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尾褐鳳蝶(Bhutanitis thaidina Blanchard)是一珍稀瀕危物種。通過查閱文獻和標本記錄、咨詢專家與實地考察,弄清該物種的分布歷史、現狀和瀕危原因,并提出了保護建議。結果表明,三尾褐鳳蝶分布格局發生變化,棲息地數量下降,很多原記錄分布地現已沒有發現該物種或情況不明,但同時也發現少數原無記錄新棲息地;造成目前該物種瀕危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棲息地和寄主植物破壞、減少及非法采集。
關鍵字:三尾褐鳳蝶;棲息地;瀕危原因
中圖分類號:Q96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851-03
Distribution, Endangered Reasons and Protective Research of Bhutanitis thaidina
YI Chuan-hui1,HE Qiu-ju2,WANG Lin1,CHEN You1,YI Wei1
(1.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65022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Disaster Warning and Control in Yunnan Province,Faculty of Conservation Biolog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Bhutanitis thaidina Blanchard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old day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ndangered reasons ofBhutanitis thaidina were clarified and protection proposals of Bhutanitis thaidina were proposed by literature searching, specimen recording, experts consult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was changed, and the habitat lost largely. In many recorded distributed place, Bhutanitis thaidina was not found or the situation was not clear, but a few new sites were found. The reasons that this species turned to be endangered were the global warming, habitat and host-plant destructed, and illegal collection.
Key words: Bhutanitis thaidina Blanchard; habitat; endangered reason
三尾褐鳳蝶(Bhutanitis thaidina Blanchard),又名中華褐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尾鳳蝶屬(Bhutanitis)昆蟲,為高山蝶類,多生活于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橫斷山及其周邊地區,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世界珍稀物種,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在《受威脅的世界鳳蝶》中將其列為R級,目前已為瀕危物種,瀕危原因不明[1]。人類活動已經被公認是造成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的主要原因[2],而其中除人類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直接影響外,還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暖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影響,這也是造成很多物種出現瀕危以至滅絕的重要原因[3,4]。
目前,在遺傳多樣性的下降對昆蟲瀕危影響方面,對尾鳳蝶屬昆蟲的研究報導較少,諸立新等[5]對尾鳳蝶屬部分種類基因序列及系統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遺傳多樣性的下降可能是導致尾鳳蝶屬昆蟲瀕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學者Lee[6]和Igarashi[7]對三尾褐鳳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報導,國內楊萍等[8]對三尾褐鳳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記述。目前,尚未見三尾褐鳳蝶分布現狀、瀕危原因與保護方面的相關報導。
1調查方法
1.1查閱資料、標本記錄和咨詢相關專家
查閱資料、查看標本記錄,并對部分國內昆蟲研究專家進行咨詢,以了解三尾褐鳳蝶的分布歷史和現狀相關信息。
1.2實地調查訪問
于2009年4月1-20日、5月5-30日和2010年5月5日至6月3日先后對云南省昆明東川區爛泥坪,祿勸轎子雪山,昭通鹽津,大理蒼山、鶴慶、劍川,玉龍縣玉龍雪山和香格里拉沖江河進行實地調查。調查方法為路線調查法,調查地海拔為
1 500~4 800 m。在調查過程中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隨機訪問。
2結果
2.1資料與標本記錄咨詢專家情況
2.1.1資料記錄三尾褐鳳蝶分布較廣,分布記錄北起陜西南部秦嶺主峰太白山,南至云南,包括甘肅、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5省(區),橫斷山和秦嶺地區為其主要分布地區;國外分布包括印度北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和不丹[6,9-18]。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物種多樣性考察陸續展開,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湖北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地處武陵山脈西南端的湖南石門縣漢壽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些新的分布地點被發現[19-22],同時發現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和麥積山風景區、秦巴山區留壩、秦嶺中段南坡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南玉龍雪山、高黎貢山百化嶺等地目前仍有分布,但數量已較少[13,19,23-25];而一些原有記錄分布地,如陜西秦嶺主峰太白山地區(蒿坪寺—斗母宮一帶),四川貢嘎山地區、瀘定縣新興鄉地區,西藏東部和云南云龍、怒江福貢、祿勸橋子雪山等地區情況不明,近10年未見該物種相關報導。
2.1.2標本記錄于2008年12月先后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昆明分部、西南林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了解標本情況。西南林業大學現有標本45只,采集時間為1995年、2004年和2005年,采集地點分別為大理云龍和鶴慶,采集人為周雪松等;云南農業大學僅存2只,采集時間和地點不詳;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21只(部分標本為私人收藏),分別采集于中甸(香格里拉)沖江河、玉龍縣玉龍雪山黑白水河、祿勸轎子雪山、昭通鹽津,采集人為肖寧年等,采集時間為1983~1996年;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昆明分部13只(私人收藏),分別采集于中甸(香格里拉)沖江河、怒江福貢獨龍江、昭通巧家縣,采集時間為1983~1993年,海拔2 000~2 500 m,采集人為楊大榮等。云南省珍稀瀕危植物引種繁育中心3只,采集于云南瀘西自然保護區的思茅信房,海拔1 700 m,采集時間為1992年5月1日,采集人為許毅濤等[26]。除西南林業大學周雪松等2004、2005年在大理鶴慶采集到40余只外,云南其他科研院所近10年已無標本采集記錄。
2.1.3咨詢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楊大榮、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肖寧年和熊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周成理、西南林業大學周雪松、昆明中林觀賞昆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趙爛斌進行了咨詢。
2.2調查結果
在昆明市東川區爛泥坪、祿勸轎子雪山、昭通市鹽津、大理鶴慶和劍川縣發現三尾褐鳳蝶種群,而在大理蒼山、玉龍縣玉龍雪山和香格里拉沖江河沒有發現三尾褐鳳蝶種群。除鶴慶種群相對較多,發現11只外,其余3個地點種群數量較少,僅發現2~3只。成蟲每天活動的時間晴天一般在10~16時,陰天較晚些;成蟲對蜂蜜敏感,可用蜂蜜誘集。調查還發現,不同地點成蟲出現時期有較大差異,時間出現最早的是滇西北地區,如大理鶴慶(放牛坪)和劍川,4月初開始出現,4月中旬大量發生;滇東北地區略晚,在4月下旬開始出現,5月中下旬開始大量發生。據資料記載,大部分分布地成蟲5月初開始出現,四川和陜西成蟲出現時間可能更晚些,在6~7月,各地成蟲出現時間差異可能與各地物候有關,也可能與近年來全球變暖而導致各地氣候異常有關[27,28]。
3討論
3.1分布現狀
歷史記錄分布地北起陜西南部秦嶺主峰太白山,南至云南,包括甘肅、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五省(區),國外分布包括印度北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和不丹。近年來,在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和麥積山風景區,陜西秦巴山區的留壩、秦嶺中段南坡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南怒江福貢、玉龍雪山、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百化嶺、昆明市東川爛泥坪、祿勸轎子雪山、昭通市鹽津、大理蒼山、鶴慶和劍川,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脈西南端的湖南石門縣漢壽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發現三尾褐鳳蝶種群,但數量已十分稀少。而一些原有記錄分布地,如陜西秦嶺主峰太白山地區(蒿坪寺—斗母宮一帶)、四川貢嘎山和瀘定新興鄉地區、西藏東部和云南云龍等地區情況不明,近10年已未見該物種相關報導。三尾褐鳳蝶分布現狀表明,其棲息地生境已十分破碎,各棲息地距離較遠并相對孤立,最近的兩棲息地相距約30 km(大理鶴慶和劍川)。棲息地間相對孤立不利于三尾褐鳳蝶種群間基因交流,造成該物種遺傳多樣性下降,這也可能是目前該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
3.2瀕危原因
造成三尾褐鳳蝶現有分布格局和種群現狀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和人為因素影響有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山物種受到的影響極大,很多物種被迫向更高海拔山地遷移,由于動植物遷移速率和對氣候適應能力的差異,不可避免地造成種群擾動,以致種群數量下降;同時,由于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小氣候差異,特別是溫度所造成的熱島效應,致使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減少,遺傳多樣性下降,致使不同孤立種群分化加劇。其結果是大部分斑塊中種群滅絕,小部分遷移形成新的斑塊,并加速分化。對其他地區高山蝴蝶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已嚴重威脅蝴蝶生存,群數量明顯下降,棲息地喪失,部分種類已在當地消失[4,29,30]。這可能是目前三尾褐鳳蝶分布格局和種群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指名亞種和東川亞種差異加大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生態和物候學上的差異,已有學者建議將東川亞種上升至種)。
人類對寄主植物和棲息地植被的破壞以及非法捕捉,也是造成三尾褐鳳蝶瀕危的另一重要原因。三尾褐鳳蝶寄主植物寶興馬兜鈴(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又稱南木香、木香馬兜鈴,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南川、峨眉、寶興)、貴州(印江)、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生于海拔
2 000~3 200 m的常綠闊葉林內,藤莖可入藥,有除煩退熱、消熱利濕、行水下乳、排膿止痛的功能。調查發現,寶興馬兜鈴在玉龍雪山和大理蒼山等地已十分稀少,僅在一些地勢陡峭林緣溝邊有少量分布,這可能主要與當地居民采集挖掘有關,特別是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大量挖掘,使南木香的數量急劇下降。南木香在當地民間常被用作利濕和下乳中藥。目前盡管在三尾褐鳳蝶分布區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區內植被得到了較好保護,但在保護區建立之前和初期,很多棲息地已被破壞,區內各棲息斑塊間的連通性嚴重下降,保護區外廊道已不復存在。而非法捕捉,使瀕危狀況更為嚴峻。據《北京晚報》報導,蝴蝶發燒友夏雯雯非法收集蝴蝶保護物種200余只,其中三尾褐鳳蝶東川亞種就達173只[31]。
另外,氣候變化所引起其他物種的擾動所造成的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和重組,特別是其他物種對三尾褐鳳蝶棲息地的入侵、寄主與蜜源植物的變化等,對三尾褐鳳蝶種群造成了較大影響。
3.3保護建議
①遷地保護。在原棲息地生態環境相近地區,建立人工園,種植寄主植物寶興馬兜鈴,對三尾褐鳳蝶進行遷地保護。中華虎鳳蝶遷地保護的經驗值得借鑒[32]。②就地保護。在棲息地大量種植寄主植物寶興馬兜鈴,并在當地進行三尾褐鳳蝶人工養殖,放歸野外,增加野生種群數量。筆者在玉龍雪山對玉龍尾鳳蝶進行了養殖并放歸野外,取得了一定成功,野生種群有一定程度增加,這一方法可為保護三尾褐鳳蝶借鑒。③加強監管。杜絕野外非法捕采和來源野生的標本貿易,禁止對寄主植物寶興馬兜鈴的采挖。④建立和保護棲息地或斑塊間的廊道,加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武春生.中國動物志(第25卷):昆蟲綱 鱗翅目 鳳蝶科[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蔣志剛,馬克平,韓興國.保護生物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 OPDAM P, WASCHER D. Climate change meets habitat fragmentation: linking landscape and biogeographical scale levels in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4, 117: 285-297.
[4] 趙彩云,李俊生,羅建武,等.蝴蝶對全球氣候變化回應的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10,30(4):1050-1057.
[5] 諸立新,吳孝兵,晏鵬.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對尾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四種蝴蝶分子系統關系及相關問題的探討[J].動物分類學報,2006, 31(1):25-30.
[6] LEE C. First report on the life histories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wo Chinese Papilionidae, Bhutanitis mansfieldi and B. thaidiana[J]. Yadoriga, 1986,126:17-21.
[7] IGARASHI S. Life history of Bhutanitis mansfieldi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related species[J]. Butterflies (Publication of the Butterfly Society of Japan), 2003, 35:20-39.
[8] 楊萍,吳平輝,陳冰勇,等.三尾鳳蝶Bhutanitis thaidina(Blanchard)記述[J].重慶林業科技,2006(3):11-12
[9] 劉文萍.橫斷山區的蝶類資源與珍稀蝴蝶的保護[J].四川動物,2005,24(4):529-531.
[10] 趙力.四川西部蝶類資源調查[J].四川動物,1993,12(3):12-14.
[11] 董大志,王云珍,李昌廉.云南和武陵山地區蝴蝶記述[J].科學與財富,2010,(5):20-21.
[12] 李昌廉.云南蝴蝶區系及其區劃的研究[J].昆蟲分類學報,1996,18(2):150-156.
[13] 徐中志,和加衛,楊少華,等.云南玉龍雪山自然保護區蝴蝶區系結構及垂直分布[J].西南農業學報,2009,22(3):847-856.
[14] 徐中志,和加衛,楊燕林,等.玉龍雪山蝴蝶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7,20(3):551-555.
[15] 周堯.世界珍奇蝴蝶Bhutanitis屬的分類研究[J].昆蟲分類學報,1992,14(1):48-54.
[16] 云南省生態經濟學會,云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蝴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17] 云南省林業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云南森林昆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
[18] 黎璇,袁興中,鄧合黎.橫斷山區蝶類的垂直分布及其多樣性[J].生態學雜志,2009,28(9):1847-1852.
[19]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三尾褐鳳蝶標本記錄[DB/OL]. [2011-01-03].http://www.escience.gov.cn/MetaSearchEngine/Crawler?resourceId=ziranbiaoben_2111C0007000270608.
[20] 湖北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網站. 湖北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概況[DB/OL].[2010-12-31]. http://symjswd.cn/Lisheng_ReadNews.asp?NewsID=120.
[21]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三尾褐鳳蝶標本記錄[DB/OL] .[2008-06-27]. http: // www. escience. gov. cn/MetaSearchEngine/Crawler?resourceId=ziranbiaoben_2111C0007000270608.
[22] 朱兆泉,宋朝樞.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23] 劉艷梅,楊航宇,張宗舟.麥積山風景區蝶類區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7):3011-3013.
[24] 吳靜,張迎春,霍科科.陜西秦巴山區鳳蝶調查與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90-95.
[25] 趙力.高黎貢山——世界級珍稀蝴蝶的伊甸園[J].中國國家地理,2006(12):1-2.
[26] 中國自然保護區資源平臺.標本詳細信息[DB/OL].[2011-02-31].http://www.papc.cn/ShowSpecimen.aspx?SID=83606.
[27] 陳曉鳴,周成理,史軍義,等.中國觀賞蝴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8] 西北農學院植物保護系.陜西省經濟昆蟲圖志(鱗翅目:蝶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8.
[29] HILL J K, THOMAS C D, FOX R, et al. Warming: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anges responses of butterflies to twentieth century climate[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2002,269:2163-2171.
[30] LOVERJOY T.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J]. Rev scitech off Int Epiz,2008,27(2):1-8.
[31] 孫瑩.北京最大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制品案開庭[DB/OL].[2010-03-01].http://www.chinanews.com/sh/news/2009/10-19/1918554.shtml.
[32] 汪永俊,孫巧云.中華虎鳳蝶的飼養技術及其保護園的建立[J].江蘇林業科技,1998,25(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