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一個三人社會模型模擬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社會生產如何被市場看不見的手調節,同時假如按市場交易的需求來確定貨幣的發行量,則通貨膨脹會自然產生!這是由于商品的價值是由其所包含的勞動時間量決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總的勞動時間量是相對固定的,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商品的增加卻是持續不斷的,貨幣的發行與商品的數量掛鉤時,矛盾就自然產生!故通貨膨脹可分為自然通脹和人為通脹兩部分,人為通脹由貨幣超發導致.央行應通過利率來補償貨幣持有者自然通脹的損失,以維護貨幣的信用.換句話說,央行的貨幣發行量和基礎利率都已由市場所決定,所以央行并無貨幣工具可用。
關鍵詞:技術進步;勞動時間量;貨幣;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
中圖分類號:F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013-06
據說發生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一直是個謎,還沒有一種宏觀經濟學說可以清晰完整的對它進行解釋,而這個問題的答案被人稱為宏觀經濟學的圣杯。(“理解大蕭條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圣杯”保羅·克魯格曼)我試圖找到這個圣杯!
假設一個三人社會,有兩人負責糧食生產,一人負責制作衣服,同時每個人都將承擔部分服務工作(如剪發、做飯、打掃衛生、唱戲、繪畫娛樂等諸如此類的服務工作),同時每人每天只能也只需要享用1份食物和1件衣服,多則無益。對服務的需求無限制。
初始狀態:假定每人每天工作4個小時,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每小時可生產0.5份食物,從事衣服生產的人每小時可生產1件衣服,而服務工作則每個人每小時都能提供1份服務,同時假定所有產品均需在市場進行交易。每人每天都能得到1份食物1件衣服1份服務,假定在這種初始狀態時,每個人每小時工資為1元,此時,各商品的價格為:1份食物=2元;1份服務=1元;1件衣服=1元。三人社會的名義GDP為12元。則初始狀態(見圖1):
狀態二:糧食生產領域發生了技術革命,每人每小時可生產一份食物(假設央行根據市場交易的需要發行貨幣,且貨幣一旦發出,即為私人所有不能收回),但當甲、乙二人拿著多銷售糧食而多掙的錢去買衣服時,發現丙的服裝店暫時只有一件衣服,丙要求拍賣,最后甲出4元錢買到了衣服(這也是他所能出的最高價錢),乙早上沒買到衣服,但下午也以4元錢的價格買到了衣服,這時各商品的價格為:1份食物=2元;1件衣服=4元;1份服務=2.67元。一份服務相對于甲乙而言是一份食物的價格2元,相對于丙而言是一件衣服的價格4元,而取加權平均值:(2+2+4)/3=2.67元,此時的名義GDP為:(3*2+2.67)*2+(3*4+2.67)=32元。此時衣服和服務的價格正嚴重上漲。實物生產交易(如圖2所示):
狀態三:大蕭條。由于丙手上的糧食足夠其吃幾天,決定休息幾天,而甲乙也由于找不到買家而減少生產,有可能出現下圖。假設此時商品價格不變,而名義GDP急劇下降為2.67*3+4+4=16元,社會生產消費急劇萎縮。
狀態四:甲乙決定自己做衣服,最后經過市場之手漫長的結構調整到達新的平衡(或三人協商達成一致),達到下面兩種有可能的平衡。
新平衡A:相對于初始狀態在享受同樣福利的情況下,大家的勞動時間都縮短了,由每天4小時變為3小時,此時的價格:1份服務=1份食物=1件衣服=4元,GDP為9*4=36元。
新平衡B:相對初始狀態,在同樣工作時間的情況下,每人多享受了1份服務,此時的價格:1份服務=1份食物=1件衣服=4元,GDP=12*4=48元。
狀態五:(由A平衡推導)乙找到了生產新商品——“魚”的辦法,他每小時可打一條魚,每人每天也只能且只需享受一條魚,多則無益,乙將每條魚定價8元,受到魚的誘惑,甲、丙被迫多干活以支付魚的費用。
實物生產交易(見下頁圖6):
甲、丙每天需工作5小時才能換回:1份食物+1件衣服+1條魚+1份服務,而乙每天只需工作3個小時就能得到1份食物+1件衣服+1條魚+2份服務。各商品的價格為:1份食物=1份服務=1件衣服=4元,1條魚=8元,每天名義GDP=(3+2)*2*4+3*8=64元。
狀態六:甲丙也逐步學會了乙的捕魚方法,經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或三人直接協商),達到下面的新平衡(見圖7):
此時各商品的價格為:
1份食物=1條魚=1件衣服=1份服務=64/12=5.33元,GDP仍然為64元(因為市場上的貨幣總量無法收回)。
相對于初始狀態,每人每天同樣工作4個小時,但每人每天可以多吃一條魚,但物價發生了很大變化,糧食的價格上漲最小,價格是初始狀態的5.33/2=2.67倍。衣服和服務上升最大,為5.33/1=5.33倍。
仔細思考上面價格變動的情況,可以發現:(1)商品價格與商品所包含的勞動時間成正比,所以,勞動生產率提升慢的商品比較保值,價格上漲幅度最大。(2)貨幣要保持其幣值不變(信用不變),就不能與任何具體的商品掛鉤,而只能與勞動時間掛鉤,即貨幣要能保持其所含勞動時間量不變,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保值。這與馬克思的觀點一致,馬克思在商品價值二重性的論述中,指出商品價值最終由其所含勞動時間量決定。
關于大蕭條形成的原因:在生產力一定的情況下,人對某種物資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生產規模的擴大會造成這種商品供給遠大于需求,而出現結構性矛盾,在完全單純依靠市場之手進行調節時,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生產力的自動萎縮,奧地利學派的龐巴沃克稱之為摩擦性波動,但在現代金融投機泛濫時,這種摩擦性波動就有可能轉化為大蕭條!如1929年時,在美國證券市場只需20%的資金既可購買100%的股票,大幅放大了市場風險。只有當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在新的領域找到合適的位置,整個社會生產才能重歸平衡。參考馬洛斯的需求金字塔,可以發現人對物資商品的需求總是有限的,而人類對享受、對美、尊重、求知欲等精神層面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滿足人類這方面精神需求的服務業才會成為永不凋零的行業,西方國家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比越來越重,就是證明。
通貨膨脹:
對上述模型中價格變動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貨幣首先流向新技術領域,一開始是流向生產率提高的糧食領域,但由于糧食需求的有限性,貨幣最終從該領域溢出,流向其他商品領域而造成其他商品價格上漲,但糧食本身的價格并未上漲。第二次是流向因新技術而產生的新需求魚的領域,但最終隨著技術壟斷被打破,貨幣也從該領域溢出,而造成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同時新商品魚的價格下降。我把這種現象稱為貨幣的溢出效應,長期來看,真正支撐商品內在價值的因素,是該商品所含的勞動時間量 。所以,我認為通貨膨脹是因新技術而引起的商品之間的相對價值變動通過貨幣溢出效應反映出來的結果,也是貨幣的真實價值——其所包含的勞動時間量與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貨幣量增長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所以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自然經濟現象,這種自然產生的通脹不可能被控制,也不需要控制!
當然這個結論建立在“央行應根據市場交易量的大小來決定發鈔的多少”的基礎上,關于這一點我在下一節“貨幣”中進行論述。換句話說,通脹是由兩部分組成:(1)因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自然通脹;(2)因貨幣本身的信用人為降低(如政府直接印鈔抵債)而產生的人為通脹。第一部分不可控,第二部分可控也應該控制,因為貨幣信用跟其他信用一樣,是保證市場經濟體系平穩運行的基石。
事實上貨幣的溢出效應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投資建設等),在建設的過程中,所有事項(買水泥、鋼材、雇傭工人等)都需要交易,都需要貨幣去衡量,而建設一旦完成,這些固定資產的可交易性大幅降低,自然就會產生貨幣的溢出效應。
當商品價格形成泡沫,泡沫破滅時,也會有貨幣溢出效應。商品泡沫的形成,主要是商品的消費屬性被投資屬性所取代(如房地產泡沫),購買商品的目的不再是消費,而是轉手高價賣出,此時有大量資金擁入該商品領域博傻,導致價格虛高,此時人的行為很像在玩龐氏騙局!1929年時,人們在資本市場的投機行為就符合上述特征,價格的虛高會導致生產要素的錯配,當泡沫破滅時,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大量資金溢出,又會造成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通脹)。所以泡沫是典型的市場失靈!一旦發生,政府就應該出手干預。盡管1929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之后,大蕭條時期出現了通縮,但那是由于大蕭條之前股市上用了很大的杠桿,如20%的錢就可購買100%的股票,泡沫破滅只是擠出了杠桿中虛擬的貨幣,同時大蕭條時其他的金融杠桿也隨即縮小,從而造成貨幣供應量的不足產生的通縮。
從圖8可以看出,貨幣流向是從馬洛斯需求金字塔的基礎需求流向高級需求,所以太平盛世時,藝術品、古董等的價格才會高。因為人的需求受到收入的制約,只有基礎需求被滿足后,多余的錢才能花費在其他方面。在現實社會中,多于人們生活需要的貨幣流向主要還有資本市場,但這只是一種衍生流向,因為這種貨幣流向也必然是流向尚未被滿足的人類需求的生產領域,否則無法獲利!
我對貨幣的理解: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交換媒介和計價單位,因此而形成的商品價格就是市場之手指引人們行為的信號。而人們愿意用貨幣計價并交換的原因,是基于對貨幣本身價值的信任,即貨幣本身價值的確定性——高信譽度。所謂的商品貨幣(金銀等)就是因為其本身確定的使用價值而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而我們目前最廣泛使用的信用貨幣(紙幣),其價值是通過發行機構的承諾實現的。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儲藏手段實際上就是基于貨幣價值的高信譽度而產生的。貨幣一旦失去其信譽,其所有的其他功能都無從談起,所以貨幣發行機構最基本的職能之一就是要保持貨幣的信譽幣值穩定。
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加速了生產要素的流動。資本或人的逐利性使各種生產要素能更快更容易的流向能使這些資源產生最大社會效益的領域(這就是市場這張看不見的手發揮的作用的原因)。比如說,人們可以擺脫自己自主的低效生產模式,而轉向專業分工的高效生產模式(相互進行比較優勢交換)。再比如:當新技術產生時,由于有貨幣作為媒介,通過市場的作用,而使大量生產要素迅速向最有利于該新技術發揮作用的領域流動,從而促進了生產的而發展。這說明貨幣發揮了社會經濟生活中潤滑劑的作用,有利于各種生產要素朝發揮其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快速整合。所以在商品貨幣時代,貨幣的增加,會促進社會上各種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這就意味著貨幣發行量的增加要與社會生產發展所帶來的商品交易量增加相一致。從這個意義講,貨幣的發行量不應該是任何本位(如金本位),因為如果貨幣的增長量低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就必然會減緩生產要素的流動速度,從而減緩技術進步的推廣速度!
盡管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因黃金供應量趕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而導致通縮,但經濟增長一樣高歌猛進,并無蕭條的跡象,但這并不能證明通縮沒有減緩技術進步的推廣速度,而只能證明在這一時期技術進步的力量是如此強烈,以至在貨幣供應量不足的情況下,生產要素仍然源源不斷的流向技術進步的生產領域(一切能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皆可以稱為技術進步)。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19世紀末期的美國和1996—2000年的中國,中國當時正在大量消化吸收源源不斷從國外涌入的各種新技術、新設備,國內外巨大的技術水平差距,導致各路資本攜帶各種新技術到中國,尋找與中國廉價的生產要素結合的機會,所以,即使通縮,經濟增長仍然強勁。當一些經濟學家用這些時期的統計數據來否定貨幣供應不足對經濟的約束性時,我只能說他們忽視了統計數據背后的社會歷史背景。生產力的進步永遠會得益于由技術進步而引起的生產要素利用率的提高,或生產要素本身的增長,這當然不會因為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差就被完全阻止,但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足會延緩新技術的推廣速度!
這里我聯想到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斯在做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統計時,其取樣的區間選擇在1861—1957年,這一時期正是各種新技術風起云涌的時期,電燈、電話、電視機飛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被發明的,從前面的三人模型和貨幣溢出效應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通貨膨脹高的時期正是各種新技術正在廣泛推廣應用的時期,當然失業率低!換句話說是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導致大量新工廠、新行業的出現降低了失業率,而非通貨膨脹降低了失業率!所以妄圖通過貨幣政策,人為增加通貨膨脹而降低失業率是不可能的,這只會造成貨幣信用的下降,而使市場扭曲。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八章中寫道:“也許值得指出,不是在社會達到絕頂富裕的時候,而是在社會處于進步狀態并日益富裕的時候,貧窮勞動者,即大多數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樂。在社會靜止狀態下,境遇是艱難的;在退步狀態下,是困苦的。進步狀態實是社會各階級快樂旺盛的狀態。靜止狀態是呆滯的狀態,而退步狀態則是悲慘的狀態?!边@實際上就是菲利普斯曲線的文字版解說。菲利普斯也忽視了統計數據背后的社會歷史背景,而單純看通脹與失業率的關系,得出的結論當然令人懷疑。
近代金融業的建立,來源于商品貨幣時代因貨幣供應量不足而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制約。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后,持續的技術進步引起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貨幣供應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現代金融業的內生貨幣功能極大緩解了這種矛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在今天的法幣時代,貨幣供應不足的矛盾已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假如再允許金融機構肆意放大杠桿,就無異于增加全社會的賭注。從上面的三人社會模型中可以看出,貨幣應該是外生的,內生貨幣只不過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金融業為增加利潤而肆意創新,只會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
結論:
貨幣只是交易媒介,它只能通過保持自身的信用才能完成它的功能。貨幣的幣值只有與勞動時間量掛鉤時,幣值才是最穩定的!央行只能根據市場交易量的大小來決定發鈔的多少,過多則損害貨幣的信用,過少則影響流動性,影響生產要素向新技術領域的流動,從而約束經濟的發展。
央行的職能:
作為貨幣發行機關的央行只應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1)發行與市場交易量相匹配的貨幣量,以保持市場流動性,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2)保持幣值穩定,即盡可能保持幣值所包含的勞動時間量。
但上述兩種職能似乎天生就是矛盾的,要同時完成幾乎完全是悖論,從三人模型中可以看出,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按市場交易量發行的貨幣必然導致貨幣的貶值(自然通脹)。那應該怎么辦呢?
我先講述一個小故事,有家大公司發明了一種新機器,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機器中的一個部件非常容易磨損,幾乎用不了一個月就會損壞,所以始終無法推向市場,工程師們絞盡腦汁,用新的潤滑油,用新的材料不斷試驗,但結果仍然不能讓人滿意,此時,急等銷售的銷售部門提出了一個建議,能否將該部件改變設計,將易磨損部分做成非常方便客戶更換的零件(易損件),一下打開了工程師們的思路,新機器很快推向了市場,并獲得了成功!
對貨幣天生就有的矛盾,也應該換個思路去解決,央行不能避免自然通脹的發生,但央行的基準利率可以盯緊自然通脹率,這樣貨幣持有者并不會因為自然通脹而受損害,同樣保護了貨幣的信用,使貨幣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的職能得以保存。換句話說,央行不能保證避免幣值的下降,但能提供避免幣值下降的免費工具!
央行只要完成上述的兩個基本職能,就能為市場提供一個可靠的交易平臺,使市場之手能準確的根據價格信號,讓生產要素自動流向最能發揮其效益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行對貨幣發行量和基準利率是沒有可操作的空間的!換句話說,央行不能用所謂的貨幣工具對市場進行干預,如,收縮貨幣發行以抑制通貨其實是不必要的,除非央行之前犯了錯,造成了人為通脹。
央行的貨幣發行功能會受到市場上其他有貨幣創造功能的商業金融機構的干擾,這些商業金融機構通過貨幣杠桿放大了貨幣的流量。所以央行應詳盡掌控市場上的各種金融杠桿,以保證央行職能的履行。任何未經允許的金融杠桿或導致杠桿放大的金融創新都應該被禁止。經濟就像一臺功率不斷膨脹的發動機,需要加多少潤滑油應由機械師決定,而不應該由發動機自己創造。
外匯占款也會影響央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這應該怎么辦呢?
一個發展中國家為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會人為地壓低匯率,這是正常的。這就好比一個窮困的人為找到工作而降低自己的工資是一樣的,只是這個窮人只有以比別人更高的勞動強度,更長的勞動時間,才能賺到跟別人一樣多的錢(在計件工資的情況下)。但隨著他經濟實力的增強,勞動技能的提高,他就應該要求上漲工資或更換工資更高的工作,而不應該再以犧牲健康為代價,超長時間工作來賺取金錢。國家也一樣,在發展初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為壓低生產要素價格,可以為國家換取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以及國外的先進技術,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就應該關注于環境的保護和國家的長遠利益,放寬對匯率的控制,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
發展中國家的幣值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是“內貶外升”的,“內貶”的原因前面三人模型已提到了,不再重復。而“外升”我將在下一個模型中闡述。貨幣的“內貶外升”再加上處于發展期的國家的貨幣利率也會高于處于平衡期的發達國家的利率,必然造成大量外幣涌入套利,從而影響央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而央行為履行自己的職責又不能用貨幣政策進行控制。為防止套利熱錢的涌入,這時行政措施也許更有效,具體措施如下:(1)每筆外匯交易都必須以實際交易為基礎(如:提供海關證明等),對違規的金融機構及虛假交易的行為人要處以重罰,要相信治亂世需用重典;(2)實行外匯匯率雙軌制,以實際交易為基礎的外匯交易實行市場定價,而無實際交易基礎的外匯交易(如國外匯款回國內)由央行定價,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其差價部分要能涵蓋央行用央票對沖基礎貨幣的成本。
我再重復一下我的觀點,央行的基本職能有也只能有兩個:(1)發行與市場交易量相匹配的貨幣量,保持市場流動性。(2)通過緊盯通脹,確定基礎利率,從而保護貨幣的信用不受通脹的影響。作為市場中介機構,央行沒有用所謂“貨幣工具”來對市場進行干預的權利,也沒有這個必要!將央行的職能簡單化,更有利于央行職能的發揮。[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