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雖非江南水鄉,但從前水網密布、河流縱橫,建有很多造型優美的石橋。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石拱橋中,始建較早又飽受戰火蹂躪的,大約是“得勝橋”了。
得勝橋是一座橫跨盤龍江兩岸,連接拓東路和金碧路的大橋。拓東路是古代昆明通往省外的主要驛道;金碧路是明清時期昆明南門外的一條大街,而南門又是昆明城的正門。因此盤龍江曾是昆明城的屏障,得勝橋曾是穿越這個屏障的咽喉。
得勝橋始建了元代,元代名“大德橋”,明代改稱“云津橋”。
大德橋建成后,橋的周邊越來越熱鬧,成為了“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的大商港。大德橋第一次遭受戰火嚴重破壞,是元末明初之際。明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朱元樟派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統率三十萬大軍進攻云南。鎮守昆明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為阻止明軍過盤龍江,焚燒了大德橋上的雕樓,炸毀了橋基和橋面。洪武二十六年(1393),沐英之子西平侯沐春重建大德橋,因新建的三孔石拱橋“當云南之要津”,又在云津地界,故更名為“云津橋”。
明末,云津橋又毀于戰火。清平藩王吳三桂率兵攻昆明,云津橋又遭戰火,清將趙得勝從云津橋攻入昆明。云津橋因趙得勝而更名“得勝橋”。
1904年滇越鐵路中國段破土動工,該鐵路的起點就建在得勝橋的東南側即滇越鐵路昆明站。滇越鐵路全線通車后,得勝橋、塘子巷、巡津街、廣聚街(今金碧路金馬坊以東)一帶洋行林立、商號櫛比,滿街都是西洋人、安南人、兩廣人,許多外國商號也在這里。英國人在得勝橋開設了“英美煙草公司”,日本人在廣聚街開設了“保田洋行”,法國人在廣聚街開設了“沙法理洋行”,美國人在巡津街開設了“三達水火油公司”,在巡津街法國人開設了“甘美醫院”等。
解放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勝橋更是成為了聯系昆明城內東西交通的商業要道,昆明人要出城向東,幾乎都要經過得勝橋。“世博會”期間,政府對得勝橋進行了改造,加固了橋身,加寬了橋面,使得得勝橋更多地承載起了今日社會發展的重量。
2004年,昆明調整區劃,得勝橋成為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區在城內的分界。得勝橋啊,800年來,在你川流不息的行人和來往的車輛中,行走著的是一縷縷歷史煙云、一幕幕時代風雨。你時而是泊船的港口,時而是停車的站臺,時而是熱鬧的商場,時而是血腥的戰場;時而是凄涼的廢墟,時而是繁華的商埠,時而鄭重其事地興建,你難道不是一座觀測昆明安危、興衰、榮辱的觀測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