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農村生活污水為研究對象,通過正交試驗設計,考察了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在選定的影響因素及水平下對污水中TN的去除效果。通過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在控制進水碳氮比、水力負荷、pH值及流程高度的情況下,測定濕地系統對TN的去除效果,以尋求優化的因素組合。結果顯示,間歇運行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對T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4個控制因素進水碳氮比、水力負荷、pH值及流程高度對污水中TN的處理效果具有極顯著影響,當進水碳氮比為8,水力負荷為40 mm/d,pH值為7,流程高度為1 000 mm時,濕地系統對污水中TN的去除效果最佳。
關鍵字: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正交試驗;TN
中圖分類號:X7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859-03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Influence of Inter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on Total Nitrogen Removal
LI Fang,WANG Quan-j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under the selected factors and levels,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by 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IVCW)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orthogonal test. By orthogonal test of 4 factors and 3 levels, in the case of controlling C/N, hydraulic loading, pH value,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flow water,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by the wet system was determined in order to search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mittent operation of IVCW had a good total nitrogen removal, four control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from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 when the influent C/N was 8, hydraulic loading was 40 mm/d, pH value was 7, the distance of flow water was 1 000 mm, the effect of wetland system on the removal of total nitrogen in sewage was best.
Key words: 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orthogonal test; total nitrogen removal
水體中氮的存在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近年來污水中的除氮備受關注。目前我國的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多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良工藝,但其對氮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運行成本高更是其顯著弱點[1]。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具有缺乏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和要求運行費用低廉這兩個特點,人工濕地系統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簡單性[2],其中,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是新型的人工濕地處理方式,而且在脫氮除磷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該系統獨特的下行流-上行流復合水流方式形成了下行流池部分區域好氧、上行流池部分區域厭氧的復合凈水結構,促成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明顯提高了系統的脫氮效果;同時系統采用間歇式的進水方式也有利于系統復氧[3]。
對人工濕地影響水體中氮去除的影響因素,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嚴格來講,構成濕地的所有因素都會影響濕地的除氮效果,通常認為濕地脫氮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基質、微生物、水生植物[4],這是從濕地的主要構成要素的角度來考慮的。濕地中脫氮的主要限制步驟是硝化作用,張政等[5]指出溶解氧、pH值和溫度均影響濕地的除氮效果;Bayley等[6]認為人工濕地的脫氮效果受微生物、植物、基質、水力條件、溫度等多因素的影響,呈多參數相互關聯的非線性復雜生態過程;黃娟等[7]指出除此之外濕地運行參數的選擇和控制直接影響濕地脫氮效果。通過正交試驗研究進水碳氮比、水力負荷、pH值及流程高度4個因素及每種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對污水中氮去除的影響,明確各因素對濕地脫氮效果的影響程度大小,確定最佳運行工況,有助于有針對性地提出強化脫氮措施。
1材料與方法
1.1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試驗系統整體尺寸為2.0 m×1.8 m×1.0 m,分隔成兩個1.0 m×1.8 m×1.0 m的并聯床體(記為1號床體和2號床體),每個床體的上下行池的表面積均為1.0 m×0.9 m,出水渠寬0.2 m,下行池深為600 mm,上行池深為550 mm,兩池中間設有隔墻,底部連通。濕地床體基質選用礫石為主,最下層基質是粒徑為60~100 mm的礫石層250 mm,上層基質是爐渣層,其中下行池的爐渣層比上行池厚5 cm,床體表面鋪設以江西當地的紅土壤為主,厚度為50 mm,并摻入一定量石灰石。系統進水采用DN20 mm穿孔管布水,出水采用側孔出水,每個單元床的側孔數為20個。濕地系統的兩個單元兩側在不同高度分別設置了取樣口及出水口,并對其進行編號,記為取樣口①~⑥及出水口⑦。1號濕地處理單元下行池和上行池分別種植香根草和荻,2號濕地處理單元下行池和上行池分別種植燈芯草和香根草,種植密度均為8株/m2。系統剖面圖如圖1所示。
1.2正交試驗設計方法
正交試驗[8,9]是采用正交設計方法處理多因素的試驗,它廣泛應用在各研究領域,在理論上和應用中已被證明是一種科學的試驗方法。它是利用規格化的正交表,對選定因素和水平合理安排試驗,只需做較少的試驗,就可獲得相對多的信息,得出可取的結論,獲得較好的研究結果。對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試驗具有設計簡便、節省試驗單元而統計效果高等特點[10]。
1.2.1控制因素的選擇研究選用進水碳氮比、水力負荷、pH值及流程高度為控制因素。張迎穎等[11]的研究指出碳氮比因素對濕地系統的脫氮效果有顯著影響。因為C/N通過影響濕地中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來影響水質脫氮效果,而提高人工濕地TN去除效果的關鍵是強化濕地的硝化/反硝化能力[12],因此保證適宜的碳氮比是保證有效的反硝化反應的必要條件。徐樂中[13],陳旭良等[14]指出在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pH值對脫氮除磷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硝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它不僅影響硝化細菌的生長和代謝,決定硝化作用的強度,而且影響硝化基質和產物的有效性和毒性。水力負荷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濕地的除氮效果,針對某一特定的濕地系統,其處理能力主要是通過其能承受的水力負荷來表現。龔琴紅等[15]研究發現當水力負荷提高到一定值時,水流流態的改變有利于改善濕地內部的硝化和反硝化環境,能增大TN的去除效果。欒曉麗等[16]針對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各污染物的流程高度去除規律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污水在濕地床層中的運行距離對TN的去除有影響。基于這些因素對TN的去除有著重要的影響,故采用進水碳氮比、水力負荷、pH值及流程高度為控制因素。
1.2.2影響因素各水平的確定各控制因素的水平選取如下:進水碳氮比水平分別為3、8和15;水力負荷水平從小到大選取為40、200和600 mm/d;pH值的各水平確定為5、7和9;流程高度的水平分別為550、860和1 000 mm。
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就C/N對不同工藝性能的影響進行了很多探討。彭永臻等[17]的研究表明,當進水COD/TN小于4時,碳源不足成為A/O系統脫氮的限制因素。金春姬等[18]指出,當COD/TN為6.8時,可保障SBR的處理效果和穩定運行。而在實際工程中,由于采用的工藝、污水水質及系統的運行參數的不同,最佳碳氮比也略有差異,在此對人工濕地的研究中,選取進水碳氮比水平分別為3、8和15進行試驗分析。張黎[19]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認為水力負荷0.156 m3/(m2·d)是垂直流濕地模擬系統運行的最佳水力負荷。較高的水力負荷意味著污水在濕地床層中的停留時間較短,但較低水力負荷意味著較大的占地面積,吳振斌[3]比較了不同水力負荷條件對中試系統的凈化效果發現,在大部分的水力負荷條件下,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污水的凈化都表現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水力負荷水平從小到大選取為40、200和600 mm/d進行試驗分析。目前,對硝化過程的最佳pH值尚無定論,Shammas[20]認為硝化過程理想的pH值范圍是8~9,Antoniou等[21]綜述了相關文獻后認為最佳pH值為7.0~8.2,對于整套系統而言,生物除磷又要求在厭氧區有有機酸存在[13],考慮到系統同時脫氮除磷的效果,試驗pH值的各水平確定為5、7和9。基于現有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試驗系統,此兩個濕地床兩側均設置了6個取樣點外加一個出水口,由于在下行池表面污水剛進入濕地去除率較小,作為研究對象意義不大,所以主要考查后4個取樣點和出水口,為使高度分布均勻,取圖1中的③、⑤、⑦取樣點為研究對象,即取流程高度的水平分別為550、860和1 000 mm。
1.2.3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見表1。
1.2.4測定方法為保證試驗進水水質的穩定性,試驗用水為人工配置模擬生活污水。進水水質見表2。試驗按水力停留時間運行,每組試驗3次重復,每次試驗均取3個水樣測定求平均值,分析進水和出水水質。COD以葡萄糖溶液調節,TN以尿素調節,NH3-N以氯化銨調節,TP以磷酸二氫鉀調節,pH值以H2SO4溶液(pH值2.0)和NaOH溶液(pH值12.5)調節,實際COD、TN、NH3-N、TP誤差控制在5%之內,pH值誤差控制在±0.5以內。TN測定采用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NH3-N測定采用納氏試劑光度法[22]。
2結果與分析
兩組濕地床對TN去除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TN去除的各因素影響大小為水力負荷>碳氮比>流程高度>pH值,1號濕地床各因素的最優水平組合為A2B1C3D3,即在進水碳氮比為8,水力負荷為40 mm/d,pH值為9,流程高度為1 000 mm時去除效果最好;2號濕地床各因素的最優水平組合為A2B1C2D3,即在進水碳氮比為8,水力負荷為40 mm/d,pH值為7,流程高度為1 000 mm時,濕地系統對污水中TN的去除效果最佳。
2.1碳氮比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
從表3和圖2可以看出,碳氮比對TN去除效率的影響較大,兩組濕地床R值分別為11.57、13.36,在碳氮比為8的條件下,TN的去除率最好,兩組濕地床去除率分別為76.75%和72.67%,其次為碳氮比為15條件下的74.45%和64.81%,碳氮比為3時TN去除率分別為65.18%和59.31%。
這是因為在較低碳氮比的情況下,表現為有機碳源的缺乏,這導致反硝化速率較低,此時隨著有機物濃度的增大,人工濕地脫氮效果會大幅度提高;而在較高碳氮比的情況下,有機物已經超過反硝化菌脫氮所需碳源,碳源相對“過剩”,有機碳源不是反硝化菌生長的限制性因素,此時反硝化作用僅受NO3--N濃度的影響,而且自養硝化菌對氧氣和營養物的競爭不如好氧異養菌,有機碳源的增加會有利于人工濕地中不以硝態氮為電子受體的異養菌的增長,這便與反硝化菌競爭生存空間[23],從而導致異養菌占優勢,使得氨氮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亞硝酸鹽或硝酸鹽,致使脫氮率低。但這種競爭并不明顯,所以在高碳氮比的情況下,人工濕地對TN去除效果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因此過高或過低的碳氮比都對TN的去除產生限制,適宜的碳氮比對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去除污水中的TN顯得尤為重要。
2.2水力負荷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水力負荷這一因素的R值為4個因素中的最大值,分別為15.64、20.06,說明水力負荷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最大。從圖3中的數據趨勢可直接看出,隨著水力負荷的增加,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TN的去除率下降趨勢很明顯,水力負荷分別為40、200和600 mm/d時,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0.61%(76.35%)、70.80%(64.16%)、64.97%(56.29%)。
TN的去除主要是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微生物的影響較大[24]。在一定范圍內水力負荷越大,污水的停留時間就越短,TN的去除效果越低。當水力負荷從40 mm/d增加到600 mm/d時HRT從5 d縮短至8 h,水力負荷變大,水力停留時間縮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不完全。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TN的去除效果均在55%以上。
2.3pH值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
從圖4的趨勢可以直觀地看出,1號濕地床在pH值為9時TN的平均去除率最高,為74.87%,其次是pH值為7時的73.80%,最低是pH值為5時的67.71%;而2號濕地床在pH值為7時TN的平均去除率最高,為68.51%,其次是pH值為9時的66.35%,最低是pH值為5時的61.93%。
由于人工濕地脫氮系統對TN的去除主要是通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實現的,因而影響這兩個過程的環境因子會對整個系統的TN去除產生影響。其中環境pH值是影響硝化和反硝化速度和反硝化最終產物的重要因素,硝化細菌對pH值十分敏感,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分別在pH值7.0~7.8和pH值7.7~8.1時活性最強[3],這個范圍以外,其活性便急劇下降;對于反硝化作用而言,它的發生是在各種非專業的反硝化細菌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反硝化的最佳pH值在中性和微堿性范圍,通常把硝化段運行的pH值控制在7.2~8.0,反硝化段pH值控制在7.5~9.2[3]。
2.4流程高度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TN去除隨著污水在濕地中的流程高度的增加去除效果增加,當流程高度從550 mm增加到860 mm時,TN平均去除率從67.39%(58.18%)增大到73.52%(68.78%),增幅相對較大,說明在該區間內流程高度對TN的去除率的影響作用很大,隨著流程高度增加到1 000 mm時,TN的平均去除率為75.47%(69.84%),增幅變緩,說明該段對TN去除率的貢獻效果變低。增加濕地流程高度會增加TN的去除率,但是其去除率增大的速度會變慢,增加濕地流程高度來提高TN的去除率的效果不明顯。
在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中,污水隨著流程高度的增加交替地流過下行池和上行池的表層好氧區和底層厭氧區,有利于含氮污染物的硝化、反硝化反應,從而為脫氮造成了良好的條件。
3結論
1)間歇運行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對T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2)通過正交試驗得出,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TN去除的各控制因素的最佳水平組合1號濕地床為A2B1C3D3,即在進水碳氮比為8,水力負荷為40 mm/d, pH值為9,流程高度為1 000 mm時去除效果最好;2號濕地床是A2B1C2D3,即在進水碳氮比為8,水力負荷為40 mm/d,pH值為7,流程高度為
1 000 mm時,濕地系統對污水中TN的去除效果最佳。
3)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TN的去除效果隨C/N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至一定程度時又有所下降;隨著水力負荷的提高,TN的去除效果有所下降;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在中偏微堿的條件下對T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隨著污水在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床層中的流動,TN去除效果呈增加的趨勢,但TN去除率隨流程高度增加的增幅變緩,這意味著在達到了排放要求的時候,不必增加濕地流程高度,從而降低濕地的工程造價。
參考文獻:
[1] 蔡明凱, 鄧春光. 人工濕地氮轉移影響要素及研究建議[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2):6902-6933.
[2] 應俊輝. 利用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4):1104-1105
[3] 吳振斌. 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 REED S C, BROWN D. Subsurface flow wetlands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1995,67(2):244-248.
[5] 張政,付融冰,顧國維,等. 人工濕地脫氮途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生態環境,2006,15(6):1385-1390.
[6] BAYLEY M L, DAVISON L, HEADLEY T R. Nitrogen removal from domestic effluent using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nfluence of depth, hydraulic residence time and pre-nitrification[J]. Water Sci Technol,2003,48(5):175-182.
[7] 黃娟,王世和,雒維國,等. 基于遺傳神經網絡的人工濕地脫氮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給水排水,2007,23(9):10-14.
[8] 李云雁,胡傳榮.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 [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41-52.
[9] 黃麗娟. 粉煤灰對水泥土抗壓強度影響的正交試驗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3):352-356
[10] 夏傳濤,袁秉祥. 無空列正交試驗的設計及SPSS軟件的數據處理[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06,19(1):91-92.
[11] 張迎穎,丁為民,陳秀娟,等. 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的脫氮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J]. 環境工程,2009,27(5):36-40.
[12] 付融冰,楊海真,顧國維,等. 潛流人工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氮去除的研究[J]. 水處理技術,2006,32(1):18-22.
[13] 徐樂中. pH值堿度對脫氮除磷效果的影響及其控制方法[J]. 給水排水,1996,22(1):10-13.
[14] 陳旭良,鄭平,金仁村,等. pH和堿度對生物硝化影響的探討[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5,31(6):755-759.
[15] 龔琴紅,田光明,吳堅陽,等. 垂直流濕地處理低濃度生活污水的水力負荷[J]. 中國環境科學,2004,24(3):275-279.
[16] 欒曉麗,王曉,趙鈺,等. 復合垂直流與潛流人工濕地沿程脫氮除磷對比研究[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9,31(11):26-34.
[17] 彭永臻,王之暉,王淑瑩. 基于BP神經網絡的A/O脫氮系統外加碳源的仿真研究[J].化工學報,2005,56(2):297-300.
[18] 金春姬,佘宗蓮,高京淑,等. 低C/N比污水生物脫氮所需外加碳源量的確定[J]. 環境科學研究,2003,16(5):37-40.
[19] 張黎. 不同水力負荷的垂直流濕地對生活污水處理效果研究[J]. 氣象與環境學報, 2008,24(6):67-71.
[20] SHAMMAS N K. Interaction of temperature, pH and biomass on the nitrification process [J].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1986,58(1):52-59.
[21] ANTONIOU P, HAMILTON J, KOOPMAN B,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effective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nitrifying bacteria [J]. Water Research,1990,24(1):97-101.
[2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輯委員會.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M]. 第四版.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3] 連小瑩,李先寧,謝祥峰,等. C /N及氮源形式對潛流式人工濕地脫氮效果的影響[J]. 電力環境保護,2008,24(2):27-29.
[24] 張虎成,俞穆清,田衛, 等.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中氮的凈化機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干旱地區資源與環境, 2004,18(4):163-16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