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開發新的用于生物防治的抗真菌微生物資源,對從荊州郊區土壤中分離到的一株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具有顯著拮抗作用的鏈霉菌S15,用瓊脂塊法和杯碟法對其抗菌譜進行測定。結果表明,產生的拮抗物質對13種植物病原菌有顯著抑制效果,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對小麥全蝕病病菌菌絲扭曲、縊縮等致畸效應。該物質對熱穩定性較好,在酸性條件下易失活,在中性偏堿條件下比較穩定,此抗真菌物質有較強的極性。
關鍵詞:鏈霉菌S15;抗真菌活性;抗菌物質特性
中圖分類號:S482.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8-3722-03
Antifungal Activiti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fungal Substance of Streptomycete S15
WU Hua-wei,XIA F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Hubei,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microbial resourc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streptomycete S15 which had antagonizing effect on several plant pathogenic fungi was isolated from farmland soils in Jingzhou district. By means of cup-dish method and agar column method, the antimicrobial spectrum of strain S15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agonistic substance of S15 had significant inhibiting effect on 15 plant pathogenic fungi. The substance could cause mycelium of gaeumanomyces graminis distortion and malformation. The antagonistic substance had strong thermo-stability. It was unstable in acid conditions, but showed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in neutral or alkaline condition. The polarity of the antagonistic substance was strong.
Key words: streptomycete S15; antifung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antagonistic substance
隨著可持續農業觀的建立,探索無公害、無污染的生物防治措施已成為植物病害綜合治理中的重要課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1,2]。植物真菌病害的有效防治迫切需要新的高效、低毒、廣譜的抗真菌藥物,使尋找新的抗真菌藥物成為當前抗生素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生物防治的關鍵在于篩選理想的拮抗菌株[3]。基于此,以分離自荊州市郊區農田、果園、菜園土壤中的鏈霉菌菌株為對象,研究了S15菌株發酵液對13種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及抗菌物質的相關理化性質。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鏈霉菌S15從荊州市郊區農田土壤中分離并保存。植物病原菌(棉花枯萎病病菌、棉花疫霉病病菌、棉花黃矮病病菌、小麥全蝕病病菌、小麥赤霉病病菌、小麥根霉病病菌、蘋果腐爛病病菌、蘋果炭疽病病菌、水稻稻瘟病病菌、西瓜炭疽病病菌、西瓜軟腐病病菌、水稻白葉枯病病菌、玉米圓斑病病菌、辣椒根腐病病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黑曲霉)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中心提供。
1.1.2培養基真菌用土豆固體或半固體培養基,鏈霉菌S15用高氏一號固體或液體培養基,細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酵母菌用麥芽汁培養基。
1.1.3培養條件鏈霉菌S15搖瓶發酵產抗菌物質的條件:S15的孢子接種到高氏一號斜面培養基上,28 ℃培養6 d,長成豐富的孢子。然后將孢子接種到種子培養基中,100 mL三角瓶裝30 mL培養基,28 ℃、120 r/min培養2 d,然后以5%接種量接種到新鮮的高氏一號培養基中,在120 r/min、28 ℃條件下振蕩培養6 d,經8層紗布過濾掉菌體后,以
12 000 r/min 離心150 min,取上清液備用。
1.2方法
1.2.1抑菌活性的測定
1)發酵液抗菌活性測定(杯碟法[4,5])。將鏈霉菌S15和所有指示菌活化,挑取若干活化的S15,接到無菌水中,用玻璃珠打散,制備成菌懸液,取菌懸液100 μL,倒入含25 mL高氏一號固體培養基的冷卻平板中,涂布均勻后于28 ℃恒溫培養3 d。在上述長好菌的平板上放置牛津杯,吸取處理好的發酵液上清液200 μL于牛津杯中,28 ℃培養36 h后,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牛津杯直徑約7.63 mm)記下抑菌圈直徑。
2)平板瓊脂塊法[6,7]測定抑菌活性。用打孔器在鏈霉菌S15菌平板上打出直徑7 mm的瓊脂柱,用接種鉤將瓊脂柱移至高氏一號固體培養基底層平板中央,28 ℃恒溫正置培養2 d,然后倒入接種有植物病原菌的冷卻到50 ℃左右的土豆汁半固體培養基上,使高氏一號培養基表面附有薄薄的一層指示菌液,在28 ℃恒溫培養箱正置培養36 h,細菌在37 ℃下培養。記錄抑菌性質并測量抑菌圈直徑,每個處理3次重復,取平均值。
1.2.2S15對小麥全蝕病病菌菌絲形態影響的觀察以小麥全蝕病病菌做指示菌,采用杯碟法測定抑菌活性,待出現抑菌圈后,挑取抑菌圈邊緣指示菌菌絲和正常培養的指示菌菌絲,經棉藍染液染色,于光學顯微鏡100倍油鏡觀察。
1.2.3發酵液中抗菌物質的特性研究
1)溫度對抗真菌物質抑菌特性的影響。取發酵液的上清液,分別在40、60、80、100和121 ℃下處理20 min,用未經處理(室溫25 ℃)的無菌濾液作對照,以小麥全蝕病病菌為指示菌,用杯碟法測定抑菌圈直徑,根據抑菌圈直徑大小來確定其熱穩定性。
2)pH值對抗真菌物質抑菌特性的影響。取10只刻度試管,每只試管添加3 mL發酵上清液,在室溫(30 ℃)用NaOH和HCl分別調pH值到3.0、4.0、5.0、6.0、7.0、8.0、9.0和10.0,處理4 h后再依次調pH值至7.0,用去離子無菌水定容至6 mL,進行抗真菌效果試驗,以小麥全蝕病病菌為指示菌做抑菌試驗,對照為未處理的發酵上清液,測定抑菌圈直徑,確定抗菌物質的酸堿穩定性。
3)有機溶劑對抗真菌物質抑菌特性的影響。 分別將發酵上清液與乙酸乙酯、乙醚、正己烷、正丁醇按1∶1(V/V)的體積比混合,振蕩萃取1 h再注入分液漏斗靜置0.5 h后分液,分別檢測發酵上清液用乙酸乙酯、乙醚、正己烷、正丁醇萃取后的水相和有機相對小麥全蝕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以未處理的發酵上清液和各有機溶劑為對照。
2結果與分析
2.1鏈霉菌S15抗真菌活性測定
應用杯碟法和瓊脂塊法,測定了S15菌株對16種植物病原真菌和2種病原細菌的抑制作用。結果(表1)表明,除對水稻白葉枯病病菌、辣椒根腐病病菌的抑菌圈比較小,對細菌和酵母基本沒有抑制作用外,對其他13種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都比較明顯,其中對小麥全蝕病病菌和蘋果腐爛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最顯著(圖1),說明S15菌株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廣譜抑制作用。
2.2S15菌株對小麥全蝕病病菌菌絲形態的影響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S15菌株對小麥全蝕病病菌抑制圈周圍菌絲的生長形態,結果(圖2)顯示,抑菌物質存在下的病原菌菌絲出現扭曲,頂端膨大,出現泡狀物、縊縮等現象,而正常生長的菌絲細長、均勻。
2.3抑菌物質的溫度穩定性
由表2可知,S15菌株產生的抗菌物質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與對照相比,在40、60 ℃以下溫度處理,對其抗菌活性沒有影響,但隨著溫度的升高,抑制圈直徑會逐漸變小。經100 ℃處理20 min后,抑菌活性仍然保留有原來的81%,該物質的耐高溫屬性使得其提取純化相對容易。
2.4抑菌物質的pH值穩定性
在不同pH值下,發酵液的抑菌試驗結果如表3。表3結果表明,抗真菌物質在pH值6.0~9.0范圍內保持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最高的為pH值8.0,在堿性范圍內,抑菌物質的活性較為穩定,在pH值3.0~5.0范圍內,隨pH值的降低,抑菌活性迅速下降,說明該物質在酸性條件下極不穩定,而在堿性條件下比較穩定,故在以后的分離和純化過程中,宜在pH值6.0~8.0下進行。
2.5有機溶劑對抗真菌物質抑菌特性的影響
乙酸乙酯、乙醚、正己烷、正丁醇4種有機溶劑萃取發酵液后,有機相和水相分別做抑菌試驗,結果(表4)表明,發酵上清液中的抗菌物質易溶于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極性有機溶劑,不溶于正己烷、乙醚等非極性有機溶劑,所以大致判斷該物質極性較強。因此,S15產生的抗菌物質宜用乙酸乙酯萃取。
3小結
以從土壤中篩選的抗生菌中得到一株廣譜、高活性抗真菌的鏈霉菌S15為對象,通過瓊脂塊法和杯碟法測定了該菌株對16種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試驗結果表明,S15菌株發酵液對小麥全蝕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對小麥根霉病病菌、蘋果腐爛病病菌和棉花黃矮病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較好。S15菌株及其分泌的抑菌物質能使小麥全蝕病病菌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使病原菌菌絲發生嚴重的畸變、膨大甚至溶解,表現出一定的殺菌作用,其具體的抑菌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S15菌株分泌的抑菌物質對熱和堿的穩定性較好,但對酸的穩定性較差,當pH值小于4.0,抗菌活性急劇下降;抗菌物質屬于極性較強的物質,在萃取時選用乙酸乙酯效果較好,這些性質的探明都為下一步對該物質進行分離純化及結構測定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該物質最終開發成生物農藥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暴增海,楊文蘭,吳學仁,等. 粘帚霉(Gliocladium spp.)不同菌株對幾種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測定[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4):394-398.
[2] 余鳳玉,李振化,曾會才.抗真菌農用抗生素的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2005,25(1):60-65.
[3] 顧覺奮,倪孟祥,李治川. 微生物來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5):328-330.
[4] 徐方旭,劉詩揚,賀海升,等. 食用菌栽培中有效抗霉藥物的篩選[J].河南農業科學,2010(4):66-69.
[5] 雷波. 管碟法測定抗生素效價方法的優化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3):85-87.
[6] 王德金,田威,傅瑤,等. 瓊脂塊篩選法在多殺菌素菌種選育中的應用[J].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0,27(4):320-323.
[7] 林敏,寧喜斌. 具抑菌活性海洋微生物的篩選[J]. 微生物學雜志,2005,25(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