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中國傳統名花。通過實地考察、走訪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對恩施州的牡丹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并測定了牡丹的相關生長指標。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牡丹資源分布遍及全州,栽培集中在建始縣花坪鄉和利川市團堡鎮一帶。恩施本地有6個牡丹品種,分別是鳳丹白、建始錦袍紅、湖藍、建始粉、春紅爭艷和大金粉。不同栽培地點牡丹的生長指標差異不顯著,而品種間的生長指標則差異顯著。這些品種長期適應當地的氣候和自然地理環境,表現出較穩定的形態特征,生長適應性強,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兼備,具有較高的開發和應用前景。
關鍵詞:牡丹;品種;資源;生長;恩施州
中圖分類號:S685.11;S602.4(632ES)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8-3754-04
Investigation on Cultivar Resources and Growth Analysis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in Enshi
YI Yong-mei,ZHANG Ying-tuan,AI Xun-ru,TAN Hao,WANG Bo-quan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w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amous flowers in China. The cultivar resources of P. suffruticosa in Enshi were studied, and different growth indices were test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nsulting references.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ources of P. suffruticosa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Enshi region. The cultiv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Huaping town of Jianshi county and Tuanbao town of Lichuan city area. 6 local cultivars of P. suffruticosa in Enshi were P. suffruticosa cv. Fengdanbai, P. suffruticosa cv. Jianshijinpaohong, P. suffruticosa cv. Hulan, P. suffruticosa cv. Jianshifen, P. suffruticosa cv. Chunhongzhengyan and P. suffruticosa cv. Dajinfen.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growth indices of 3 different spots, but there was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growth indices of 6 cultivars. These cultivars had stead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growth adaptability owing to adapted to local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y possessed both ornamental and medicinal value and had good pro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cultivar; resources; growth; Enshi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為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Paeonia L.)落葉灌木,為中國特產,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1]。因之“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其花紅色,故謂丹”而得名[2]。牡丹葉通常為2回3出復葉,花單生枝頂,萼片5、綠色,花瓣5或為重瓣(栽培品種),心皮5、稀或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花期5月,果熟6月[3]。牡丹原產于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在中國已經栽培了1 600多年[4]。中國牡丹品種根據野生原種和栽培地區的不同,可分為4個品種群,即中原品種群、江南品種群、西南品種群和西北品種群[2]。牡丹品種很多[2-12],花是鑒定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牡丹屬于中原牡丹品種群鄂西品種亞群[2],是中原牡丹早期南移馴化的產物,主要作為藥材栽培。目前少有對本地牡丹資源和品種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牡丹的開發利用。
1調查方法
1.1調查地自然地理概況
恩施州地形復雜,地處我國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屬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性氣候。
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寡照多霧,終年濕潤;降水豐沛,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0 ℃以上,年無霜期平均在200~300 d。牡丹在恩施州有近70年的栽培歷史,已經適應了恩施州的總體氣候和不同的區域性小氣候環境。
1.2研究方法
采用實地考察、走訪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恩施州牡丹品種的資源普查,摸清品種及其分布狀況,在此基礎上綜合氣候、土壤、地形地貌等主要立地因子,選取本地區牡丹集中種植分布的具有代表性立地環境樣點3個,分別為建始縣花坪鄉、利川市團堡鎮、恩施市郊區低山丘陵地區,在每個樣點對當地每個品種隨機抽取年齡相同、生長小環境基本一致的樣株5株,測量株高、地徑、冠幅、新枝數量、新枝生長量、花蕾數量、花徑,記錄花色、花型、芽型、芽色等生長指標,按地點和品種計算平均值,對各牡丹品種的生長指標進行品種和地點的雙因素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檢驗(Tukey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恩施州牡丹資源的分布
恩施州牡丹資源分布廣泛,水平分布于全州8個縣市都有栽培,除建始縣花坪鄉和利川市團堡鎮是較大規模的集中分布地以外,其余均零星散布于農戶的房前屋后、土坎林邊。垂直分布從清江河谷的海拔80 m左右、到雙河華中藥用植物園的1 700 m處都可見到,牡丹資源的分布概況見圖1。調查中看到,建始縣花坪鄉的新塘村到周塘村一帶幾乎家家都栽植牡丹,面積有大有小,遍布于土坎林邊;其中以周塘村栽培的規模較大,栽植面積在67 hm2左右;花開時節群花密布、紅白相映、甚為壯觀。2009年秋季,利川市團堡鎮的牛欄坪村,從河南省洛陽市引進了數十個觀花品種,面積在0.33 hm2以上,同時在土坎林邊等地還有大量的本地牡丹品種,總面積達6.67 hm2以上。此外。恩施市的三岔、屯堡、新塘、雙河、板橋和巴東縣的野三關等鄉鎮的老百姓也有多年種植牡丹的習俗。
2.2恩施州牡丹品種資源種類
經初步調查研究,恩施州現有長期栽培的本地牡丹品種資源6個[2],分別是鳳丹白(P. suffruticosa cv. Fengdanbai)、建始錦袍紅(P. suffruticosa cv. Jianshijinpaohong)、湖藍(P. suffruticosa cv. Hulan)、建始粉(P. suffruticosa cv. Jianshifen)、春紅爭艷(P. suffruticosa cv. Chunhongzhengyan)和大金粉(P. suffruticosa cv. Dajinfen)。
建始錦袍紅——花蕾扁圓形,花朵薔薇型,紫紅色,花冠直徑18~20 cm。花瓣7~10輪,內瓣小,有正常的花蕊,花絲、房衣為淡紫色;新枝黃綠色略帶棕色暈,葉片黃綠色帶古銅色暈,葉脈深,葉柄圓,柄凹深褐色,上部紫紅色[2];生長勢較強。
湖藍——花朵荷花型,粉藍色,花冠直徑18~20 cm,外瓣3~4輪,瓣基部紫紅暈,瓣背為寬白紋,有正常花蕊,房衣深紫紅色;新枝黃綠色,羽狀復葉,復葉9小葉,端小葉長尖;柄凹黃色[2]。
建始粉——花單瓣型,淡粉紅色,花冠直徑18~20 cm。外瓣大,瓣基紫紅色,瓣背有寬白紋,有正常花蕊,多紫紅暈;復葉9~11小葉,灰綠至深綠色,邊緣古銅色,葉柄紫紅暈,柄凹紫紅色;生長勢中等,萌蘗枝中多[2];為建始縣的主要栽培品種。
鳳丹白——花單瓣型,花瓣1~3輪、10~15片,寬大平展,雄蕊200~300枚,雌蕊4~6枚,雄蕊、雌蕊發育正常,結實能力強,花白色;植株高大、直立,花朵直上;生長勢強,成花率高,抗逆性強,根產量高[8],生長旺盛時枝條非常粗壯。
大金粉——花朵荷花型或菊花型,花蕾圓尖型,花色粉紫色;花瓣4~8輪,基部有深色暈,雄蕊正常,偶有瓣化,雌蕊正常,柱頭紫紅色,花梗較細;節間短,鱗芽圓尖型,小葉披針形或卵圓形,缺刻較少,端漸尖,葉面綠色,邊緣具有紫色暈[6];生長勢中等,成花率高。
春紅爭艷——花朵荷花型,花淺紅色,花瓣質硬,基部具有紫紅色暈,雌蕊、雄蕊正常,房衣紫紅色;新枝硬,節間短,鱗芽圓尖型,小葉長卵形,缺刻少而深,葉面黃綠色[6];株型緊湊。
從恩施州牡丹品種資源的花色來看,有紫紅色、粉紫色、淡粉紅色、淺紅色、粉藍色、白色等不同花色,以建始錦袍紅的花色最為鮮艷;建始錦袍紅和大金粉的花瓣層次較多,花型分別以薔薇型和菊花型為主,建始粉和鳳丹白均為單瓣型,并且湖藍和建始粉的形態特征比較接近。
恩施州的牡丹品種資源多是歷史上從中原而來,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栽培馴化,形成了一個品種亞群,集中分布在建始縣、利川市一帶,特別是建始錦袍紅、建始粉、湖藍的栽培面積較大,主要作為中藥丹皮的原料栽培。其余品種零星栽培。
2.3恩施州牡丹品種資源生長情況
恩施州各地的海拔高度不一,造成氣候差異,表現出物候期不同,同一牡丹品種因海拔不同,則開花時間不一,有的甚至相差半月之久。對6個牡丹品種的生長指標進行品種和地點雙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1;由于3個地點間沒有顯著差異,表明這些牡丹品種的性狀在本地相對穩定,受環境影響較小,所以把這部分平方和歸并到誤差平方和內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1可見,6個牡丹品種的所有指標之間差異顯著,表明不同品種間的生長指標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的差異。進一步對生長指標進行多重比較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6個牡丹品種中,大金粉的株高、地徑、冠幅、花枝數等指標都優于其他品種,說明其生長勢較強,特別是花枝數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表明其成花率較高。建始粉的花徑和花梗長顯著大于其他品種,其株高也較大,可作為切花品種備選資源。春紅爭艷的地徑、冠幅較大,新枝數最多;據當地老百姓反映,此品種一年花開2季;但經栽培后,于2010年觀察到8月初芽萌動、展葉,但未見形成花芽;該品種是否為秋發牡丹可在秋冬季開花,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鳳丹白的花徑、花梗直徑最大,新枝長度最長。而建始錦袍紅的株高、地徑、冠幅、新枝數、新枝長等指標都顯著小于其他5個品種,但其花色鮮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考慮作為盆栽材料。湖藍的各生長指標與其他品種相比都不突出。
3小結與討論
恩施州的牡丹資源分布遍及全州各縣市,但多零星散布于農戶的房前屋后。其垂直分布在海拔80~1 700 m之間,栽培集中在建始縣花坪鄉周塘村和利川市團堡鎮一帶。本地栽植的牡丹品種包括鳳丹白、建始粉、湖藍、建始錦袍紅、春紅爭艷、大金粉6個品種。
鳳丹白、建始粉、湖藍3個品種的花型為單瓣型或荷花型,花徑較大,花梗較長,丹皮的產量高,是本地主要的藥用栽培品種;它們在新枝數、新枝長度、新枝直徑、花枝數、花梗長度、花梗直徑等方面也較為接近,花色為白色或淺粉色,也可作為切花品種備選資源。建始錦袍紅花色艷麗,植株較矮,花型為薔薇型,在當地雖多作為藥用品種栽培,但有著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盆栽材料或觀花品種加以培育。大金粉植株高大,冠幅大,花色粉紫色,開花數量多,觀賞價值與藥用價值均出色。春紅爭艷花淺紅色,荷花型,或可作為秋發牡丹進行花期調控研究。恩施州不同栽植地點的牡丹品種性狀表現較為穩定,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受環境的影響較小。
恩施州氣候條件適宜牡丹的栽培,牡丹資源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較為豐富,其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均較高,是藥用和觀賞兼備的優良作物資源。但目前還沒有開展對本地牡丹品種的系統研究,缺乏品種選育和定向培育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利川市和恩施市農民從河南省洛陽市等地新引進數十個牡丹觀賞品種,但由于栽培時間短,品種的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充分發掘選育本地優良品種資源與引進的優良品種,開展深入研究,可進一步豐富牡丹的株型、花色、花型,培育抗濕熱牡丹品種,為牡丹品種南移服務,這對發展本地牡丹產業與藥材種植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俊愉,程緒珂. 中國花經[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116.
[2] 李嘉鈺. 中國牡丹與芍藥[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3] 陳俊愉.中國花卉品種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106.
[4] 郁書君,楊玉勇,余樹勛,等. 芍藥與牡丹[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2.
[5] 周家琪. 牡丹芍藥花型分類的探討[J].園藝學報,1962,1(3-4):351-360.
[6] 王蓮英. 中國牡丹品種圖志[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62-63,71.
[7] 秦魁杰,李嘉鈺. 牡丹芍藥品種花型分類研究[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1):18-26.
[8] 李嘉鈺.中國牡丹品種圖志(西北.西南.江南卷)[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169.
[9] 喻衡. 菏澤牡丹[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28-37.
[10] 喻衡. 中國牡丹品種整理、選育和命名問題[J]. 園藝學報,1982,9(3):65-68.
[11] 喻衡. 牡丹花[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4-51. [12] 劉翔. 中國牡丹[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