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點—軸系統”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該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現狀和目前的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模式,提出了“一個中心”、“四個增長極”、“十五個增長節點”、“三條發展主軸”、“三條擴展軸”和“兩大特色旅游板塊”的旅游資源空間布局優化模式。由此,形成了“點—線—面”的旅游空間布局模式,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實現新疆旅游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點—軸系統“理論;公路交通;旅游空間結構;新疆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163-02
引言
1.研究背景。作為旅游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交通運輸業,制約區域旅游業的空間布局結構,是旅游業發展的命脈,有數據表明,國內游客交通費用占旅游總費用的25%左右[1]。同時,新疆幅員遼闊,景點分散、景點間距長,旅游城際間距離遠[2],且主要為公路交通,這些特點決定了公路交通在新疆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所以合理利用現有的公路交通網對于新疆旅游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旅游交通可分為三個層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地到風景區的交通和內部交通[3]。本文所指的交通主要是外部交通和旅游中心到風景區的公路交通系統,是影響地區旅游整體發展的廣義大交通的概念,主要考慮的是主要交通干線的通達性和對該地區旅游發展的影響。
2.“點—軸系統”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中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先生根據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赫格爾斯德蘭(T.Haegerstrand)的空間擴散理論、佩魯克斯(F.Perroux)的增長極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對宏觀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研究,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4]。“點—軸系統”中的“點”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各級中心城市,它們是各自吸引范圍的中心,是人口和各種職能集中的地方,是區域內重點發展的對象,將連接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城市的線狀基礎設施所經過的地帶稱為“軸”地帶,而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物質流和信息流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5],各種要素作用于附近區域,與區域生產力要素相結合,形成新的生產力,最終使區域空間結構均衡化,實現區域的整體發展。本文以該理論為基礎探討公路交通對新疆旅游空間布局的影響,利用現有交通合理布局旅游業的空間組織結構,達到區域旅游業的均衡化發展,對新疆旅游業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研究區公路交通的發展概況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疆內公路交通,其交通網大體為“三橫五縱”。“三橫”是指312、314、315國道,314國道從烏魯木齊出發,經庫爾勒,向西到達喀什。312國道和315國道是出疆通道,312國道東起江蘇連云港,西至伊犁霍爾果斯,這條公路吐魯番至烏魯木齊段已改建為高等級公路,烏魯木齊至奎屯為高速公路;315國道由喀什向東,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翻越阿爾金山到達青海格爾木。“五縱”是指216、217、218、219和塔里木沙漠公路。其中216、217、218國道穿越天山,貫通南北疆;219國道即新藏公路,從葉城出發,翻越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到達西藏阿里地區;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輪臺縣東,南至民豐縣恰汗和315國道相連,是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這些公路交通對新疆旅游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疆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現狀
目前,新疆旅游業發展形成了主要以“五區三線”為發展重點的格局,其地域分布一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又有一定規律可循,新疆的主要交通沿線旅游資源豐富,在空間上呈現串珠狀分布,旅游業的“點—軸”空間分布格局已非常明顯。
“五區”是指:以喀納斯湖為重點的生態旅游區,以天山天池、博斯騰湖為重點的風景旅游區,以吐魯番為重點的古文化遺址旅游區,以喀什為重點的民俗風情旅游區,以伊犁為重點的塞外江南旅游區;“三線”即南線、中線和北線,分別指:吐魯番—庫爾勒—塔中—和田—喀什線;烏魯木齊—奎屯—喬爾瑪—那拉提—巴音布魯克—金沙灘—烏魯木齊線;烏魯木齊—天池—克拉瑪依—烏倫古湖—喀納斯湖線。“五區三線”的旅游空間結構布局突出了新疆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區)的特色,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忽略了次要旅游資源(或旅游區)的開發與發展,沒有對其空間結構的優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即旅游熱點過于集中。
三、“點—軸系統”的旅游空間格局優化
依據新疆的地理環境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自身特征,以“點—軸”理論為基礎,在“五區三線”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可以構建“一個中心”、“四個增長極”、“15個增長節點”、“三條發展主軸”、“三條擴展軸”和“兩大特色旅游板塊”的空間發展模式,形成由“點—線—面”的旅游空間布局模式(見表1)。
通過四大旅游區及三條主軸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經過信息流與物質流的流動和轉換,與周邊的旅游資源及相關基礎設施要素相結合,形成新的旅游增長區,從而帶動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實現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和發展。
1.旅游發展區(點)。本文將新疆旅游區(點)發展歸納為烏魯木齊中心區、4個旅游大區和15個旅游小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除了經濟發展水平的硬性指標,更多地體現在它對周邊地區的集聚和擴散效應,通過分流可以對其他各地區的旅游起到了一個輻射的作用。同時,考慮到交通的通達性、銜接度和對周邊區域旅游發展的漸進擴散作用以及旅游資源價值,形成了“三條主軸”上的四個旅游大區(增長極):以314國道沿線的烏魯木齊、庫爾勒、阿克蘇地區和喀什為中心的喀什旅游大區;以312國道沿線的哈密、吐魯番昌吉、石河子、霍城和伊犁為中心的吐魯番和伊犁旅游大區和以217國道沿線的庫車、奎屯、克拉瑪依、布爾津和阿勒泰為中心的阿勒泰旅游大區。同時,結合“三條擴展軸”和各縣市的旅游資源情況,形成了15個旅游小區(節點)。通過“點—軸”系統能量的擴散與集聚,最終會形成由“點”到“面”的旅游空間結構模型。
2.旅游發展軸(線)。目前,新疆各主要景點沿線都有國道經過,把各景點連成一個網狀結構。其中,312、314、217國道,經過主要的旅游發展區,把“四個旅游增長極”以串珠狀連接成網狀形態,可以作為“一級旅游發展主軸”。同時,從發展主軸延伸的“三條擴展軸”也是連接各旅游節點的主要通道,對各節點的旅游發展起到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輸送作用,串聯和輻射整個新疆旅游業的發展。這些交通要道總攬了新疆的各類特色旅游資源,是各類資源和能源進行轉換的重要通道,也是信息流和物質流對附近區域擴散的橋梁,是新疆旅游業空間布局的基本骨架。
3.特色旅游板塊(面)。特色旅游板塊,也即“點—軸”理論所謂的面的概念,是旅游的板塊系統。新疆旅游發展的空間布局從更大范圍和更高的層次上來說,最終會形成“兩大特色旅游板塊”,分別是:南疆旅游板塊和北疆旅游板塊。南疆旅游板塊主要包括:庫爾勒、阿克蘇為中心的風景旅游區;和田、喀什為中心的民俗風情旅游區;塔里木沙漠公路為主的沙漠探險體驗旅游區。北疆旅游板塊主要包括:哈密、吐魯番為中心的古文化遺址旅游區;伊犁為中心的塞外江南旅游區;克拉瑪依、阿勒泰為中心的生態旅游區。
結語
“點—軸系統”理論反映了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結構的客觀規律,把該理論應用于新疆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以軸線串節點,通過優化其空間組織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其現有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對新疆旅游業進行整合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點—軸系統”理論發展新疆的旅游業,有利于突出重點又可以兼顧全局,有利于處理好集中與分散,從不平衡的發展到較為平衡發展的關系,有利于消除因地域分割造成的利益沖突[6],有利于形成綜合、協調、全方位的旅游發展格局。新疆的旅游業通過軸線上的物質流與信息流等能量的交流與轉換,使各旅游區空間結構的均衡化、合理化,最終實現各旅游區的整體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群英.交通運輸業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分析——基于31個省份的分析與比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86.
[2] 黃琳,金海龍,包瑞.新疆旅游交通現狀及發展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03-105.
[3] 盛學峰,章尚正.大交通對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交通企業管理,2009,(3):64.
[4]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1).
[5] 陸大道.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提出“點—軸系統”和“T”型結構以來的回顧與再分析[J].地理學報,2001,(2):127-135.
[6] 徐清.基于點—軸系統理論的寧波鄉村旅游空間結構優化[J].經濟地理,2009,(6).[責任編輯 吳明宇]