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培訓目的的模糊性,重視農村務工勞動力的培訓而輕視務農勞動力的培訓;培訓投入主體的模糊性,政府投入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導致資金使用的效率低;培訓內容的模糊性,就業培訓多而創業培訓少,就業培訓層次低;培訓對象的模糊性,包括年齡錯位、職業錯位和區域錯位。只有澄清這些認識,才能提高培訓質量,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培訓;模糊性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4092-04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in Rural Labor Force Training
HAO Ji-wei
(Business School,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Henan,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vague ideas about the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ining purpose is ambiguous,the migrant rural labor force is focused on and the rural labor force in agriculture is neglected. Investors are ambiguous.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investment, resulting in low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unds. The training content is ambiguous. Job training is as many times as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job training is in low levels. Trainees are ambiguous, including age dislocation, professional dislocation and regional dislocation. Only after clarifying these views, it could be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nd provide high quality workfor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 training; ambiguity
Piore[1]的勞動市場分割理論將勞動力市場分成第一市場和第二市場(即二元勞動力市場體系)。第一市場是技能勞動力市場,工資較高,勞動條件較好,崗位有保障,職業前景良好,求職者往往受過良好教育、出身于富裕家庭;第二市場往往是非技能勞動者市場,工資較低,工作條件差,工作具有不穩定性和暫時性,求職者往往是窮人、年輕人、移民和婦女等。
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對農民工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輸出為主加快向技能型和復合型為主轉變。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需求可以分為內源需求和外生需求[2]。有文化技術的勞動者才能在城市得到就業機會,找到報酬高而體面的工作,才能在城市站住腳。這種現實推動了已經外出或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從外生需求來看,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低,不但使大量農村外出勞動力無法被城市用工部門所吸納,同時城市工業化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也沒有得到滿足,這將會給我國工業化的進程造成障礙,最終也必然會影響到城市化目標的實現。為了使我國工業化發展有足夠的高素質勞動力保障,早日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但在現實中,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需要澄清,以利于更好地對其進行培訓,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和針對性,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人力資源。
1培訓目的的模糊性分析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實現農民在城鎮穩定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增強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2004年開始,農業部、財政部等6個部門共同啟動實施陽光工程,開展農村勞動力非農職業技能培訓。此外,政府提供一部分人力和物力也在一些農民工輸出和輸入地對農民工進行長期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如“長三角培訓計劃”等[3]。但是,將農村務農勞動力排除在外研究農村勞動力培訓顯然是不妥當的,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僅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一部分,事實上,從中央到地方對農村務農勞動力的培訓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目前平均每1 000名農業勞動力中只有6.4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我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勞動力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而荷蘭在工業化起飛階段時90%的農民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12%畢業于高等院校;前西德35歲以下的農民中,70%以上受過農業職業教育,35歲以上的農民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也高達50%[4]。面對21世紀農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現代農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如不及時提高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將會嚴重制約我國21世紀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工業化進程中適時地減少農民、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人口老齡化問題無疑將會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將會導致農村勞動力供給結構的失衡,即適齡勞動人口在農村勞動力構成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減少,老齡人口和婦女勞力所占比重急劇增加的傾向將會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研究農村勞動力培訓,一定不能厚此薄彼,要統籌兼顧,不能因為注重務工農民的培訓而忽視務農農民的培訓;不能因為注重外出務工而忽視農業生產鄉村經濟的發展,兩者同等重要。要在大力培訓務工農民的同時,抓好在家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國策。
2培訓投入主體的模糊性分析
對于培訓的重要性,大家都有充分的認識。但是,農村勞動力培訓到底誰來買單,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力培訓是農民個人的事情,其本質是增加收入問題,主體只能是農村勞動力自己。我國同一地區中,農民的收入水平往往很不相同,主要是農民個人本身的情況不同造成的。具體原因可能是勤奮程度、創業精神、身體狀況和家庭負擔等。每個具體的農戶要想提高收入,主要途徑都是發揮農業內部的潛力,如進行結構調整,從事第二、三產業,或者外出務工等。而這些途徑實現的程度如何,主要是靠農村勞動力自身的努力[5]。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政府為主體來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因為這事關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面對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崗位,從而提高收入。由于發展層次比較低,我國大部分企業不可能對其招聘的農民工進行有效的職業培訓,而農民工自己一般無經濟實力到專門機構去培訓。
根據羅爾斯主義觀的第二原則,即差別原則,政府有義務為農民工實施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改善他們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培訓屬于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共同行為,但更多地強調政府的行為,普遍重視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把它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與此同時,在政府培訓的操作方式上,培訓資金多頭管理現象非常突出。據調查,涉及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部門除財政外,各級農村工作辦公室、農業部門、政府扶貧辦公室、林業部門、水利部門、科技部門、工會、團委、婦聯、殘疾人聯合會等部門都有自己的培訓任務和培訓渠道[6]。由此帶來資金分散、多頭管理、部門利益傾向嚴重等問題,而且每個部門的培訓資金標準和使用方式各自為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訓市場的混亂和被培訓者的迷茫,同時增大了組織運行成本,造成了一定的體制性流失,致使財政性資金的整合和引導作用被削弱。
3培訓內容的模糊性分析
培訓內容的模糊性分析主要表現在就業培訓多而創業培訓少。比如陽光工程2009年度計劃培訓300萬人,而關于農民創業的培訓計劃只有2萬人。這一比例非常之低。
在現實中,存在著一種片面的認識,即認為高新技術是創業支持的重點,所以各級政府普遍支持高新技術,而農民創業大多屬于非技術、低技術和中等技術,這樣嚴重打擊了農民的創業積極性。實際上,這些往往是創業經濟的基礎,因為高新技術所需的資本,也要靠其他方面的創新來提供,因為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尤其是高新技術創新,投資和獲得利潤之間的間隔最長。
人們幾乎已經形成所謂的“共識”,即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只能作為打工者而存在,這顯然是低估了農村勞動力的潛質,其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在許多人看來,所謂企業家努力或企業家精神,似乎與農民沒有任何關聯。實際上,培訓內容的模糊性顯示了政府政策的限度。體現在政府就業、培訓服務的有效性逐漸受到質疑,接受培訓所獲技能與滿足就業之間的鴻溝、招工難與農民工就業難并存[7]。
4培訓對象的模糊性分析
培訓對象的模糊性分析指的是培訓指向不具有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年齡錯位
整體來講,當前18~35歲的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都接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比較容易轉移到城市的工業部門,而他們對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們不愿意務農,這也是目前農村留守人員被稱為“386199部隊”的原因。而反觀35~55歲的農村勞動力,由于文化素質的限制,他們并不能很順利地向現代非農產業轉移。我國農村35~55歲的中年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整體中所占比重相當大,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統計,約占農村總人口的28.73%。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壓力也最大。這一群體,由于生活的實際,他們比年輕人更注重資本的積累,他們的收入狀況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更大。然而,本身素質以及年齡的約束,使得很少有企業愿意接收他們,客觀現實決定了他們只能更多地向第三產業的技術要求不高的行業轉移。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的不同需求,培訓的作用并未在這方面體現出來,即35歲以下的青年勞動力更傾向于工業部門,對學習和培訓的興趣可能更大一些;但中年農村勞動力由于自身的一些特點,認為學習成本較高,所以興趣不大。這也是我們看到在培訓機構里面多是青年人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年農村勞動力不需要培訓,換言之,是培訓機構對他們的需求心理研究不足,所以導致在培訓時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均是針對年輕人的,很少有針對中年人特點設計的培訓,這是一個誤區,這樣做不但耽誤了農村勞動力自身,而且培訓機構也失去了一塊很大的市場。而這種錯位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劉國永[8]的研究表明,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成人教育,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普遍存在目標單一、專業設置老化、課程范圍狹窄、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城鄉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需要的實際。這也是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面臨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困難。據調查,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技能與其所從事的崗位工作相適應的僅占15.28%,基本適應的也只有14.60%,而不適應的高達70.12%。
4.2職業錯位
職業錯位概括起來就是轉移培訓第二產業的多、第三產業的少;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培訓的多,而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培訓的少。
以陽光工程為例,2004年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250萬人,但相對于2004年我國10 260萬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來說,培訓面只有2.4%,大量未經過培訓轉移的農民,由于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缺乏,只能從事一些收入相對較低的繁重體力勞動。根據調查,農民要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培訓時間基本要達到3個月,經費一般在800~
1 200元,2004年陽光工程按人均100元補貼,補貼標準明顯偏低,很多地方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很難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難以調動農民的參訓積極性。
陽光工程培訓的專業設置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培訓機構由于培訓條件限制,有些專業無法開課,培訓數量也跟不上。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產業的升級換代,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部地區為例,第二產業開設的專業(加工制造、工程建設)占多數(表1),出現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為80.36%,第三產業開設專業(家政保健、餐飲旅游、社區服務、商業經營)出現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僅為19.64%。
而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各種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低層次的工作崗位處于飽和狀態。而工業化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一線技術工人,近期的“民工荒”實質上是“技工荒”。我國與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前相比,第二產業出現了下滑的現象。從第二產業在業人口的行業構成及變動來看,我國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從業人員比重顯著超過發達國家,而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重工業,特別是交通運輸業、設備制造業和電氣、電子及通訊機械制造業則顯著低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占產業工人總數的80%,初級技工只占20%,我國恰恰相反,中高級技工所占比例與計劃經濟時代都相去甚遠,工人隊伍的總體技能已出現較大滑坡[9]。目前,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生產技術革新、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完成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實現從“裝備中國”到“中國裝備”的飛躍,需要一支就業穩定、素質過硬的現代產業工人隊伍作為支撐。
因此,必須擴大培訓規模,提升專業設置層次,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職業的穩定性,提高補貼標準以調動他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并通過依托市場調節和政策引導,實現農村勞動力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
4.3區域錯位
區域錯位即是輸出地培訓還是輸入地培訓的問題。還是以陽光工程為例,其培訓任務下達文件都明確表明是輸出地培訓,實際上就是主要由中西部地區負責勞動力的培訓問題,這與實際的流動狀況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多呈現出單向流動的特征,即由中西部向東部流動的特征。據調查,在農村勞動力總的跨省流動結構中,82%的勞動力流向了東部地區,有10%的勞動力流向了中部地區,僅有8%的勞動力流向了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勞動力占總的流動人口的比例只有3%。
從現狀來看,目前我國的農村外出勞動力教育培訓一般采取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培訓為主的模式。但從現實來看,輸出地大多是人口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基礎較差,思想觀念和教育水平落后,其支付能力受到限制,同時,輸出地對輸入地的勞動力需求信息掌握不充分,這造成輸出地教育培訓模式存在先天不足。所以這一模式普遍存在著教育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的問題。
5結論與建議
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模糊性使得許多農村勞動力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培訓,要么在城市中成為匆匆過客,要么在農村成為一個不懂多少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農民,其收入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所以,在強調農村務工勞動力培訓的同時,也要加強務農勞動力的培訓工作;建立和健全培訓分攤機制,政府應在資金的集約使用上下功夫,并盡力引導社會資本和個人資本的進入;培訓工作進一步細化,要調整培訓的年齡結構、職業結構、區域結構和變輸出地培訓為主為輸入地培訓為主,以增強勞動力培訓的針對性;逐步提高對農村勞動力的創業培訓比例,鼓勵更多農民發揮其創造才能。
只有這樣,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才可以產生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為城市化、工業化培養高素質產業后備軍,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為農業、農村提供懂科技、善創新的新型農民,加快農民增收步伐,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參考文獻:
[1] PIORE M J. The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in The State and the Poor: Cambridge Mass Winthrop,1970.
[2] 金沙.從回流看農村外出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一個回流的推拉模型解釋[J]. 開發研究,2009(1):109-111.
[3] 宋麗智,胡宏兵.我國農民工培訓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問題,2005(10):45-47.
[4] 紀韶.中國農民工流動就業現狀的實證研究——對2004-2005年我國14個省調研數據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4):25-29.
[5] 柯炳生.關于新農村建設中政府職能的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06(6):12-13.
[6] 徐薇,張鳴鳴.構建農村勞動力培訓長效機制的政策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6(4):97-100.
[7] 郁建興,高翔.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政府與市場、社會: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2009(6):89-103.
[8] 劉國永.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踐與政策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8(4):43-49.
[9] 劉奇,周霄. 讓農民不當農民 讓農民當好農民 讓農民兼當農民——引導農民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的思考[J].發展,2008(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