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5%烯唑醇微乳劑防治香蕉褐緣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劑對香蕉褐緣灰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間使用該藥劑600~800倍稀釋液7 d后的防效為64.81%~68.33%,與對照藥劑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稀釋液的防效(69.15%)相當。試驗期間未發現該藥劑在供試劑量下對香蕉產生藥害。
關鍵詞:烯唑醇;香蕉褐緣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田間試驗;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6.68+1;S48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9-3967-02
The Efficacy of Diniconazole 5% ME against Cercospora musae of Banan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MA Ye,ZHANG Chun-dong
(The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0203, China)
Abstract: Field test of Diniconazole 5% ME to Cercospora musae of banana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rol efficacy of Diniconazole 5% ME,(600-800 times diluted) reached 64.81%-68.33% after 7 days,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that of 25% Diniconazole EC (2 000 times diluted). And there was no phyto-toxicity during the trial period. So it is worth taking expansion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niconazole; Cercospora musae; field test; control efficacy
香蕉葉斑病主要包括灰斑病(Cordana musae)、煤紋病(Helminthosporiun torulosum)、褐緣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musae)、長形斑病(Curvularia fallax)、大灰斑病(Curvularia lunata)、 葉緣枯斑病(Alternaria musae)等。這些病害可引起蕉葉干枯,造成葉片光合作用面積減少,導致植株早衰,影響果實發育充實,嚴重時甚至絕收,是香蕉生產中最為嚴重的、具有毀滅性的病害之一[1]。
烯唑醇為三唑類殺菌劑,屬于低毒農藥,其作用機理主要為通過抑制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干擾病菌的正常生長,對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有強烈的抑制作用,用于防治水果、蔬菜、谷類作物等的細菌病害[2]。為了明確烯唑醇微乳劑對香蕉褐緣灰斑病的防治效果,筆者進行了5%烯唑醇微乳劑(以下簡寫為5%烯唑醇ME)田間藥效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5%烯唑醇ME(安陽市安林生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25%烯唑醇乳油(廣東省珠海真綠色技術有限公司,下稱25%烯唑醇EC);供試作物:香蕉(品種為巴西蕉);防治對象:褐緣灰斑病(以下統稱為香蕉葉斑病)。
1.2試驗方法
試驗地條件:藥效試驗田塊相連,屬同一香蕉園,試驗地為紅壤土,地勢為坡地,保水保肥性較好,肥水管理正常,植株長勢和田間管理等基本一致,香蕉株高3.0~3.5 m,田間葉斑病初發為害。
田間試驗設計: 試驗設5%烯唑醇ME 600倍、800倍、1 000倍稀釋液處理,25%烯唑醇EC
2 000倍稀釋液處理以及清水對照。每個小區面積為50 m2,每個處理4次重復,小區處理采取完全隨機排列,每小區15株香蕉。基埂周圍設約2 m寬保護行。在香蕉葉斑病發病初期采取葉面噴霧法施藥,使用的施藥器械Model HD 300 Jacto型手動背負式噴霧器,以均勻噴濕葉片正反面為度。施藥前調查并記錄病情基數,藥后7 d進行藥效調查,試驗期間共施藥3次,每次施藥間隔7 d,試驗期間未出現特殊天氣。
1.3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參照文獻[3]進行,每小區隨機調查10株,每株香蕉從頂葉往下調查10葉,記錄調查總葉片和被害葉片,葉片被害分級方法: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1%以上。
根據調查的數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100
防治效果=(1-■)×100%
式中,CK0與Pt0分別為藥前清水對照區及藥劑處理區的病情指數;CK1與 Pt1分別為藥后清水對照區及藥劑處理區的病情指數。所得結果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應用5%烯唑醇ME防治香蕉葉斑病的田間試驗結果(表1)表明,5%烯唑醇ME 600~1 000倍稀釋液第一次施藥后7 d對香蕉葉斑病的防效為46.48%~56.99%;第二次施藥后7 d的防效為53.96%~62.69%;第三次施藥后7 d的防效為58.80%~68.33%。25%烯唑醇EC 2 000倍稀釋液3次施藥后7 d對香蕉葉斑病的防效分別為54.49%、62.02%和69.15%。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5%烯唑醇ME 1 000倍稀釋液藥后7 d對香蕉葉斑病的防效低于對照藥劑25%烯唑醇EC 2 000倍稀釋液的同期防治效果,5%烯唑醇ME 600~800倍稀釋液藥后7 d對香蕉葉斑病的防治效果與對照藥劑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液的防效處于同一水平。試驗結果表明,5%烯唑醇ME對香蕉葉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2對香蕉植株的安全性
藥后1~14 d觀察,各處理區香蕉植株生長正常,藥劑對其無藥害產生。
3結論
香蕉葉斑病是香蕉生產中的重要病害,在我國華南地區普遍發生,危害嚴重。目前,在生產上主要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4,5]。為了有效控制香蕉葉斑病的發生,需要篩選到較多較好的防治藥劑。田間藥效試驗顯示,5%烯唑醇ME對香蕉葉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性較好,5%烯唑醇ME第三次藥后7 d的防效為58.80%~68.33%。高濃度處理的防效和對照藥劑相當,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香蕉安全,中、高濃度處理基本能控制香蕉葉斑病的發生,可在香蕉上推廣應用。根據試驗結果,推薦用量為稀釋600~800倍,在香蕉葉斑病初發期開始施藥,每隔7 d施藥1次,連續施藥3次。
參考文獻:
[1] 王國芬,黃俊生,謝藝賢. 香蕉葉斑病的研究進展[J]. 果樹學報,2006,23(1):96-101.
[2] 劉艷萍,孫海濱,曾繁娟,等. 烯唑醇在香蕉、土壤上殘留動態研究及安全性評價 [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390-39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247-251.
[4] 彭埃天,李鑫,劉景梅, 等. 50%嘧菌酯干懸浮劑對香蕉尾孢菌葉斑病的毒理測定與防治試驗[J]. 廣東農業科學,2007(12):64-66.
[5] 彭埃天,劉景梅,宋曉兵,等. 25%凱潤乳油對香蕉葉斑病的毒力測定及防治試驗[J]. 廣東農業科學,2007(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