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1958~2009年那曲地區山羊的統計資料,分析了那曲地區山羊數量變化的特征和規律。結果表明,那曲地區山羊數量占畜群比例在16%~23%之間,山羊數量占畜群比例呈上升趨勢;畜種群結構的調整已經達到“發展牦牛(含黃牛),適度發展山羊,減少綿羊,控制馬”的總體原則,為那曲地區畜牧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山羊;資源調查;那曲地區
中圖分類號:S827.8+3;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4007-03
Surve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Goat Resources in Naqu Prefectur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REN Zi-li1,ZHAO Yan-ling1,CIREN La-mu1,ZHAXI De-ji2,LI Long1,BIAN Ci1,LIU Suo-zhu1,CHAMBA Yang-zom1
(1.Faculty of Animal Science, Tibet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Linzhi 860000,Tibet,China;
2. Naqu General Populization St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Technology, Naqu 852000,Tibet,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qu goats’ quantity change we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s in Naqu goat between 1958 and 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goats was between 16% and 23% in proportion to total livestocks in Naqu, and trended to increase.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or livestock population had been reached the general principle for developing yak (including cattle), moderately developing goats, reducing sheep and controling horse,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Naqu.
Key words: goat; resource survey; Naqu prefecture
那曲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全地區地勢為西高、中平、東低,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崗底斯山脈之間,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全地區轄11個縣區,114個鄉鎮(25個鎮、89個鄉),1 190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3萬人,是傳統的純牧業地區。草地是38萬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草地畜牧業經濟是那曲地區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全地區草地總面積42.1萬km2,占全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4.4%。牛羊是藏北草原的主要畜種[1,2]。
那曲地區屬典型的亞寒帶氣候區,海拔較高,平均海拔4 727 m,熱量不足,高寒缺氧,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3.3 ℃,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 mm,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年日照時數為2 852.6~2 881.7 h,年蒸發量
1 691.7 mm,8級以上大風日數達到92 d,年總輻射量704 777.9 J/cm2[3]。
在以放牧為主的傳統畜牧業生產系統中,牛羊經過漫長的冬春冷季(11月至翌年5月),由于牧草短缺,其質量和數量均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導致牲畜體重季節變化大,生產力低。特別是近年來牲畜養殖數量增加迅速,草畜矛盾日益尖銳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嚴重影響著藏北草地家畜生產系統的平衡、穩定與發展[4]。本試驗通過調查和分析西藏那曲地區山羊數量的變化,為那曲地區山羊的發展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1研究方法
通過對1958~2009年那曲地區山羊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了山羊數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發展方向和對策,為那曲地區山羊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2結果與分析
2.11958~2009年那曲地區家畜及山羊存欄數量變化
那曲地區家畜存欄從1958年的241.88×104頭(只、匹)逐漸上升到1967年的683.99×104頭(只、匹),隨后的5年呈下降趨勢,到1973年又逐漸上升,一直上升到了1979年的770.29×104頭(只、匹),達到了飼養家畜的最高峰,隨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了664.25×104頭(只、匹)。同期,山羊存欄從1958年的43.22×104只逐漸上升到1967年的142.05×104只,隨后的5年呈下降趨勢,到1973年又逐漸上升,一直上升到了1977年的139.19×104只,達到了飼養山羊的第一次高峰;隨后又逐年下降,一直到1992年、1993年分別達到140.32×104只、140.25×104只,到2000年下降到了133.82×104只(圖1)。
與1958年相比,2000年的牲畜存欄量增長了近1.75倍。1958年存欄量為241.88×104頭(只、匹),折合為458.9×104個綿羊單位;1973~2000年,那曲地區的牲畜存欄量一直保持在650×104~750×104頭(只、匹)。其中,1973年全地區各類存欄牲畜折合為1 224.2×104個綿羊單位;1980年全地區各類存欄牲畜折合為1 347.3×104個綿羊單位;到2000年時,全地區各類存欄牲畜折合為1 601.9×104個綿羊單位。2004年那曲地區牧業產值為57 546萬元,占該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5.45%,占全自治區牧業總產值的20.2%,人均牧業產值為1 486.2元;牲畜存欄787×104頭(只、匹),占全自治區牲畜存欄總數的31.37%。其中牛179×104頭,馬10×104匹,綿羊430×104只,山羊167×104只(由于豬、驢等其他家畜數量較少,未統計具體數據),分別占存欄總數的22.74%、1.27%、54.64%和21.22%[5]。那曲地區2008年年底家畜存欄總數為719×104頭(只、匹),山羊存欄總數為160×104只[6];2009年年底家畜存欄總數為662×104頭(只、匹),山羊存欄總數為145×104只[7]。家畜存欄數和山羊存欄數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2.21958~2009年那曲地區家畜及山羊存欄增長率變化情況
那曲地區家畜存欄增長率從1959年的3.09%逐漸上升到1967年的11.85%,其中1963年家畜存欄增長率為20.81%,達到增長率的高峰;隨后的5年呈下降趨勢,到1973年又逐漸上升,一直上升到了1978年的3.30%,隨后又逐年下降,到2000年的-3.89%。同期,山羊存欄增長率從1959年的3.52%逐漸上升到1966年的12.03%,其中1960年山頭存欄增長率為32.90%,達到增長率的高峰;隨后的5年呈下降趨勢,到1973年又逐漸上升,一直上升到了1978年的5.33%;隨后又逐年下降,到2000年的-2.22%,2008、2009年的增長率分別為0%、-9.38%;1958~2009年不同年份山羊占家畜總數量的比例在16%~23%之間(圖2)。
1958~2009年那曲地區家畜存欄的增長率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山羊也是如此。經分析,那曲地區家畜和山羊存欄增長率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與那曲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因那曲地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雪,導致大量牲畜受災死亡。如:1995年2月15日起的半個月,西藏北部草原發生50年來罕見的特大雪災。災害遍及那曲、聶榮等9個縣及昌都地區西部和阿里地區東北部,受災面積超過2.5×105 km2,有9個縣59個鄉700個村、13.4萬余人、286.73×104頭牲畜遭受重災。1997年的雪災開始得早、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氣溫低、受災面積廣;受1997年年底雪災的連續影響,1998年1~2月份全地區降雪,導致當年成、幼畜死亡合計達124.61×104頭(只、匹)[8]。受2008年10月份的嚴重雪情、2009年年初風災及5月底6月初中西部6縣(區)雪災的影響,2009年各類牲畜死亡達23.23×104頭(只、匹),與2008年同期相比死亡率上升0.87個百分點,達到3.23%[1]。②針對農牧業發展實際,各牧業縣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飼養不同家畜,而不是盲目增加牲畜的總量,所以牲畜存欄數會受到影響。③多年來由于那曲地委、行署高度重視防災抗災工作,提出了“多畜多出、少畜少出、老弱畜必須加大出欄”的精神,從而加大了牲畜出欄力度,那曲地區牲畜總頭數、不同牲畜數量、羊出欄數(率)、仔畜成活數、總收入與牧業收入呈增加趨勢,這也是那曲地區家畜和山羊存欄數下降的原因之一[9]。④為了提高畜產品商品率也是原因之一。2006~2009年,那曲地區羊出欄率分別達到32.5%、34.2%、33.6%、36.6%;羊肉產量分別達2.59×104、2.79×104、2.73×104、2.52×104 t[6,7,10,11]。
3發展山羊產業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3.1加強“白絨山羊”的選育力度
“白絨山羊”是那曲地區三大優良畜種之一,以其產絨量高、絨品質好而著稱。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那曲地區已經初步形成“白絨山羊”原種場和擴繁場,其配種率、受胎率、產仔率、羔羊成活率分別達到90%、93%、85%、83%。目前,優質“白絨山羊”存欄總數為91.06×104只,占全地區山羊總數的70%左右。加強優良品種“白絨山羊”的推廣可以達到減畜增產的目的。因此,應加強對“白絨山羊”的本品種選育,進一步提高其產絨量和絨品質。
3.2堅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的方針,加強草地保護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現草地資源永續利用
由于藏北高原氣候惡劣,草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草原建設投入不足,導致草地生產力下降,沙化、堿化、鹽漬化、荒漠化現象日趨嚴重,成為制約藏北草地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草地生態的保護、建設和綜合治理,必須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著重圍繞著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來策劃。應根據那曲地區草地資源實際情況來確定載畜能力,定期監測和檢查各地草場的產草能力、各牧戶的實際牲畜存欄數量。要在草原承包的基礎上,將以草定畜落實到戶。必須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由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
3.3加強抗凍救災預防工作
由于那曲地區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災害頻繁,應做好畜牧業防災減災工作,提高草原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因此,應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抗凍救災預防工作,使那曲地區從被動抗災向主動防災減災避災轉變,使農牧民收入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那曲地區農牧科技工作現狀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建議[EB/OL].[2009-09-05]http://www.tibet.gov.cn/getCommonContent.do?,ContentId=366805.
[2] 強巴央宗,鄭維列,羅章,等.藏北自然生態環境與家畜種群分布的關系[J]. 畜牧與獸醫,2004,36(12):26-27.
[3] 李凡,李森,陳同慶. 西藏那曲藏北草地觀光畜牧業發展的探討—以才曲塘草地畜牧業科技示范區為例[J]. 四川草原,2004(12):38-42.
[4] 董全民,趙新全. 高寒牧區生長牦牛冬季補飼策略及其效益分析[J].中國草食動物,2007,27(4):30-32.
[5] 武建華.西藏統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6] 武建華.西藏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7] 武建華.西藏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8]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災害信息部.1992年以來中國重大雪災記錄[J].中國減災,2005(1):56.
[9] 卓嘎,楊秀海,羅文紅.西藏那曲地區氣候變化與牧業生產的關系[J].資源科學,2009,31(3):485-492.
[10] 武建華.西藏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11] 武建華.西藏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