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利用板栗苞栽培榆黃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的實用技術,篩選出了最佳的栽培料配方,配方由板栗苞40%、玉米芯40%、麩皮17%、白糖1%、石膏1%、石灰1%組成。原料經過生物發酵處理后,再滅菌接種培養,則菌絲生長健壯,子實體產量較高.生物學效率達99.8%。經濟效益分析結果顯示,板栗苞配方比雜木屑配方的栽培成本降低0.40元/kg,投入產出比達到了1∶2.8,并可節約林木資源,是農村廢物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榆黃蘑;板栗苞;栽培;配方;效益
中圖分類號:S646.1+41;S6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8-3737-02
Study on the Formula and Benefit Comparison of Pleurotus citrinopileutus Cultivated
in Chestnut Involucres
WANG De-zhi,ZHOU Ying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Henan,China)
Abstract: The techniques of using chestnut involucres to cultivate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 was studied. The best formula included 40% chestnut involucres, 40% corn core, 17% wheat skin, 1% sugar, 1% CaSO4·2H2O, and 1% CaO. The hypha grew strong and the yield of sporophore was high in fermented raw materials. Biological efficiency was 99.8%. The results of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ion cost of chestnut involucres was 0.40 yuan/kg lower than that of miscellaneous wood involucres. The ratio of investment to income was 1∶2.8. The wood resources could be save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uld be protected.
Key wards: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 chestnut involucre; cultivation; formula; benefit
榆黃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又名金頂側耳、金頂蘑、榆黃菇、玉皇蘑或黃蘑,隸屬于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傘菌目(Agaric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側耳屬[Pleurotus(Jacq.:Fr.)P.Kummer]。在野生條件下,榆黃蘑春、秋季生于榆、櫟、樺等闊葉樹的倒枯木、立木樁上;人工栽培的榆黃蘑呈覆瓦狀叢生,菌蓋基部下凹為喇叭狀,邊緣平展呈波浪狀,許多菌蓋層疊簇生在一起,宛如一束金色的花朵,其色彩絢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滋補強壯的藥用保健價值,是著名的珍稀食用、藥用真菌[1];不但被國人所喜愛,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倍受青睞。目前,利用板栗苞作為栽培料培養蜜環菌、香菇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術[2],而利用板栗苞栽培榆黃蘑仍處于空白,經過我們反復試驗,利用板栗苞栽培榆黃蘑獲得了成功,并且效益可觀,現將其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榆黃蘑菌種引自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板栗苞來自當地板栗種植戶,將其曬干,粉碎后備用[3];玉米芯、雜木屑、麩皮、白糖、石膏、石灰等材料購自當地農貿市場。
1.2試驗配方
以板栗苞、玉米芯為主料,配制了5個不同的榆黃蘑栽培料配方,主料在各配方中的加量不同,而輔料麩皮、白糖、石膏和石灰在各配方中的加量都相同;以雜木屑、玉米芯為主料的配方設置為對照[4],對照中的輔料加量也相同,具體見表1。
1.3栽培技術
1.3.1原料建堆生物發酵由于板栗苞的外層帶刺、且堅硬,因此收集板栗苞后要將其曬干、粉碎,并經發酵處理軟化后才可用做栽培料。將板栗苞、玉米芯、雜木屑、麩皮等原材料分別拌勻后,把白糖、石膏、石灰等溶入水中,用輔料溶液加水拌料,控制栽培料含水量在65%,然后建堆生物發酵5~7 d。對板栗苞栽培料進行生物發酵處理時,利用生物發酵產生的生物熱(60~75 ℃)可使板栗苞刺殼軟化、大分子物質降解,并且利用生物熱能起到殺菌殺蟲的作用。
1.3.2裝袋滅菌裝料要求松緊適度、均勻一致,袋口用繩子扎好或套塑料頸環,再用塑料薄膜將封口扎緊。當天裝袋,當天滅菌;常壓滅菌一般采用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料袋,規格為直徑22~24 cm、袋長43~45 cm、膜厚0.03~0.05 mm;常壓滅菌時,當料內溫度達100 ℃后,保持恒溫8~12 h,再用余熱悶4~8 h。
1.3.3接種保持接種室(箱)內的清潔衛生。將滅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種室(箱)后,用氣霧消毒劑熏蒸,接種室熏2~3 h,接種箱熏30 min。待料溫降到30 ℃以后進行接種。按無菌操作要求將榆黃蘑菌種接入袋口,適當壓實,封緊袋口。
1.3.4發菌培養培養室的溫度控制在22~28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遮光培養;菌絲長滿袋需要30 d左右[5]。
1.3.5出菇管理菌絲滿袋后移入潔凈菇房內,在地面上單排墻式碼放5到6層,或層架式排放,菌墻之間和層架之間留50~60 cm的人行走道。排袋后,菇房溫度控制在18~22 ℃,散射光照,加強通風,向菇房內地面及四壁噴霧狀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90%~95%之間,每天通風換氣1~2次。當子實體菌蓋邊緣未完全平展或開裂、顏色未變淺之前及時采收。
2結果與分析
2.1菌絲及子實體生長狀況
6種不同配方接種榆黃蘑菌種培養后,觀察菌絲的萌發與長勢,從菌絲的生長速度等方面考察菌絲的生長狀況,觀察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配方1、配方2的菌絲萌發較快,長勢旺,這可能是因為板栗苞含有纖維素、木質素、單寧等成分,為榆黃蘑菌絲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緣故;配方3、配方4以玉米芯為主料,質地疏松,營養欠佳,長勢一般,產量低;配方5菌絲萌發較慢,長勢弱,可能與板栗苞用量大、栗苞及苞刺表面有蠟質物質、營養釋放慢有關;配方6(對照)的長勢與配方1差別不大。總體而言,配方1栽培的榆黃蘑干制率高,子實體色澤鮮黃,朵厚無畸形,商品價值高。
2.2不同配方試驗產量產值及經濟效益分析
試驗的每個配方投料100 kg,栽培試驗結束后統計榆黃蘑的產量,按照當時的市價計算產值,原料的市場價格分別是板栗苞0.30元/kg、玉米芯0.70元/kg、雜木屑0.70元/kg、麩皮2.00元/kg、白糖8.00元/kg、石膏3.00元/kg、石灰3.00元/kg,鮮榆黃蘑的平均價格為10.20元/kg,根據這些數據對投入與產出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2、表3可知,配方1的栽培效果最佳,其生物學效率高達99.8%,并且板栗苞配方比雜木屑配方栽培成本要降低0.40元/kg,投入產出比達到了1∶2.8;配方6雖常用于生產,但需要林木資源;考慮到保持生態平衡、充分利用當地農業廢棄物資源變廢為寶,還是選配方1合適。
3討論
在采用板栗苞生產榆黃蘑的管理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板栗苞刺較長而扎破料袋、因栗殼粗而影響保水性等問題常常出現,因此建議在生產中將板栗苞粉碎的粒度更細小一些;用加厚的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料袋做料袋,或采用雙袋栽培方式,以免刺破料袋而造成污染。
榆黃蘑子實體色澤鮮黃絢麗、質地脆嫩,但晚期色澤易變淡,散發出孢子,需注意及時采收、包裝,貯運中忌擠壓,以提高產品的商品價值。
采用板栗苞作為栽培主料生產榆黃蘑技術,實踐證明是有效可行的,其變廢為寶,可解決板栗苞采后對環境污染的難題,并可節約林木資源,是農村廢物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有利于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1] 王德芝,張水成,段鴻斌,等. 食用菌生產技術[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171-172.
[2] 王德芝,劉學彥. 板栗苞培養蜜環菌栽培種研究[J].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4(1):24-30.
[3] 葉志明. 板栗副產物栽培灰樹花配方篩選初報[J]. 中國食用菌,2001,20(2):22-23.
[4] 楊儒欽. 金頂榆黃蘑仿野生栽培技術[J]. 食用菌,2007(6):56-57.
[5] 呂作舟. 食用菌栽培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