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紡織廠是昆明老城區最大的工廠,占地面積342畝,職工人數最多時達8千多人。生活區東臨北塔路,南向人民東路,西對北京路,北靠環城北路,屬市區一環以內核心地區,占地156畝。共有職工宿舍60余棟,建筑面積118500平方米,居住戶約3200戶。
昆紡前身云茂紡織廠是我省民族工商業家,建國后曾任副省長的王少巖先生及其兄弟,于1948年投資建設,當時昆明最大的私營企業。1950年1月正式投產,迎來了云南和平解放。1954年,王少巖兄弟率先申請把“云茂”納入國家資本主軌道——公私合營,此后成為了國營企業。
云茂籌建時,從上海、青島等地高薪聘請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及高級技工來廠。1949年建丙種平房兩棟共20套,每套平均面積109m2,供股長以上職員及工程技術人員居住。建丁種平房兩棟共20套,每套面積68平方米,供給練習生以上職員及相當8級以上技工和家眷居住。每套均有庭院、廚房、廁所,為當時的上乘住宅。另外,按棉紡紗綻工萬錠,工人1500人設計,建蓋單身職工宿舍3棟3層樓房。
1949年,在桃源街及吹簫巷購買3棟中式四合院兩層樓房。1953年,因生產發展,職工人數增加,新建技工宿舍3棟,供相當于6級以上技工及家屬居住,房租、水電一律免費,一般職工無權居住。1958年,已婚職工不斷增加,又建1200m2內走廊兩層樓房一棟,干部、工人共住。
“大躍進”初期,國家決定在云茂基礎上擴建為“昆明紡織廠”。昆紡基建經歷了“下馬停建”“上馬續建”的一波三折,終于在1966年正式投產。成為“西南地區及東南亞最大的紡織企業,職工增至4667人。由于此時正處于“設計革命化”時期,昆紡基建按照“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邊投產”的“四邊”方針建設,1959年至1965年都未建職工宿舍,只好利用暫時空置的棉花倉庫。數百平方米的庫房用木板、帆布之類隔成一間間臨時住所,照明電線縱橫交錯,小孩哭聲、嬉鬧聲不絕于耳,如似一副抗戰時期“難民營”的景象。
為解決大量的職工進廠的住房問題,1966年以后建單身職工宿舍7棟,建家屬宿舍3~4層簡易住宅15棟,以解燃眉之急。但是,隨著青年職工開始談婚論嫁組成家庭,又在簡易紅磚房之間加建被職工戲稱為“夾皮溝”的簡易平房2棟。另外,允許已婚雙職工在廠區邊角空地,自行搭建油毛氈、石棉瓦臨時住房。為解決已婚女工仍住集體宿舍的困難,又建蓋了簡易平房,一間隔為二,供帶小孩的居住女工,稱為“媽媽宿舍”。
十一屆三中全會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80年代初期開始建廚、衛設施配套的家屬宿舍。1986年配套的1183戶職工成為我市第一批用煤氣的家庭,大大改善了居住條件,但尚有大批無房戶和不方便戶急等待解決。
昆紡于2005年9月12日“公告”破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06年12月31日,依法拍賣破產財產(含生產區182畝土地使用權),云南俊發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4.82億元,成為昆紡破產財產買受人,取得昆紡破產財產。
2008年7月24日《春城晚報》刊出《原昆白塔路片區拆遷安置協議簽訂》的新聞,占地156畝的原昆紡生活區,納入舊城改造拆遷安置項目。原昆紡3200戶職工有望迎來“喬遷之喜”搬進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