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承載者。龍文化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并最終確立。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播龍文化、發揚龍文化。
關鍵詞:龍文化;產業化;圖騰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194-03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象征。幾千年來,龍的形象幾經變革,龍作為圖騰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不斷被挖掘,龍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天行健、自強不息的人格精神,追求民族團結、和平統一的民族精神,希冀幸福、吉祥、長壽、不甘平庸的民族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共生觀,已構成龍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中國,龍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認識龍文化、了解龍文化,其次是傳播和發揚龍文化。本文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龍文化的演變
龍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中的蛇、鱷、魚、鯢、豬、馬、牛、鹿、熊等動物,和雷電、云、虹、龍卷風等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創造的,具備長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鱗、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 [1]。龍是神話中最為普遍的生物之一,出現在世界各地,中國、印度、日本、西亞、希臘、北歐和北美等地方都有龍的神話流傳。
在中國,龍文化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龍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對身外自然力神化的產物,也就是說在階級社會到來之前,勞動人民就把龍創造出來了。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具有強烈的神密感,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戰國、秦漢之際,龍紋改變了以前的變體化和多樣化局面,出現了后世所常見的那種定型化和公式化的造型,并隨著儒教和道教的盛行而趨于成熟。自秦漢始,皇帝被說成是真龍天子,所以龍就有了三重的含義:一是通天的神獸,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獸。隋唐時期,除了一般傳統的龍形象外,又出現了一種龍首魚身的形象,學者稱其為“魚龍變紋”。宋元時期,龍的形象更加規范化,及至明清時期龍紋成為皇權的象征和標志而臻于鼎盛,迎來了其登峰造極的黃金時代。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龍形象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藝術領域,以突出帝王的權威。今天我們見到的帶有龍圖案或裝飾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兩代,其中一些建筑幾乎無處不龍。也就是在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基本定型,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龍的形象明顯區別:西方龍的龍頭比較多,有的三個頭,有的九個頭,還有十二個頭的,而中國龍只有一個頭;西方龍嘴里吐火,中國龍嘴里一般噴水;西方龍常常代表兇惡的勢力,中國龍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在中國,很多民俗與龍文化有關,比如龍抬頭、鬧龍舟,還有四海龍王和龍王廟的傳說。可以說,龍文化已經滲透到中華文化之中,成為其中絢麗的一部分。
二、龍文化產業化的路徑
(一)成立龍文化研究學會和博物館,挖掘中華龍文化精神
要推進龍文化的產業化,首先要認識龍文化、尊重龍文化,在科學解讀龍文化的基礎上準確無誤地實現龍文化的產業化,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成立龍文化研究會。目前,龍文化的研究已經遍布國內外,據所能搜索到的資料,目前各地方已經成立龍文化研究會的有德慶縣龍文化研究會、邯鄲市華夏龍文化研究會、柳州市龍文化研究會、義烏市華夏龍文化研究會、山東龍文化研究會、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等。這些機構大都兼有學術研究和商業運營龍文化產業兩重任務,對于推廣龍文化、發展龍文化產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力量分散,研究水平層次不齊;龍文化挖掘的力度不夠,缺乏厚重的專著和著述出現;對龍文化產業的推廣缺乏科學理念,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要弘揚中華龍文化,深入挖掘龍文化在國家認同、凝聚民族精神、激揚民族斗志方面的深刻內涵,必須成立全國甚至世界性的龍文化研究機構,推廣龍文化。具體而言,首先成立國際中華龍文化研究會,由知名華人研究專家和國內專家組成,凝聚中華文化圈各專家的研究力量;其次,在國內成立全國龍文化研究協會,負責全國龍文化歷史的考查、精神的挖掘以及龍文化的推廣;再次,在龍文化有跡可循的區域成立龍文化研究會,深入挖掘本區域龍文化的科學內涵、歷史演變歷程;最后,出版系列龍文化研究的著作,包括學術版和普及版,深入闡述龍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并選擇優秀的作品介紹到國外,以將龍文化發揚光大。
另外,成立中華龍文化管理基金會,為中華龍文化的傳承提供資金支持。資金來源可以是海內外華人團體、機構和個人,基金會的目標是弘揚中華龍文化,普及中華龍文化,基金會籌集來的基金主要用途是:為龍文化研究機構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龍文化發掘、整理、研究;為推動中華龍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一定的物質獎勵;為出版中華龍文化研究著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為舉辦和開展龍文化宣傳和推廣活動給予一定的資金保證。
2.建立龍文化博物館。《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認為博物館的功能是,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研究、采集、保存、傳播,特別是為研究教育和游覽的目的提供展覽。中國《博物館管理辦法》認為博物館的功能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通過建立龍文化博物館,可以展示中華龍的形象,闡釋中華龍形象演變的軌跡和中華龍的文化學意蘊。
龍文化博物館的建立應該包括以下板塊:世界龍文化的演變和發展歷程;中華龍文化的起源、演變歷程;龍文化的具體形象演變和發展歷程;書畫家對龍文化的線條描述;龍文化產業的推廣和普及等等。通過這些板塊,系統、全面、專業地將龍文化展示,搭建龍文化普及、鑒賞和交流、推廣的基地和平臺。龍文化博物館可以建在有龍文化傳說和歷史遺跡可考的地區,也可以建在經濟、文化條件適宜的區域。
龍文化博物館可以和地方民俗文化結合,開展系列節目,推動龍文化的產業化。比如將舞獅子和龍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將賽龍舟和龍文化的宣傳結合起來等等。另外,通過3D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將龍文化融入動漫產業中,立體、全面地展現龍文化的文化底蘊、精神內涵,并且將龍文化賦予的精神內涵與具體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全面展現龍文化的形象,將龍文化深入到千家萬戶。
(二)借助民俗文化,打造龍文化產業化平臺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的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 [2]。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反復演示的、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增強民族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龍文化有關的風俗很多,比如每年新春耍龍燈拜年,端午賽龍舟祭江;遇大旱玩黃荊龍求雨;歲末舞大龍、火龍、稻草龍等;慶豐年,祈求神龍保佑、人壽年豐。深入挖掘龍文化資源,借助民俗開發龍文化產品,拓展龍文化展演市場,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具體而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的龍文化產業發展體制。要推動龍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建立健全相應體制。具體而言,首先,要建立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完善保護和發展規劃,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抓緊實施龍文化工程。在有條件的地區,比如濮陽、銅梁等地區,將龍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尋找龍文化產業的增長點。其次,延伸龍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從龍文化的宣傳到龍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要形成產業鏈條,比如龍燈產業,要將龍燈制作、龍舞表演、龍文化研究、龍舞教授、龍文化旅游開發、農副產品加工統一起來,做大做強。最后,制定相應的法律措施,規范龍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秩序,避免不規范的廣告、不規范的價格、不規范的經紀人,導致胡亂殺價、相互拆臺、粗制濫造等現象,保護龍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推動龍文化產業健康、有序、規范進行。
2.建立文經結合、文商聯姻的龍文化推進機制。弘揚龍文化,發展龍產業,必須走文經結合、文商聯姻之路,大力招商引資,研究、制定一整套龍文化發展優惠政策,策劃多種招商引資項目,大力吸引外資和更多的企業與業主加入龍文化旅游業。積極推進“中華龍文化博覽園”建設,力求盡早形成一流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龍舞培訓基地、彩扎基地、展演基地和龍產品營銷基地,使龍文化與旅游業緊密結合,產、供、銷連成一體,努力形成機械化、集約化、批量性的生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合理定價。同時有意識地保留一些原有的傳統手工制作方法,專門制作一些難度較大的復雜工藝品,作為特殊的傳統技藝保存,供人們旅游參觀和研究民族文化之用,實現藝術精品商品化,藝術文化市場化。
3.培養龍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專業人才。龍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專門的管理人才和制作人才,而目前人才的匱乏是制約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加強龍產品制作、加工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有條件的地方,成立龍文化產品制作技校,或者在技校內開展龍產品制作的課程,具體包括:龍文化宣傳的課程,龍文化習俗的課程,龍文化產品制作的工藝等。通過專業人才的培養,使龍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承后繼有人。
(三)發展龍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龍文化系列產品
在龍文化盛行的區域,將龍文化的推廣、龍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當地旅游業結合起來,豐富和提升了旅游業的龍文化內涵。具體而言:(1)建立龍文化主題公園。將龍文化與民俗、雕塑、書畫藝術等結合起來,構建集旅游、消閑、娛樂為一體的龍文化主題公園,實現歷史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和觀賞游覽的完美結合。完善相關的旅店、餐飲、娛樂等輔助設施,深層次開發,內容方面上檔次,形式上靈活多樣,方便游客觀賞龍文化、感受龍文化、體驗龍文化,同時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消費需要。(2)變藝術品為商品,實現旅游產業與龍文化產品的捆綁銷售。解放思想,創新經營理念,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努力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變藝術品為產品,變固定資源為流動資源,實現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融合。引進資金、成立公司、組織協會,成立藝術紀念品生產基地,擴大藝術品的生產、加工范圍,并將其做深做細做實,體現物有所值、物有所超,將商品推向市場,真正達到“旅游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另外,變簡單觀賞為游客與資源互動,注重體驗,可以讓游客親自動手制作,做出恐龍模型或是繪出精美圖案留做紀念。(3)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全面打造龍文化旅游、民俗產業。將賽龍舟、舞龍燈等傳統風俗與旅游業結合起來,成立龍舟節或舞龍燈節日;將與龍文化有關的典故,比如龍抬頭、鯉魚跳龍門等與當地的青山綠水結合起來,讓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龍文化;將 “龍須文化”、“龍根文化”等與祠堂、舊院、古建筑等結合起來,全面詮釋龍文化的風俗和恒久的歷史。通過旅游產業與民俗產業以及龍文化的捆綁銷售,深入挖掘具有區域特色的龍文化旅游資源。
(四)通過高科技手段,將龍文化融入動漫產業
動漫產業,是指以“創意”為核心,以動畫漫畫為表現形式,包括動漫圖書、報刊、電影、電視、音像制品、舞臺劇和基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動漫新品種等動漫直接產品的開發、生產、出版、播出、演出和銷售,以及與動漫形象有關的服裝、玩具、電子游戲等衍生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產業。
利用龍文化研究成果,設計開發豐富多彩的龍的動漫形象,編輯積極健康的動畫故事,設計生產龍形象玩具。迅速轉變中國過去的動漫產業利潤模式,國內漫畫通過:“漫畫—讀者”來獲得利潤;而動畫產品則是通過“動畫—投資”來獲得生存。而工業廠商則是通過“廠商—購買少部分動漫形象—消費者”來獲得利潤。日本漫畫發展得那么好,是通過:“漫畫—動畫—衍生產品—消費者”來獲取最大的利潤。我們現在繼續嘗試的另一條路是“衍生產品制造商—漫畫—衍生產品制造商互動開發—動畫制作—衍生產品推廣期—消費者”,這條路更加適合成熟的漫畫制作團隊而非漫畫個體作者。這條路也更加適合中小型玩具等制造商,可以在最大范圍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挑戰未來的商機。只要這種產業鏈模式形成,中國的漫畫產業就一定會飛速發展起來。龍文化借助動漫產業也會如虎添翼。
(五)構建推動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優惠貸款等財政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與龍文化產業的投資。具體而言:(1)優惠的稅收政策。采用優惠的稅收政策,通過減稅或者免稅的政策,鼓勵本區域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于那些規模小、成本低、吸收就業人員多的中小企業,地方政府要在稅收方面給以一定的優惠,以保護這些企業的發展。另外,對于投資龍文化產業的外資,政府也要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2)財政扶持政策。很多投資龍文化產業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小,融資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通過財政扶持的政策,鼓勵企業首先做起來。建立財政投入機制,設立專項基金,為龍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3)優惠信貸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勵銀行、投資公司等金融或非金融結構給予龍文化產業一定的信貸優惠政策,保證龍文化產業的啟動和發展基金。
參考文獻:
[1] 龐進.龍文化的歷史職能、精神底蘊和重要使命[J].商洛學院學報,2010,(1):3.
[2] 黃艷,陳悅悅.民俗文化在城鄉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三峽地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0,(4):108.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