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界定“學案”與“學案教學”的概念為基礎,從學案教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教學意義與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特點等方面分析學案教學,通過分析得出“學案教學” 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學案;學案教學;綜述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80-02
二千多年前,中國第一篇教育專著《學記》中闡述教與學是一種活動的兩個方面,提出“教學相長”的思想;《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關于學習的論述。就代表人物而言,諸如孔子就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論述;南宋朱熹提出了“窮理致知”、“躬行實踐”等論斷;清代戴震提出了“感官受之、心知理義”;乃至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等教學思想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地為學案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一、“學案”和“學案教學”的概念界定
“學案”教學模式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筆者發現,“學案”及“學案教學”兩詞在《百科全書大詞典》、《教育大詞典》以及教學專著中都沒有明確的概念。但經過大量文獻查閱,筆者認為,(1)“學案”應該是教學探究與實踐的一種學習方案,而不僅僅是簡單學習材料和案例,更不能理解成助學材料,在學案設計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知識。(2)“學案教學”就是以學案為操作材料,以學生自學、教師的指導為主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適應了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
二、“學案教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
目前進行“學案教學”的地區在國內比較多,首先進行“學案教學”的探究與實踐的地區有上海、浙江等省市。有些學校雖然沒有“學案”教學這一說法,但實際操作形式與“學案教學”類似,只是把“學案”叫“預習提綱”或“助學方案”的不同說法。進行了“學案教學”的學校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它使課堂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課堂上老師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問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能力提高了。例如:臨沂市的平邑一中、平江縣第一中學、上海市徐匯區紫竹園學校、銀川二中等等。“學案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學案教學”更多的突出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印證了“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還老師一個驚喜”這句話的真諦。這種教學模式與現在課改的教學理念相接軌,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三、“學案教學”的意義與理論依據
(一)“學案教學”的意義
進行“學案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1)“學案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以傳授和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的教學過程。“學案教學”更多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舞臺。(2)“學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的多向交流模式,這樣的多向交流模式可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3)通過“學案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又提高了教師,使師生雙方都能受益。這是因為在教與學的緊密結合和學生思維的充分展現過程中,能更有效地釋放教師自身的能量,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緊迫感、責任感。
為此,教師必須站在學科教育最前沿,才能有效駕馭課堂,才能適應學生“問題”的需要,促使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來充實提高自己。進行“學案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學案教學”還能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教育觀念,掌握先進教學方法,具備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師。
(二)“學案教學”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與“學案教學”。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而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而學案就是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的很好的工具。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而“學案教學”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建構主義理論特別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要探究,而不是僅僅知道答案,更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要在情境中理解。“學案教學”也正是完美體現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
2.人本主義理論與“學案教學”。羅杰斯提出“人本主義教育”的思想,即“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中心,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 的教學理念,并且在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大膽的嘗試。羅杰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必須是“促進者”。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并由此創立了發現學習法。學案的提出源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案教學是“以學生為本” 理念的具體化,即把教學的重心從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轉變到研究學生的學法上,終極目標是教育要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學案教學”的特點
“學案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學案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中“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文獻檢索總結出“學案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案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教師在編寫學案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重難點進行拆分、整合,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編排出最合理的知識體系,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突出了合作學習意識。“學案教學”強調每個學生經過獨立的思考之后,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從而培養學生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精神,增加全班學生從不同層面參與學習的機會,尤其使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更多的幫助。
3.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案教學”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學生通過“學案”進行自學,教師根據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精講點撥,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4.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在“學案教學”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適合學生自學的條件,挖掘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渴望和潛能,建立起一套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5.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案教學”充分認識知識是學生發展的基礎,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從長遠觀點看,在學校里僅僅傳授給學生一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捕魚”的本領,使學生受用一生。因此在“學案教學”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樹立教會學生學習比教給學生有限知識更為重要的教育理念。
五、“學案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基本結論
1.“學案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目前的研究多是針對“學案教學”的構成及其構建原理的闡述,而對學案的設計與編寫、使用與管理等具體操作的環節卻研究得較少,很多學校和個人多是停留在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報告這個層面,對具體的重要因素研究的不系統、不成熟,尚未構建起完整的“學案教學”的體系框架;并且對于學生如何利用學案進行學習研究不夠深入;而且在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把學案當成教案,機械地按學案設計組織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現在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案”一切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學”而來設計,這才是“學案教學”的本質。
2.基本結論。筆者通過對“學案教學”模式的分析,得出以下幾點基本結論:(1)“學案教學”的核心在于用好學案,落實學案,學案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一定針對性,需要精選、精講、精練。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學案、講解學案,而學生課后可以練習學案、鞏固學案,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2)“學案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中除了有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理論外,各學科自身的教學理論更是其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系統反映。(3)“學案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為目標,所以采取學案與教案并舉的操作程序,既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學案教學”的有效實施最終會帶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因為“學案教學”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有序性和科學性,通過“學案教學”,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筆者認為,“學案教學”應結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這樣既沒有忽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倡導對知識思想文化內涵的理解,引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學案教學”的大力推廣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自學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賢智.以學生為主——當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24-186.
[2] 鐘啟泉.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88.
[3] 吳文侃.當代國外教學論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207.
[4] 夏正盛.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6-58.
[5] 方建文,等.全面素質教育手冊[K].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7:245-263.[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