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篩選出適合湖北省種植的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早熟品種,對引進的7個品種安排5個冬種點進行了適應性、豐產性和抗逆性的種植考察試驗。結果表明,春薯4號因生育期適中、產量最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強,可作為早熟品種在湖北省示范推廣;克新21因生育期早、單薯重和商品薯率高,可作為湖北省的早熟馬鈴薯補充品種;DE03-79-1、YS301兩個品種產量高、抗病性強,但生育期較長,可作為中晚熟品種在山區示范種植。
關鍵詞: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新品種;生育期;產量;抗性;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32;S5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3913-03
Performance of Newly Introduced Potato Varieties in Hubei Province
YU Gui-xian,LEI Chang-yun,YU Wen-chang,HAN Qing-zhong,GONG Hong-bo,WEI Jian-jun,
JIA Ping-an,ZHANG Ji-xin,LONG Wen-l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early potato varieties suitable for Hubei Province, seven newly introduced varieties were planted in five winter planting areas to test their adaptability, output and resist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ring Potato No. 4, with moderate growth period,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and excellent disease resistance, could be used as an early potato variety in Hubei Province; Kexin No.21, with short growth period, big potato tube and the highest goods ratio, could be used as a complement of early potato; DE03-79-1 and YS301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the mountain areas as middle or late-maturing varieties.
Key words: potato(Solanum tuberosum L.); new variety; growth period; yield; resistance; Hubei province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湖北省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近33萬hm2。從2009年開始,湖北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發展馬鈴薯種植,使全省馬鈴薯生產得到突破性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1]。但是湖北省馬鈴薯生產卻面臨著專用品種短缺,目前大面積種植的早熟品種仍然以費烏瑞它為主,品種單一的現狀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需求,嚴重制約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2,3]。為了尋求適合丘陵平原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早熟品種,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于2009年冬季引進7個品種在湖北省東部、中部和西部的蘄春縣、潛江市、襄陽市的襄城區、十堰市的房縣、宜昌市的點軍區開展了冬種試驗,旨在考察引進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抗逆性等綜合性狀,為馬鈴薯品種定向提供科學依據。
1參試品種與試驗設計
1.1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7個:春薯4號(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提供);克新16、克新21(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提供);克新優系(湖北省農豐薯業公司提供);YS301、DE03-79-1、DE03-34-7(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對照品種為費烏瑞它(各試驗點自備)。
1.2試驗設計
試驗分別安排5個試點,各試點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5 m2(5.4 m×2.5 m),壟作栽培,地膜覆蓋,等行種植,株行距0.3 m×0.5 m,每小區種植90穴,種植密度為6.7萬株/hm2,試驗田四周種植參試品種作為保護行。各試點每公頃均底施腐熟農家肥22.5 t、45%(質量分數)硫酸鉀型復合肥750 kg、尿素150 kg和50%(質量分數)硫酸鉀300 kg。各試點的基本情況和管理情況詳見表1。
1.3測定方法
試驗各處理定株、定期觀察記載株高、主莖數、生育期等。收獲時記載各小區收獲穴數,并實測各小區產量,考察商品薯率和單穴結薯數、單穴塊莖重等。對各處理的產量進行一年多點方差分析,對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主要經濟性狀取各試點的算術平均數。因2010年3月湖北省氣候異常,十堰、蘄春兩個試點的部分品種出苗率極低,所得數據不能真實反映品種的特征特性,故在分析時只采納了宜昌、襄陽、潛江3個試點的數據。疫病鑒定由宜昌試點按國內通行的9級標準觀察記載。
2結果與分析
2.1各參試品種的生物學特性
從表2結果看出:①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均比對照品種長,以YS301的最長,100 d以上的有DE03-79-1和YS301,90~100 d的有DE03-34-7,其他4個品種均在80 d左右。②各參試品種的出苗率都達到80%以上,以YS301最高,達到93.0%,除克新21和DE03-34-7外,其他品種均在90%左右。③各參試品種的主莖數差異較大,只有DE03-79-1和YS301比對照多,以YS301的最多,達6.2個,其余的均比對照少。④各參試品種的株高均比對照高,以YS301最高,達到70 cm以上的有DE03-79-1、DE03-34-7和YS301,達到60 cm的有春薯4號,在50 cm左右的有克新21和克新16,克新優系接近40 cm。⑤各參試品種的長勢均較強,匍匐莖除克新優系較長外,其他品種均較短,說明結薯集中性都較好。同時與對照相比,薯皮都略麻,除DE03-79-1的為白色外,其他品種均呈黃色。薯形、肉色和芽眼深淺因品種而異,芽眼只有春薯4號較深。
2.2各參試品種的抗性分析
試驗重點觀察了參試品種的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發生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DE03-79-1、DE03-34-7和YS301 3個品種均沒有發生晚疫病,春薯4號和克新21的病指較低,但克新優系與對照一樣,發病早、發病重。同時所有參試品種均發生了早疫病,感病程度與晚疫病的表現一致。從表3還可以看出,DE03-79-1、DE03-34-7和YS301表現出高抗早疫病和晚疫病,其次是克新21和春薯4號的抗性較強,克新優系表現出高感早疫病和晚疫病。
2.3各參試品種的產量分析
從表4可看出:①單穴塊莖數為4.7~11.3個,以YS301的最多,克新優系的最少,只有DE03-79-1、YS301和春薯4號比對照高,其他品種均比對照低。②平均單薯重以克新21最高,達77.9 g,除DE03-79-1和YS301比對照低以外,其余均比對照高,且都在50 g以上。③大中薯率以克新21最高,高達83.5%,其次是春薯4號,其余品種均比對照低。④產量以春薯4號為最高,達32 169.0 kg/hm2,比對照增產39.3%,其次是DE03-79-1和YS301,增產幅度都在25%以上,但以克新優系的最低,比對照減產19.2%。參試品種的產量位次為春薯4號>DE03-79-1>YS301>費烏瑞它(CK)>DE03-34-7>克新21>克新16>克新優系。
經過對各品種產量進行一年多點方差分析(表5),品種、試點、品種×試點之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各參試品種的產量、各試點的生態因子和土壤肥力等因素都有顯著差異,說明各品種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存在著顯著差異。但試點內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各試點試驗誤差控制得較好。
通過進一步對各品種的平均產量進行多重比較(表6),春薯4號的產量顯著高于除DE03-79-1以外的其他品種,且春薯4號、DE03-79-1和YS301的產量均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而克新優系的產量卻極顯著低于對照,但春薯4號與DE03-79-1、DE03-79-1與YS301、DE03-34-7和克新21與對照、克新16與克新優系之間差異均不顯著。
3小結與討論
綜合以上結果,春薯4號生長勢強、產量最高、商品性優、單薯重均優于對照,加上生育期較為適中,可作為早熟馬鈴薯品種在湖北省示范推廣;克新21與對照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單薯重、大中薯率、抗病性等都明顯優于對照,可作為湖北省早熟馬鈴薯的補充品種;DE03-79-1和YS301的產量、抗病性均極顯著優于對照,但生育期較長,可作為中晚熟品種結合種植用途在山區示范種植。其他品種的產量和抗病性與對照相比不具備優勢,需要進一步進行試驗。
由于本試驗對引進的品種僅試種了1年,加上試種過程中遇到災害性天氣,對試驗數據的準確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病害的調查范圍和調查時間有限,抗病性無法做出準確的評價,需要繼續開展多年多點的種植試驗后才能對引進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抗逆性做出準確評價。同時,湖北省應結合生產實際,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長效機制,有目的、有計劃地從全國相關科研院所和國際馬鈴薯組織多引進馬鈴薯優良品種和種質資源[4],以培育和篩選出適應湖北省種植的各類馬鈴薯專用品種。
參考文獻:
[1] 余貴先,雷昌云,劉克文,等. 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成效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2):483-485.
[2] 屈冬玉,金黎平,謝開云,等.中國馬鈴薯產業10年回顧[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 孫慧生.馬鈴薯育種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 劉長臣,劉喜才,張麗娟,等.馬鈴薯國外引種的探討和建議[J].中國馬鈴薯,2010,24(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