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早年的出行工具,多以轎子、滑竿、馬車、木船、騎馬為主,滇越鐵路通車后,出省則多乘火車。
隨著昆明的城市街道擴修以及公路的不斷外延,城區先后出現了人力車(黃包車)、汽車、自行車、馬車(由過去的木輪鐵箍改為膠制輪胎)。1950年昆明有馬車近2000輛,拉客的有500輛。市區到西山、筇竹寺、大觀樓、黑龍潭、金殿等名勝景區以及近郊村鎮都有許多馬車拉客。
人力車(俗稱黃包車、東洋車)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昆明城區主要的交通工具,可隨叫隨拉。1956年公私合營后,成立了昆明市三輪車公司,全市約有500輛三輪車在營運。隨后又有上海產的東風021型機動三輪車參與,客運腳踏三輪車逐步被淘汰。
昆明的自行車始于1930年后,大多是達官顯貴的子女以及商號老板等少數人使用。全是英國產的“萊令”“三槍”“雙獅”“站人”“飛利浦”以及美國牌子。
建國后部分單位及機關為工作方便,購買了自行車作為公用交通工具,有的還作為領導的專用車(可以說,改革開放前,城區、郊區幾乎都以自行車作為上班的交通工具)。
1960年后自行車逐步增多,并大量進入市民家庭,當時流行的個人追求“三轉一響”,自行車是其中之一。在昆明街頭常見的除外國車外,最多的是上海產的“永久”“鳳凰”,天津產的“飛鴿”,廣州產的“五羊”等。隨后昆明也生產了“金雞”“春花”自行車。20世紀90年代末昆明約有150多萬輛自行車。今天的自行車仍然是個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汽車在昆明始于1925年。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昆明有汽車(公私)千余輛,昆明汽車運輸總站有客、貨車800多輛。其中客車近400輛。承擔著云南省大部分貨物與旅客的運輸。當時除滇越滇路外,云南的運輸主要靠汽車。1965年貴昆鐵路修通后,運輸壓力才得以減輕。
昆明市區的公共汽車始于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初期,昆明公共汽車僅有20多輛,跑的路線僅西站至東站、火車南站等少數幾條線。
1952年,隸屬于昆明汽車運輸總公司的公共汽車大組分出了,成立昆明市公共汽車公司。隨后車輛、人員逐年增多。1966年營運路線增為20多條(含近郊線)。到1989年,營運路線增到45條。今天的公共汽車覆蓋城區各個角落,線路數百條,車輛數千,與60年前的昆明公共汽車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可同日而語。
昆明的行,除火車、飛機、汽車、三輪車外還有滇池上的船。
航行于滇池的船,有貨船、客船、客貨混裝船、旅游船、漁船之別。木船又分為大、中、小篷船,雙、單漿彩船,小駁船等,20世紀90年代滇池上有3000多只木船。
機動輪船,始于清末,“福海號”輪船25匹馬力,設座100個,載重10噸,客貨混裝,開滇池輪船運輸之首。隨后又有云南實業公司及私商的“鎮海號”“西山號”等。
解放后,“西山號”改名“和平號”。昆明市航運公司為適應需要,又先后建成“紅顏號”“昆湖號”“櫻花號”等10多艘客輪和用于運貨的拖船、駁船航行于滇池。
1988年大滇實業公司旅游服務部豪華大型旅游船“孔雀號”開航,150匹馬力,時速15公里,設客座250個,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露天客座,有護欄,來往于昆明至昆陽等碼頭。乘客坐此船可縱覽滇池風光。
乘滇池的船有水路兩條。一條由小西門外大觀河碼頭(今篆塘公園處)可至大觀樓、高峣、蘇家村、龍門村、觀音山、白漁口、海口、昆陽、晉寧等地。1974年在大觀河中段又開辟新篆塘碼頭,可停泊中、小型客輪、拖船、機帆船幾十艘,成為滇池最大的碼頭。1991年整治大觀河,在大觀樓新建碼頭,1992年客運樓落成。
另一條水路,過去由雙龍橋登船沿盤龍江入滇池,經江尾村可至呈貢、龍街、海宴等地。滇池上的客貨運輸,由于公路、汽車的便捷已成為歷史,而今航行在滇池上的船只多數為瀏覽滇池風光的游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