45.29%,4年內上升了40.74%。二是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頻率(戶均借貸次數)上升,由2005年的0.88次/年增加到2008年的1.92次/年,4年內提高了118.18%。三是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資金總規模逐年增大,由2005年的11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73萬元。四是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占農戶總借入資金的比例從2007年后呈現下降趨勢,由2005年的58.99%上升到2006年的60.21%[1],在2007和2008年分別下降到55.87%和47.86%(表1)。
1.2農戶非正規金融的借貸利率
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利率整體水平并不高,無息借貸的比例高達19.07%,月息20厘(年利率24%)以上的高息借貸只占14.83%,絕大部分月息分布在10~20厘(年利率在12%~24%)。由于新疆少數民族居多,特別是農村地區具有典型的伊斯蘭特征,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而言,穆斯林群眾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認為發放有息貸款有違教法,并且不允許發放高利貸[2,3],所以穆斯林群眾之間發生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無息借貸,宗教氣氛越濃厚的地方這種現象越明顯。以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與南疆西南部經濟帶為例,天山北坡經濟帶一方面由于經濟比較發達,農村非正規金融是全疆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另一方面該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相對較少,農村非正規金融幾乎沒有無息借貸的現象,借貸利率明顯高于全疆其他地區,借貸利率在月息20厘以上的占該地區借貸總額的19.30%。南疆西南地區是新疆少數民族主要聚集的地區,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該地區的借貸利率明顯偏低,70.00%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都是無息的,只有30.00%借貸收取較低的利率,一般月息在5~10厘(年利率6%~12%),幾乎沒有高利貸現象。
1.3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的期限
以農戶家庭為基礎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通常具有臨時性的特點,一般借貸期限不長。70.07%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期限都在1年以下,6~12個月的借貸期限成為非正規金融借貸的主流,1~2年的借貸期限只占5.56%,借貸期限在2年以上的占16.67%,無固定期限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東疆地區(主要是吐魯番地區)和南疆西南部經濟帶占有一定的比例(圖1)。從理論上借貸期限和借貸用途有某種對應關系,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主要用途是日常周轉性和用于生產生活必需品的購置,決定了不可能像大規模生產借貸那樣具有長期性。借貸期限較長的通常為生意投資或建房等項目而發生的借貸,由于資金的周轉時間較長,因此借貸的期限也比較長。
1.4農戶非正規金融借貸的手續
新疆由于受到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屬于典型的綠洲經濟,具有較強的封閉性,要素流動性較差,使得綠洲經濟規模小而內向,自然經濟的色彩較為濃厚。生活在同一片綠洲中的少數民族,受共同的伊斯蘭文化影響,地緣和血緣關系更為濃厚,而且非正規金融借貸大多發生在親戚、朋友、鄰里之間,所以發生在新疆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多屬于信用融資,比例高達90.63%,采用抵押和擔保等方式的只有8.6%左右。在非正規金融借貸中,有49.42%的立有字據,主要是借條的形式,并沒有統一的格式要求。53.00%的被調查者表示即使沒有字據也不會擔心資金的收回,所以在非正規金融借貸中有41.21%采取口頭協議的方式。調查結果也顯示,在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中是否違約與是否立有字據不存在相關關系。
2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特點
2.1資金的可獲得性高
由于伊斯蘭教義規定禁止獲取利息,穆斯林群眾認為存款的利息是非法收入,自己用了也是“非法的”,施舍給別人也不記善功,最好把資金施給親屬中的貧困者[2]。因此,穆斯林群眾存款的目的大多不是為了獲得利息收入,甚至在南疆西南部經濟帶很多穆斯林群眾為了不產生利息而不存款,導致手頭現金相對較多,為農村非正規金融提供了大量的及時可用資金。
2.2借貸比較頻繁
由于伊斯蘭教鼓勵適度消費,反對過分節儉,穆斯林群眾雖然平時對生活用品的要求并不高,但婚喪嫁娶等消費支出比較大,在收入水平大體相當的情況下,穆斯林群眾對汽車、房屋等商品的消費意愿相對較強,用于未來保障性存款的意愿較為薄弱,消費傾向比較高。因此,當急需用錢時,大多通過非正規金融借貸的方式籌集資金,借貸行為較為頻繁。
2.3借貸利率整體水平較低
伊斯蘭文化倡導天下穆斯林是一家,都是兄弟,認為借貸是加強人際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既相互幫助解決困難,又可以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仁慈,反對把借貸作為謀生的手段,一切形式的利息都是伊斯蘭文化所不容的,但如果貸方在提供資金時并未提出加利的條件,而借方償還的資金比所借資金數量更多,那么這樣的行為被視為自愿報恩,是在許可之中的。在穆斯林群眾中,如果從事高利貸形式的借貸活動,就會受到伊斯蘭教義和周圍穆斯林群眾的譴責。所以,穆斯林群眾之間發生的非正規金融借貸不收取利息的現象十分普遍。
2.4出現了專門服務于金融借貸的中介人
一方面,隨著農村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機構網點大量撤并,為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提供了較好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村金融排斥,使得一部分群眾通過農村非正規金融來滿足資金需求。在此市場環境下,新疆昌吉地區出現了專門為他人借款牽線搭橋的中介人。與“地下錢莊”不同的是,這些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中介人“不存不貸”,僅為借貸者提供信息服務,偶爾也為借款人提供擔保,按借款金額的0.5%~1.0%收取手續費。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市場中介人的出現,映射了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繁榮。
2.5借貸用途由生活型向生存型轉變
隨著生活理念的不斷更新,農戶中有“小富即安”思想的人越來越少,“借錢生錢”的人不斷增多。以經濟較發達的天山北坡經濟帶為例,根據以前的調查資料,農戶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用途主要是就醫、子女上學、建房、婚喪嫁娶等臨時性生活急需,比例占到70%;購買農資、農機等生產經營型借款僅占到20%,其他借款占到10%。從本次調查來看,生活消費型借貸僅占到12.79%,生產經營性借貸占87.21%。農村非正規金融渠道資金正向生產精英聚集。特別是在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比較活躍的新疆昌吉地區的瑪納斯縣,許多農戶都在銀行貸款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來擴大農業生產,許多農戶由原來的普通農戶發展成為農民企業家,資產由幾萬元增長到幾千萬元[4]。
3結論
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與內地傳統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相比在運行機理、借貸形式及特征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區別[5]。在當前新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地處我國西北地區且基本屬于少、邊、窮地區的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更需要政府通過完善政策和法制建設來規范、引導和扶持,進一步發揮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補缺”作用及加快新疆各民族脫貧致富的推動作用,進而促進新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堅,譯.古蘭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 馬玉秀.伊斯蘭信用經濟思想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3):75-80.
[3] 王曙光.民間金融的演變和走勢[J].銀行家,2009(2):117-118.
[4] 顏志杰,張林秀,張兵.中國農戶信貸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4):2-8.
[5] 吳少新,王國紅.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履約機制與管制政策研究[J].財貿經濟,2007(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