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青海省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地方政府的行為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但由于地方政府特殊存在,在某些方面地方政府還存在阻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情況。通過對青海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應有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地方政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121-02
引言
地方政府在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為許多學者所研究,但筆者注意到,研究者較少從省域方面深入分析各具特色的地方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時,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協調發展。因此,筆者選取具有經濟落后和民族特點鮮明的青海省作為研究對象,對青海省地方政府在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政策選擇進行研究。
總體上來說,各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本地區的資源承載力相適應,保證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通過“和而不同”的分工協作,良性互動,提高地區經濟總體的競爭力,實現經濟總體效益最大化[1]。由于青海省是多民族地區,民族特點十分鮮明,青海省的經濟體是各民族地區區域經濟有機耦合而成的整體,所以青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不僅包含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內容,還必須包含省內各民族縣區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制定區域經濟增長的目標、完善經濟運行機制、確定資源開發順序、調節各種經濟活動等職能[2],青海地方政府還具有協調各民族縣區經濟、政治關系的作用。眾多研究者的結論表明地方政府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職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發展。1978年以來,以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在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更加有所作為,很多地方政府經歷了從“無為而治”到“有所作為”的轉變。地方政府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條件下,以矯正、改善市場機制內在問題為目的,政府干預和干涉經濟主體的活動。
2.提供公共產品、進行制度創新。公共物品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公共物品越充足,市場運行成本越低。西方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公共產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來提供[4]。通常情況,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直接投資或出面計劃,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地方政府要保證對中央投資的公共產品予以配合,提供有關條件,因地制宜地實施地方政策,努力提供地方的公共產品。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化,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逐漸擴大,所以地方政府承擔的任務日益加重。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言,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建立區域環保機制和補償機制,協調流域、區域環境保護問題,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4]。
3.協調地區內、地區間經濟關系。地區內的協調主要是疏通、理順本地區的經濟關系,指導和協調本地區內行業的調整、改組和聯合,解決部門和地區之間難以互相協商的重大經濟矛盾,組織協調當地的生產流通,搞好重大生產條件的銜接和調度。地區間的協調就是要打破地區封鎖,大力推動跨省、市、區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
二、青海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歷史上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情形,省內有漢、藏、回、土、撒拉、維族、蒙古、哈薩克等民族,由于地理、歷史、民族等原因,人為的形成了各自的“小經濟系統”,使得青海省形成了許多阻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近年來,青海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省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所以地方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非協調性加劇。由于自然環境、歷史基礎、文化以及近年來重點開發區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的影響,青海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無論從經濟總量、人均水平還是從經濟密度進行比較,這種差異都是顯著的,而且差距處于不斷擴大趨勢。2010年,僅西寧市GDP占青海省總GDP的46.52%,而玉樹州、黃南州、果洛州三地的GDP總和只占總GDP的7.11%。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每個地區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遠遠高于農牧民人均純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遵循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在實踐中探索前進,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取得一些明顯的成效。從1991—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3.92∶39.71∶36.35調整為10∶55.1∶34.9。期間,青海省在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工業化進程加快,依托資源優勢,實施資源開發和轉換戰略,形成了具有青海資源優勢的特色工業體系,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2010年達55.9%,工業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各州地相比較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層次相對較高。因此,西寧市的經濟增長速率明顯高于玉樹州,長此以往導致的結果就是,西寧市越來越發達,而玉樹州與西寧市的經濟差距則越來越大。青海省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經濟結構不合理。
2.非協調性成因分析。首先,區位優勢、政策導向,是青海省域經濟發展出現非協調性的主要原因。區位優勢和政策導向,使經濟布局與人口分布失衡,帶來區域間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僅占全省面積1%的西寧市,人口占全省的36%,擁有全省46%的經濟總量,是經濟總量最低果洛州的33倍。人口和經濟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的結果是地區差距過大,區域間非協調性增強與矛盾凸顯。其次,市場的逆向調節加大了區域差距。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認為,理想狀態下市場經濟有一種促使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趨于接近的趨勢[3]。當前青海省所面臨的情況卻是,所有的緊缺的人才和資金聚集在西寧市及海東地區,而不是按市場充分流動條件下所描述的那樣向經濟不發展的地區流動,從而造成更大的差距。最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時的不均等造成了區域差異的加劇。
三、青海省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政策選擇
從中國區域經濟運行的推動主體角度上看,政府行為是區域經濟的主體推動力,即中國的區域經濟帶有明顯的“政府本位推動的經濟”色彩[4]。地方政府作為地區利益主體,其經濟發展政策的選擇將對整個地區和區域經濟長遠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和引導作用,青海省的地方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時應本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選擇適宜青海特點的政策。
1.健全和完善青海市場機制。區域經濟形成發展過程,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因此,市場的力量是基礎性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但市場作用的發揮是以發達的市場、完善的市場體系為條件的。青海市場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把精力較多地投入到市場法規、市場秩序、市場規劃等建設上,以盡量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解決市場不能解決或成本過高的問題,在已經出臺的區域政策中,許多應該用數值指標做出規定的地方沒有明確指標,而更多的地方使用的是文字表述方法,使之具有很大的操作彈性,缺乏政策應有的約束力,在已經出臺的“意見”、“通知”和部門領導人的講話中,含糊表達用語更多,使政策的執行過程具有很大的不準確性。
2.清理各類部門限制、封鎖性政策。地方的經濟發展政策要按符合不符合市場規律為標準清理各類法規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礙區域市場一體化制度與政策規定,統一稅收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政策,防止各地間在稅收優惠、土地批租、財政補貼等方面出臺超國民待遇的政策,使區域內的各類主體享受同等待遇,避免惡性競爭的發生。
3.健全和完善青海省區際合作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首先要在區域間關系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全省的發展是個整體,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不能趨同,但也不能自成一體,需要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提升全省作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率,避免重復建設、相互封鎖,健全和完善青海省內區際合作機制。區域經濟合作實質上是各區域生產要素在更大地域空間范圍內實現優化組合,通過各個區域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和比較優勢。青海省地區間的區域合作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4.促進公共產品均等化。如今,地方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基礎產業部門應適度超前發展,可以消除經濟發展中的“瓶頸”[5],青海政府更應該在公共產品均等化上努力做到公平。
總結
地方政府在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政策選擇將該區域甚至周邊區域的長遠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和引導作用,青海省地方政府應本著促進省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選擇適宜青海特點的政策。就青海省社會經濟特點,地方政府應在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清理各類部門限制、封鎖性政策、健全和完善青海省區際合作機制以及促進公共產品均等化等方面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 陳棟生.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5).
[2] 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萬興亞.政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依據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
[4] 厲敏萍,熊璋琳.試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地方政府創新的路徑選擇[J].改革與戰略,2011,(3):118-120.
[5] 史永進.論新經濟下政府經濟職能的重新定位[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6).[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