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林植物每年通過吸收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凈化城市空氣、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維護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維持城市碳氧平衡和生態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南昌市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分析,以及南昌市園林植物增匯潛力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園林植物增匯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園林植物;碳匯;潛力;建議;南昌
中圖分類號:S688.9;X173;X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909-03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Carbon Sink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arried Out
of Nanchang Garden Plants
LI Hua,CHEN Fei-p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The garden pla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rifying urban air,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maintaining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balancing carbon and oxygen in the town through the ab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bsorp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carbon sink of health and garden plants in Nanchang, recommendation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garden plants were mentioned.
Key words: garden plants; carbon sinks; potential; recommendations; Nanchang
目前關于增匯的研究多數集中在發現新碳匯方面,但是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碳匯提高其增匯能力同樣重要。作為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園林植物,同森林植被一樣,具有碳匯功能,跟森林等生態系統相比,園林植物的碳匯功能確實比較小,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及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提高,園林植物的增匯空間日益增大。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南昌市作為一個中部省會城市,被國家列為低碳城市試點之一。南昌市為了實現低碳城市的定位,本著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提出了“低碳經濟、綠色發展、森林城鄉、花園南昌”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在產業發展的同時,營造一個適合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居住與工作環境,使大家感覺到生活在一個天然氧吧里。南昌市從2009年開始,預計通過三年時間,把開發區打造成生態開發區;把高速公路、出口道路的路邊、街道、村莊和社區都進行綠化。通過花園城市的打造,挖掘園林植物的增匯潛力,從而讓我們的城鄉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讓大家體驗到低碳經濟生態環境帶來的實惠。
1南昌市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情況分析
南昌市作為一個中部省會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碳排放量的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的溫室效應。從區域碳排放的義務來要求,南昌市應不斷增加碳吸收或者碳減排量,力爭排放和吸收間的平衡,不增加區域外大環境的壓力,積極為全球、人類做出自身的貢獻。
從2009年9月起,南昌市啟動了為期一年的碳盤查項目。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南昌市2009年的碳排放量約為2 500萬t,人均碳排放約5 t,主要排放來源包括工業、交通、建筑、農業、服務業、居民生活等方面,其中工業排放占71.1%,交通和居民生活排放分別占到了12.0%和10.0%。碳排放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根據南昌市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未來仍有較大的經濟增長空間,這就意味著碳排放仍會增大,然而發展經濟與碳減排必須保持平衡[1]。
根據相關的統計,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由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園林植被、草地植被、農田植被、水生植被等)、土壤和水體所吸收,剩余部分進入大氣。
依照顧凱平等[2]的研究,森林碳匯量的估算公式為:
式中,C為碳匯量,V為某一森林類型的森林蓄積量,D是樹干密度,R是樹干生物量占喬木層生物量的比例,Ci是植物中的含碳率,T是碳元素分子質量在二氧化碳分子質量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為3/11),i為樹種[2]。同理,城市園林植物也可使用此公式,將南昌市所有園林樹種的碳匯量匯總,就可以得到南昌市園林植物的碳匯量。
根據文獻[3],南昌市森林資源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為700萬t,園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為4萬t,按照方精云等[4]的研究,森林得到的凈碳效率平均約為0.5,估計每年南昌市森林、園林植物一共可以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1 400萬t,占南昌市總排放量的56%。因此南昌市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被森林、園林植物吸收,這對南昌市的區域碳平衡將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南昌市“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一大四小”等工程的開展,這種作用還將越來越突出,增匯潛力越來越大。
2南昌市園林綠地增匯潛力分析
城市園林植物是南昌市碳吸收的重要載體,是本區域主要的碳匯之一,特別是隨著“低碳經濟、綠色發展、森林城鄉、花園南昌”的提出,城市園林綠地的碳匯功能日益突出。因此改善傳統的園林綠化建設模式和經營方式,將提高城市園林植物的增匯能力。
2.1提高城市綠化率,增加碳匯
南昌市城區綠化率為33.1%,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7%。目前南昌市公園綠地不多,較大的公園有八一公園、人民公園、孺子亭公園、象湖公園、玉帶河公園、青山湖公園、贛江市民公園等。由于歷史或習慣的原因,市內多數街道狹窄,缺少綠化。擴大南昌公園綠地面積尚有較大空間。因此,南昌市園林植物年均碳匯量將會得到較大提高。
2.2提高園林植物碳存量,增加碳匯
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儲量密度為71.5 t/hm2;我國森林植被的碳儲量密度為70.3 t/hm2,而園林植被碳儲量密度更低[5]。因此,通過合理調整結構,強化經營管理,園林植被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增匯的潛力很大。
2.3選擇高碳儲量植物,增加碳匯
根據相關研究[5],園林植物含碳率是常綠植物大于落葉植物、喬木類大于灌木類;按類型分的含碳率排序為常綠喬木、綠籬色塊、落葉灌木、落葉喬木、月季、竹子、宿根花卉;按樹種分則含碳率排序為油松、檜柏、國槐、珍珠梅、連翹、榆葉梅、側柏、紫葉李、白蠟、碧桃、丁香、金銀花、月季、欒樹、棣棠、黃楊、懸鈴木、銀杏、垂柳、竹子、絲蘭;在植株部位上,含碳率大小排序為:葉、干、枝、根、皮。因此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可以多引種栽植常綠喬木等高碳儲植物。
2.4改變傳統營造、養護和管理模式,增加碳匯
綠化植物具有觀賞、遮陽、防塵、隔音、凈化空氣和保持水土等諸多生態功能,但當前的城市綠地建設中普遍存在重視觀賞功能、忽略其他生態功能的現象。綠化建設的植物種植選擇應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不宜大量使用熱帶樹種、整形色帶和冷季型觀賞草坪等低碳儲植物;要以植物為主體,減少景點裝飾、廣場、園林建筑小品等非綠色占地面積,增加環境中的植物綠量;進行種植設計時,應對各種大小喬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等地被植物進行科學的有機組合,盡量使各種形態不同、習性各異的園林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復合結構的多層人工植物群落。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城市綠地植物的選用量,提高綠地單位面積園林植物的量值,從而發揮城市園林植物在碳匯方面的功能。
3提高園林植物增匯能力的建議
提高森林的增匯能力,實現南昌市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需要做大量持續艱苦的工作,必須從規劃、管理、制度、法律和技術多層面加以落實。
3.1提高意識,加強管理
加強林業碳匯知識的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綠化意識、低碳意識,明確低碳城市的意義,強調全民參與,促進市民共建;重要綠地建設應向社會公示,做好科學規劃,實行目標責任制,分工分片、分類管理保護,使規劃落到實處;鼓勵市民自覺愛護綠地,做好庭院、陽臺、屋頂等環境的綠化,對先進單位與個人要給予及時的表揚或獎勵。
3.2健全法規,全民參與
加強城市園林建設的立法工作;對無視規劃、侵占綠地和破壞綠地的行為應依照法律法規實施處罰。
3.3重視科研,普及技術
低碳城市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新課題,需要各級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積極參與,政府需要增加這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同時加強科技合作,建立和完善園林科研管理體系,推廣應用先進技術,促進科研與生產的良性循環。
3.4科學養護,提高質量
應依據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原理,遵循植物群落生長規律,通過管護,形成符合種植設計意圖、各層次植物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層次分明、色彩調和、外貌構成合理、穩定、生態效益顯著、碳匯效益最佳的復合結構的多層混交植物群落[6];通過強化對園林綠地的有效管理,有效控制園林火災和病蟲害發生頻率與影響范圍,以減少碳排放。
3.5增加投資,確保實效
由政府投資或由市場經濟渠道進行投資,逐步增加對園林綠化的投入力度,每年從城市建設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園林建設費用;按照受益者負擔的原則,在確定城市土地批租、轉讓土地時,應考慮綠地的綜合效益,將其所帶來的土地增值部分返回到園林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 王爾德. 南昌完成碳排查[EB/OL].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1MMDAwMDE5 Mzc1MA.html.
[2] 顧凱平,張坤,張麗霞. 森林碳匯計量方法的研究[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105-109.
[3] 李俊. 森林生態效益評價系統的研建[D]. 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08.
[4] 方精云,陳安平. 中國森林植被碳庫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J]. 植物學報,2001,43(9):967-973.
[5] 王迪生. 基于生物量計測的北京城區園林綠地凈碳儲量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6] 南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規劃組. 南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規劃[R]. 南昌:南昌市人民政府園林綠化局,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