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黑羽鵪鶉在群體飼養與單籠飼養條件下的生產性能進行對比。結果表明,群養與單養0~10周齡體重相差不大。群養開產日齡為61.71 d,比單養晚9 d左右,群養開產蛋重比單養重1.00 g,開產體重比單養輕6.01 g;群養15、20周齡產蛋數分別比單養少14.4、13.4枚;群養產蛋期的蛋形指數、蛋重較單養變化幅度小,各周料蛋比均大于單養。
關鍵詞:黑羽鵪鶉;飼養方式;生產性能
中圖分類號:S8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915-0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eeding Pattern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utant Egg Quail with Black Feather
ZHAO Shu-juan,PANG You-zhi,LIU Wen,GENG Zhi,LIANG Xiao-fang,SUN Wen-qia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black quails in grouping feeding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single fee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weight had little difference in 0~10 weeks. The date when the laying rate of quail reached 50% of grouping feeding was 61.71 d, delaying about 9 days than single feeding, the egg weight of grouping feeding was about 1.00 g weighter than single feeding, and the body weight was about 6.01 g lighter; the number of eggs produced by grouping feeding in the 15th,20th week was about 14.4,13.4 ind less than single feeding; the egg shape index and egg weight during laying days of grouping feeding had narrower rang of change than single feeding, and the feed-gain ratio was bigger than single feeding.
Key words: black feather quail;different feeding ways;production performance
鵪鶉是最小的家禽種[1]。我國飼養鵪鶉時間不長,但發展迅速,尤其是蛋用鵪鶉的飼養量成為僅次于蛋雞的大宗家禽品種[2]。突變體蛋用黑羽鵪鶉是筆者在朝鮮龍城系(栗羽)鵪鶉與白羽鵪鶉、黃羽鵪鶉的雜交配套系的雜種群體中發現的,目前突變體蛋用黑羽鵪鶉的羽色遺傳機制已經基本確定,黑羽公鶉、黑羽母鶉的基因型分別為hhZYBZYB和hhZYBW[3]。
該試驗擬通過采取不同的飼養方式,對黑羽鵪鶉的開產日齡、開產蛋重及料蛋比等生產性能進行比較研究,為蛋用黑羽鵪鶉新品系的培育及在生產中的進一步配套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試驗動物河南科技大學試驗牧場提供的突變體蛋用黑羽雛鶉。
1.1.2試驗器材電子天平(常熟市衡器廠DT200型),游標卡尺,紅外線燈,自制育雛箱,標準6層籠架,鯤鵬蛋用鵪鶉配合飼料。
1.2試驗方法
1.2.1飼養方法選取100只雛鶉單獨飼養,另選?。罚埃爸浑r鶉群體飼養,并在第六周公母分群,隨機選取280只體況良好的黑羽母鶉,分成7組進行平行飼養,每組40只。試驗時間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
1.2.2飼養管理0~10周內每周定期稱重,從開產起到開產后13周每周定期收集剩料并稱量記錄,開產后0~13周每天18∶00時收集蛋1次并測量各項指標。
1.2.3測量指標0~10周體重,開產日齡,開產蛋重,開產體重,開產后1~13周蛋形指數、平均蛋重、料蛋比等。
1.2.4數據處理所用軟件為Excel 2003、SPSS 17.0。
2結果與分析
2.10~10周齡體重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黑羽鵪鶉的體重增長呈穩定上升趨勢,自第六周群養公母分群后,測得母鶉體重均大于公鶉,而單養母鶉體重從第二周起一直大于公鶉。0~3周齡群養各周平均體重略大于單養,在4~5周與單養相比略小。自第六周起,從總體趨勢來看,單養母鶉體重均大于群養母鶉體重,第10周時差異最大,相差達6 g。在日增重方面,群養與單養變化趨勢相似,均是0~3周呈增長趨勢,自第四周起日增重逐周下降。但0~3周群養日增重大于單養,之后與單養相比略小。
2.2產蛋性能指標
由表2可知,群養開產日齡為61.71 d,與單養相比晚9 d左右;群養開產蛋重為9.90 g,比單養重1.00 g,表明開產日齡越晚,其開產蛋重越大,符合家禽的產蛋規律;群養開產體重略小于單養;群養15周齡蛋重大于單養,然而因群養開產時間比單養推遲了約9 d,使15周齡、20周齡的產蛋數明顯低于單養。
2.3蛋形指數、平均蛋重及料蛋比
由表3可知,群養黑羽鵪鶉蛋形指數在0.77~0.78,單養在0.76~0.78,從總體來看,開產后0~13周蛋形指數變化均呈下降趨勢,但單養變化趨勢較群養波動小,且經SPSS分析,單養與群養開產后各周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開產后0~3周單養、群養蛋重均小于11.0 g,隨著開產日齡的增加,蛋重在不斷增加,且蛋重均達到過11.4 g。單養蛋重呈穩定增加趨勢,而群養蛋重波動略大。但兩者的蛋重變化趨勢均符合家禽的變化規律[4]。群養料蛋比較單養高,耗料量大,飼料報酬率較低。
3討論
3.1關于黑羽鵪鶉0~10周齡體重
0~3周黑羽群養體重大于單養,后期單養體重較大。其可能原因是前期雛鶉身體未發育完全,體溫調節能力不穩定,群養個體間無爭斗行為,且個體間能夠相互取暖,減少了用于維持體溫的能量消耗,而單養則需要消耗較多能量用于維持體溫。在生長后期,雛鶉身體發育逐漸完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穩定,群養個體間開始出現搶食、打斗行為,而單養無爭斗行為,因而后期體重較大。所以黑羽鵪鶉應在早期進行群體飼養,在后期進行單養或小群體的飼養,或進行斷喙處理以減少打斗行為。
兩種飼養方式的黑羽鵪鶉前6周日增重趨勢與唐登華等[5]報道的3個不同品系蛋鵪鶉日增重情況相似:0~3周齡為上升趨勢,4~6周齡逐漸呈下降趨勢;群養黑羽鵪鶉1周齡與6周齡日增重大于龍城系、黃城系和白羽三品系,2~5周齡均小于三品系;而單養黑羽鵪鶉1~2周日增重與白羽、黃城系相當;3~5周低于上述三品系。群養公母鶉分別在7~8周、8~9周有個生長高峰,而單養公母鶉分別在8~9周、7~8周有個生長高峰,與黃峰等[6]報道的性成熟時有一生長高峰相似,且與本試驗測得的群養、單養開產日齡相符。
3.2關于產蛋指標
群養與單養黑羽鵪鶉開產日齡均晚于國內主要的蛋用鵪鶉品系[7],與杜金平等[8]、申杰等[9]分別研究報道的黃羽、栗羽相比群養晚12~15 d,單養晚3~6 d;群養黑羽開產體重與黃羽、栗羽相當,而單養大于黃羽、栗羽。本試驗黑羽鵪鶉開產時天氣已轉冷,可能是導致群養與單養開產日齡較晚的原因;群養開產日齡比單養晚約9 d,這可能是群養時母鶉間因相互打斗、爭食等因素對群體造成應激,使開產日齡推遲,晚于單養。
群養和單養黑羽鵪鶉開產后第三周平均蛋重分別為10.8 g和10.7 g,介于申杰等[10]報道的神丹黃羽系與南農黃羽系之間,單養的平均蛋重小于兩種黃羽系。試驗所用黑羽鵪鶉均是未經選育的鵪鶉,而杜金平等[8]的研究表明,黃羽0世代15周齡平均蛋重13.8 g,經選育后第四世代才達到11.1 g。
3.3關于蛋形指數、平均蛋重及料蛋比
蛋形指數是家禽種蛋選擇的一個重要指標。黑羽群養與單養平均蛋形指數均為0.77,與宋東亮等[11]報道的黃羽相同,與王慶等[12]的相比較大,據開產后1~13周數據,群養蛋形指數穩定于0.77,單養穩定于0.76。在平均蛋重方面,群養黑羽(11.0 g)、單養黑羽(10.9g)與黃羽[11](11.43 g)相比均較低,但高于栗羽[13](10.89 g)。在黑羽料蛋比方面,由于群養產蛋量低于單養,同時群養母鶉相互間的爭斗會消耗能量,因此耗料量、料蛋比均高于單養。在實際生產中,單養不易大規模使用,因而可通過斷喙來減少個體間的爭斗,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皮勁松,杜金平,申杰,等.鵪鶉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0):2926-2927.
[2] 黃峰,常洪,常國斌.國內鵪鶉資源及其養殖現狀[J].吉林畜牧獸醫,2005(2):46-47.
[3] 于美琴,龐有志,趙淑娟,等. 蛋用鵪鶉黑羽突變基因的遺傳機制及其與伴性羽色基因互作關系的研究[A]. 中國動物遺傳育種研究進展(第十五次全國動物遺傳育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陜西:楊凌,2009.438.
[4] 楊寧. 家禽生產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5] 唐登華,殷裕斌,楊文祥. 3個不同品系蛋鵪鶉早期生產性能的研究[J]. 湖北農學院學報, 2001,21(3):223-225.
[6] 黃峰,常洪,常國斌,等. 野生日本鳴鶉與家鶉雜交F1代的生長發育及繁殖習性研究[J]. 西北農業學報,2006,15(4):43-47.
[7] 龐有志. 蛋用鵪鶉自別雌雄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8] 杜金平,申杰,皮勁松,等. 蛋用鵪鶉黃羽系產蛋性能選育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2007,46(6):960-962.
[9] 申杰,杜金平,皮勁松,等.蛋用鵪鶉栗羽系的選育[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641-13642,13645.
[10] 申杰,杜金平,皮勁松,等. 蛋用鵪鶉神丹黃羽系與南農黃羽系比較試驗[J]. 湖北畜牧獸醫,2009(4):8-9.
[11] 宋東亮,龐有志,孫玉貴,等.黃羽鵪鶉生產性能觀察[J]. 中國家禽,2008,20(10):39-40.
[12] 王慶,劉朝陽,白秀娟. 單籠飼養下鵪鶉主要生產性能的初步研究[J].飼料業,2010,31(5):58-60.
[13] 華時尚.栗、黃羽蛋鶉品系生產性能測定及自別配套研究[J].畜禽業,2005(11):25-2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